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华盛顿大学WshaU(一)

仙人球

<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十年,孩子一天天长大了。照照镜子,自己头顶的银丝悄悄地漫过了黑发,心中虽小有波澜,但想想也不奇怪,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人生犹如潮水,有涨潮,自然有落潮。&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十年前,此时正是孩子大学毕业的时节,一路走来,艰辛和快乐伴随着左右,我们更多的是不断学习,在知识河流中摸索中前行,好在孩子运气不差,我们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nbsp;&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官场上的丑恶,商场上的博弈,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前人已经做了经典指引。人到中年,找到自己的喜爱,多参与孩子学习,共同进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nbsp; &nbsp; &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nbsp;关注留学,我们这代也许就是从电影、电器、教育开始,新事物自然会吸引人们的目光。父母亲都是早年教会学校毕业,学校有许多是美国或加拿大老师,教育对他们影响很大,耳濡目染同样影响到我们这代思维,家庭的影响是第一课堂。&nbsp;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四十年前,拿到介绍美国大学的书籍看看,了解下另一个世界的文化短长,蛮有新鲜感,那时北京语言学院做了件好事,660所美国高校展现给了一无知晓的我。七六年将那混乱的一页翻过去了,世界的大门逐渐打开,感谢小平,改革开放了,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一部分,世界变了......</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从有了小家开始,教育孩子一直是家庭重要工作之一,春去秋来,多年的观察,以对孩子的理解,清北不敢奢望,拼拼天大、南开应该还可以试试。可是,发现孩子所在学校更希望学生去日本读书,尽管去日本物美价廉,进东大、京都、早稻田这类名校似乎挺有机会,也是一条不错的路。日本著名报纸朝日新闻曾发文《育才现象》,可见学校在日本的影响力。可是,历史形成的爱恨观,感觉去日本不是我们家人的最爱,到欧美走走看看也许是不错的选择。&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东北曾经的辉煌和重要性,只有老一辈才懂,今天的教育环境、文化理念和京沪还是有较大区别,连准备个sat课的师资力量都有困难。学校对留美情况基本不懂,一切都靠自己。我们错过了早准备的重要时间段,高一期中结束才开始准备相应的考试,一切都很难。&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好在孩子一直很努力,付出了很多辛苦,高三上学期通过了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日语一级(Japanese level 1),sat和托福准备的也算圆满,最后美国六所名校发放了录取通知书,今天回过来想想,这些学校都够好,当年去了哪所都不委屈孩子。脚踏实地强过好高骛远。</p> <p class="ql-block">  &nbsp; &nbsp;记得那个难忘的周六,孩子收到了华盛顿大学(Wash.U)的录取信,学校还寄送了一件体恤,就是今天熟悉的那个墨绿色。记得他学校那届二十多个去美读书同学,只有华大寄出了这样礼物。所以,在他当年那所“小庙”里,还是很让人羡慕!这件衣服一直跟随着他。前几年,发现那件衣服有了第一个小洞,他觉得应该收藏起来了。留作永久的纪念!&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我们收到了欢迎到学校参观的邀请,尽管工作关系,没有成行。但是,当年入校的交通用校标,还是贴在了我家的车上,十多年了,尽管看上去已经褪色了,那抹绿也不太清晰,我仍然不想摘去。这就是对华大的爱吧?!&nbsp; &nbsp; &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nbsp;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日子,孩子也踏上了赴美读书的征程,《我和你》的旋律从此留在了我心里,只要一听见这首歌,就想起孩子远行的日子。我们留下了孩子第一次去美国读书的机票等物做纪念,收藏它,也就算收藏他的一段历史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