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天龙山石窟

海啸

天龙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其后东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现存二十五窟,分列于东西两峰山崖间自东而西排列,其中东峰分上下两层,上层四窟,下层八窟,第1窟面东;西峰十三窟,其中第11窟面东,第19、20窟面西,其余洞窟皆坐北朝南。民国时期,天龙山石窟大部分洞窟的头像几乎被盗割殆尽,有的造像甚至整身被盗运到国外,使天龙山洞窟和雕像的残损程度非常严重,其附属文物和周围环境几乎成为废墟。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了天龙山第窟的保护性窟檐—漫山阁。2021年2月11日晚,天龙山佛首回归,是第100件流失文物。 天龙山龙门 天龙山龙门 北齐神武皇帝高欢避暑宫遗址,“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 北齐神武皇帝高欢避暑宫遗址 北齐神武皇帝高欢避暑宫遗址 古松抱柏 北齐神武皇帝高欢避暑宫遗址前的松和柏 白龙洞池沼,历经1400多年,下有清泉,水质纯净,甘冽,。泉水自池中涌出,天旱不涸,雨涝不溢,被当地民众视为神泉。传说池内隐蛰一白龙,故称白龙洞。古人誉其为“龙潭灵泽”。 白龙洞又名白龙庙,创建于北齐,是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现存正殿三间,为巨石砌成的明代窑洞式建筑。殿前檐的抹八角石柱,形制古朴,为北齐时期遗物。殿内供有明代木雕龙王及侍者像,刻工精湛,形象生动,堪称木雕珍品。 白龙洞 白龙洞 白龙洞 白龙洞 白龙洞 冯玉祥题词的石刻摩崖,刻于1930年11月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当时在此隐居一月有余。 “推爱济众”——阎锡山 西峰漫山阁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西峰第九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弥勒大佛,下层以十一面观音像居中,左右为文殊、普贤。窟前明代建漫山阁,阁为三层,重檐歇山顶。 西峰第九窟 西峰远眺东峰 山间小路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西峰石窟 白龙庙 东峰远眺 西峰漫山阁 东峰远眺 东峰石窟 东峰石窟 东峰石窟 东峰石窟 东峰石窟远景 山路 凌霄亭 凌霄亭 观音塔 凌霄亭远眺 东、西峰石窟远景 古树 藏经阁 观音殿 神堂院 钟楼 千佛楼 春秋阁 梵刹永辉牌坊 梵刹永辉牌坊 天龙寺 明代墓塔 药师殿是天龙寺第二重殿,即过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建筑。 药师殿正面奉“药师三尊”,中间为药师如来,左右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药师三尊”能为众生除生死之病,在东方净土化导众生。两旁的十二药叉协助“药师三尊”普渡众生。 药师殿背面有渡海观音,其左右分别为善财童子和小龙女。 大雄宝殿 文殊殿为大雄宝殿前的东配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带前廊,单檐悬山顶建筑。内奉文殊菩萨,是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尊为诸菩萨上首,坐骑为青狮,为“智”的化身,表智德,即表佛智、菩提,同时表证德、慧德、能信。 普贤殿为大雄宝殿前的西配殿,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带前廊,单檐悬山顶建筑。内奉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崇奉的四大菩萨之一,坐骑为白象,为“理”的化身,表理德,即表佛法、法身,为世间、出世间之本原,同时表行德、定德、所信。 蟠龙松,树龄逾千年,主干高约2米,斑驳嶙峋,枝干四面平伸辐射,形似蟠龙,状如华盖,冠盖面积300多平方米。其形态之奇特,举世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奇松”。为著名的天龙八景之一“虬柏蟠空” 蟠龙松 鼓楼 气舒浮屠牌坊 云起慈航牌坊 数字博物馆,馆内介绍了百年前天龙山遭人觊觎,历经中国石窟寺史上最为惨烈的劫掠,令山河破碎,佛首四散,珍宝蒙尘,古老民族经历坎坷、百折不挠,终于让佛首含笑而归。 天龙山石窟石雕佛首,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首,隋(公元584-618年),2021年回归。 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