漫谈“围城”

仓又嘉措

<p class="ql-block">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这是杨绛女士写在钱钟书《围城》扉页的一句话,杨绛年纪轻轻就对生活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和认识。现代中国社会的问题是想进入围城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似乎得了一种恐婚症。那么,婚姻的意义是什么?婚内的风景如何?让我们从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中寻找答案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经常提到一个词“原生家庭”,就是个体自小成长的家庭,这个家庭对每个人性格的发展和三观、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杨绛的父亲是留洋学生,受西方思潮影响很大,母亲是江南富商之女,温婉柔和,知书达礼,他俩互相欣赏,彼此尊重,几十年相濡以沫。良好的家庭氛围影响了杨绛一生。</p><p class="ql-block">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就是"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那一年,当钱钟书在清华园遇到杨绛时,他就有了这种感觉,杨绛看人也是贼准,在心照不宣的交往中,没有问房产几套,爱情的种子已经种下,学生时代的爱情就是这么单纯。</p> <p class="ql-block">都说相爱容易相处太难。二人结婚后去英国留学,日常生活都要自理,以前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里做过家务。现在不同了,在杨绛怀孕那段时间,钱钟书每天早上起来给杨绛做早餐,这一做就是一辈子。</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俩毅然回国,昔日的家已毁,母亲也已去世,这是杨绛第一次遭遇人生的重大变故。母亲是一个家的灵魂,有母亲在,再苦再难的日子都能治愈。杨绛很爱母亲,也心疼母亲。她总是那样忙碌、平和、与世无争。她孝敬老人,对孩子慈爱,对下人友善。如今母亲去了,杨绛必须直面人间的风雨了。</p> <p class="ql-block">人既要经得住繁华,又要守得住平淡。战乱中他们移居上海,为了照顾家人,杨绛先后做过校长、教师,她业余时间写的剧本公演后也大获成功,以至于在上海滩人人都知道杨绛而不知钱钟书。为了鼓励钱钟书写作,劈柴、生火、烧饭、洗衣这些粗活她都做。见多识广,办事牢靠,能吃苦,又毫无架子,杨绛赢得了整个钱氏家族的赞誉,他公公病重时问他夫人他走后跟谁过日子,婆婆毫不犹豫说跟季康(杨绛)。</p><p class="ql-block">反观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愿意为爱无条件付出呢?富裕的生活使很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不愿意离开父母的家,不愿意承担婚姻的责任。社会上流行一种观点:如果结婚后生活质量下降了,不如不结婚。似乎结婚只能做加法。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小时候是父母,成年后年轻人必须承担起生活的责任,这个社会才有希望。</p><p class="ql-block">《围城》出版的时候杨绛比丈夫还高兴,相对而言她更希望丈夫取得成功,这或许是每一个中国女人的内心期待吧,传统的中国女人爱丈夫都胜过爱自己。钱钟书深知,没有杨绛的付出,这部长篇小说不可能这么快出版,他把这部小说献给了他最爱的妻子。最美好的婚姻就是互相包容,互相欣赏,互相成就,让彼此变得更好。</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荒诞的年代,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阴云一直笼罩在他们头上,虽然对政治不感兴趣,又能跟群众打成一片,但蔓延全国的政治风暴个人是不可能完全躲过的。在一次次思想洗澡过关运动中,她洞察了人性,也逐渐变得坚韧起来,也有很多人倒了下去。我一直对在政治风暴中屹立不倒的人心存敬意,譬如苏轼,譬如木心。杨绛也喜欢苏轼,喜欢五柳先生,这些人让她在黑暗看到了一束光。当她一人在外地劳动改造时,是钱钟书的牵挂和充满爱意的信给了她力量。</p><p class="ql-block">在下放干校劳动的时候,二人已经六十岁了,钱钟书的生活自理能力远不如杨绛,杨绛非常担心他,好在两人隔得并不远,只有一条河。一年冬天下着大雪,钱钟书过来看她,傍晚,杨绛又送钱钟书回去,直到河对岸。杨绛拒绝了好心人的护送一个人折返,此时大雪已经覆盖了道路,没有灯光,找不到标志物,她几经周折才回到住处。爱是什么?爱是牵挂,爱是支撑,爱是默默的付出。</p> <p class="ql-block">这期间,杨绛没有发表过一篇作品,直到文学的春天到来,她才陆续发表了不少散文。杨绛的文风温和,所思所叙大多是琐碎的日常生活。她的散文更是像她本人,充满了理性和平静,又不乏讽刺、幽默和激情。她不喜欢那些空洞煽情的文字,她的文字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读者的心。连一向“刻薄”的钱钟书都赞“杨绛的散文最美”。</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钱钟书和女儿钱媛同时病倒,这段时间是杨绛一生最艰难的时刻,她见证过各种生离死别,可这一次是她挚爱的丈夫和女儿,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是什么支撑着她没有倒下呢?都说患难见真情,其实患难也见个人修养,如果不是人淡如菊、素雅如莲的修为,撑不起杨绛百年的人生。生命既有宽度也有长度,温馨的家庭和爱才能滋养出蓬勃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杨绛的八妹杨必小她十一岁,姐夫钱钟书一直是她选婿的标准,她寻寻觅觅一生,最后依然独守空房,在文革时期的一天夜里睡下后就再也没有醒来,年纪轻轻就夭折了。一个人是否一定要拥有婚姻呢?也不尽然,杨绛的父亲就说八妹如果找不到心仪的人,一个人过也无妨,这种心仪更多的是指才华、人品。</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年轻人择偶时经常提几项硬指标:房子、学历、身高、薪水等等,婚姻似乎异化成一桩生意。这种画地为牢的自我设限其实是害了自己,最后必然有大量的人孤独走完一生。而以物质为基础的婚姻是很脆弱的。杨绛和钱钟书家曾经都是上流阶层,战乱毁掉了一切,他们见过繁华,也见过大厦倾倒,但变故一点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婚姻。杨绛的父亲说他不会给孩子留下财产,但要尽量给他们好的教育,一个拥有良好教育的人可以平静面对世间的风吹雨打而不慌乱。</p> <p class="ql-block">杨绛在一百岁的时候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婚姻也是如此,我们在择偶的时候要明白,喜不喜欢对方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物化的一些指标,婚姻不是活给外人看的,两个人支撑起的一个家一定比孤独的一个人更温馨。</p><p class="ql-block">杨绛和钱钟书的婚姻是令人羡慕的,六十多年他们过着普通人一样的烟火生活,不同的是,他们还有不一样的清欢,他们都酷爱读书,这爱好让他们的婚姻充满了乐趣,让他们的爱情保鲜了一辈子,即使到晚年在他们身上依然能看到爱情最初的模样。钱钟书能活得那么长是因为娶了杨绛,而杨绛也不忍走在钱钟书前面,她需要为他遮风挡雨。女儿钱媛和钱钟书离开她后,支撑着她活下去的是爱和回忆,散文《我们仨》里述说着绵绵不绝的思念,在做了一场万里长梦后,他们一家终于可以团聚了。</p><p class="ql-block">杨绛的好是我的文字不能描述其一二的,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婚姻中最完美的女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