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延安中学———延中1

凌金亮

<p class="ql-block">  延安中学是我的母校,在这里我渡过了二年半的初中生活,学习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文革政治运动,以及学工,学农,学军,野营拉练,也学了一点初中的文化课程。我在延安中学也与老师,同学共同走过了一段难忘的人生之路。现在延安中学已经合并为凤起中学,也就是说延安中学已经不存在了。杭州市延安中学学校地址位于浙江省会,人间天堂杭州,杭州 耶苏堂弄4号。我学校主要经营中学教育,,我学校本着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思想,凭借美丽的校园环境,舒适的住宿条件和优秀的师资力量已成为每年杭州评价好的学校之一。</p> <p class="ql-block">  延安中学前身是私立淇园中学(含淇园中等补习学校),于1939年创办。淇园中学有高初中班级,附设淇园小学,而淇园小学创办的时间还要早些。淇园中学存在于抗战时期1939年至1945年8月,1946年停办。1947年1月由神父王克谦筹建复校。2月成立董事会。学校地址就是现址。当时教会主教梅占魁,将建于1912年的房屋赠给学校办学。该房屋有1500M2,于1998年因危房拆除。同年8月13日当时的省教育厅批准开办杭州市私立廷筠初级中学,(以杨廷筠御史名字命名),当时学校的规模很小,只109名学生,9位教职工。1952年2月学校改名为杭州市私立爱国中学,1953年8月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校名由爱国中学改为杭州市第二初级中学。1960年7月,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学校从市管下放到下城区领导,以地名(天水桥)为校名,和就近的百井坊小学,中北二小合并成立杭州市天水学校,搞九年一贯制试点。1961年8月学校仍由市里领导,试验末进行下去,学校恢复原名“杭二初”。1964年8月改名为杭州市天水初级中学。50年后才知道这所学校最早校名叫“淇园中学”,几经易名又在“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里1967年8月被冠以“杭州市延安中学”,1970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成为完全中学。</p> <p class="ql-block">合并,教育成果</p><p class="ql-block"> 杭州市韶山中学前身是杭州市孩儿巷初级中学,由原杭十初、杭十一初、杭十二初于1958年春合并而成。1967年曾改名为“九一五”中学,1968年8月经杭州市教育局批准改名为杭州市韶山中学。1974年至1991年7月,在初中基础上招收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是一所完全中学。普通高中于1983年停止招生,1986年停办。1991年夏,按照杭州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解决市区初中入学高峰,汽车驾驶、汽车修理等职高专业迁入德胜中学(现交通职高),成为一所初级中学。2000年4月因杭州市教育体制改革,杭州市延安中学、杭州市韶山中学下放下城区,由下城区教育局主管,承担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段教育、教学任务。2002年7月10日,为进一步提高下城区初中学校办学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整合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经区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杭州市延安中学、杭州市韶山中学两校整体合并,重新组建杭州市凤起中学。凤起中学实行小班教育并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果.在2007年的市后三分之一抽测中,名列区第一(超过朝晖中学),市第七的好成绩.08届学生成绩斐然,在市后三分之一抽测中名列市第一的优异成绩,打败杭城大大小小的所有公办初中,崭露头角,鹤立鸡群,得到了一致好评.保送生的录取率一直名列各个学校的前茅.凤起中学成立了校文学社,是民防教育学校,也是满意学校.。</p> <p class="ql-block">二 校园环境</p><p class="ql-block"> 百井坊巷东起中山北路,西至延安路,长353米。《淳祐志》:“有井九十九眼”《十国春秋》:宝正六年(931),浚中兴寺戒坛院井,井九十九眼,号钱王井。九十九眼是眼数,非井数明矣。宋时地名招贤坊、仁和县巷,明为兴贤坊,清名百井坊巷。百井坊巷中段北侧,为百井坊新村。1966年曾名人民巷,1981年恢复百井坊巷名。都蕴含了许多古往今事在其中, 其实我们学校周边是一个蛮有历史文化底蕴氛围的街区,校门口的这条称之谓“百井坊巷”的当年短短窄窄的巷子今天也挂上了杭州著名的“井”字特色的老街区。在没有自来水的古代一口水井或是许多百姓居家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p><p class="ql-block"> 延安中学的正门在百井坊巷中段,后门在耶稣堂弄,离武林广场很近。有时学校搞活动,上体育课甚至就借用武林广场。学校操场的西边隔了个围墙就是人民新村了,多位同学也住在这一带。那一片老房子从南往北是一幢挨着一幢中间仅一条窄窄的小道。辛亥革命后杭州拆旗营、满城,贫困的满族百姓迁居集中在菩提寺路一带。后因建路,又迁百井坊巷定居,俗称十八间头。1930年,浙江省区救济院在下城百井坊巷建造第一贫民住宅200间。1980年,建住宅楼9幢,初名人民新村,后更名百井坊新村。所以你如果了解这一片街巷里弄的历史,与一些老街坊相互之间的谈吐交流中或许还能感受到一丝满清八旗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东边就是天主教堂作为杭州历史上最悠久的教堂,它记载了一段中外文化文明交流史。杭州中山北路415号坐落了一座这样的天主教堂,名为无原罪圣母堂,迄今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意大利卫匡国神父1643年到杭州传教,他亲眼见证了中山北路的这座天主堂的建设。当时浙江的巡抚佟国器的夫人是教友,因了解卫神父的一路艰辛,加之教堂十分简陋,于是说服佟国器在天水桥附近划了块地给教堂,并出资帮助重建新堂,也就是现在中山北路的天主教堂,取名无原罪圣母堂。</p><p class="ql-block"> 耶稣堂弄有著名的司徒雷登故居,美国传教士约翰尔·司徒不远万里来杭州传教,并于1875年司徒尔主持天水堂工作并开办了仁慈堂,医局、女子学校和育婴堂等服务机构。1876年6月在此生下他的儿子司徒雷登。司徒雷登生于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904年开始在中国传教,曾参加建立杭州育英书院(即后来的之江大学)。1908年任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 </p><p class="ql-block"> 延安中学离武林广场很近,它是杭州著名的地标,曾是市民们的活动中心,在浙江省展览馆前面,因广场地处武林门地块象限内,故得此名。武林广场周围新建高楼林立,有电信大楼、杭州大厦、杭州剧院、杭州国际大厦、杭州百货大楼等,遂成杭城繁华而花园式的中心广场。一九八五年建成广场喷泉,泉池直径为36米,形似五瓣梅花,花芯为跳红绸舞的三少女塑像。</p><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上天,太空响起的“东方红”曲,用的是1957年在河南信阳的春秋战国墓中出土的编钟演奏的。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红太阳”展览馆上方扩音器每到时间整点就会播放这首“东方红”乐曲,特别年代的这个旋律也因此永久地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也是市民们的一天时间纠正,提醒声音。</p> <p class="ql-block">  儿时,我在百井坊巷附近生活了十几年,从小学到中学,一天至少两次往返,那时读书,学校不管饭,中午放学回家吃饭,下午再去上课。有时甚至买早点,打豆腐,也跑到百井坊巷。百井坊巷的支巷余官巷住着同班的许多同学,有时去同学家玩,去同学家的学习小组,更是常来常往。 当然,对我们最有感情还是这条百井坊巷里。我们中许多的同学在百井坊巷和连着百井坊巷的人民新村及附近一带出生长大,这里有他(她)们美好的童年记忆,父母亲人至真亲情的记忆,一个温馨亲爱的家庭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