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后游太原

刘凤鸣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道是“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此话不假!</p><p class="ql-block"> 山西是人类和华夏文明发祥的最早起源地和中心区域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p><p class="ql-block">说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看山西,这并不是说山西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而是在说山西见证了五千年多年文明的发展。山西处于高原地区,对陕西、河南、河北均形成地理上的战略优势,这样较为封闭的地形,特别适合文明的发展。而且由于山西易守难攻,历史上受战争影响破坏较少,故而历史文化遗迹保存比较完整丰富。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历史遗存尤其多,这在其他省份极为少见,这一点优势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另外,从历史遗存来看,山西保存的历史文化古迹最多,远比河南、陕西多。山西有全国最古老的并且现存至今的建筑,唐代南禅寺。还有金代的岩山寺,三圣寺等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2 处,其中古建筑有396处,居全国保有量第一。所以说看古迹到山西是最佳选择!</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三年疫情,困扰了多少爱好旅游的人们,熬过了寒冬,迎来的自然是春天,退休后乐于旅游的我终于能迈出家门循着历史的足迹去看中华美景,今年第一站选在了古迹最多的山西,落脚点就在山西省会太原。</p><p class="ql-block">十月九日下午两点,我与老伴踏上了西去的列车,随着平稳快速的运行,列车一路向太原市进发。</p><p class="ql-block">卧铺上老伴还在为选择旅游景点做着细致的功课!</p> <p class="ql-block">午夜的太原站,宁静替代了日间的喧哗,干净整洁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拍一张照片发给家人,我来太原了……嗬!就是如此一张照片扰动了居住在太原的利宏一家,热情好客的夫妇二人放下了日理万机的工作,携同我的老朋友、老同学“陆生”陪同我们夫妇来了一次蒙山,晋祠游,难为他们周到细致的饮食安排,无以回报谨以此视频做记,深表感谢……!</p> <p class="ql-block">刘莉与利宏夫人小华晋祠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老朋友陆生及利宏夫人小华在晋祠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不到晋祠,枉来太原”,这是山西人给晋祠的最高礼遇。晋祠原名为晋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走进晋祠,古树参天,殿、堂、楼、阁、亭、台、桥、榭、林立其中,古树与文物古建浑然一体。斑驳的古建筑和一颗颗苍劲的古树,瞬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从眼前划过。从清朝的水镜台,顺延到元后补修的会仙桥,北宋的金人台,明代的对越坊,金代的献殿,宋代的鱼沼飞梁,最后到宋代的圣母殿。跨越时空的默契,形成了今天的奇观。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如此古迹确实值得一看,落脚太原首选游晋祠还是对的。</p> <p class="ql-block">游晋祠首先踏入的是晋祠公园,进的园内,迎面便是一组颇有气势的群雕,看说明,这是一组近些年才铸造的青铜雕塑,雕塑是李世民及其功臣的塑像。雕塑讲述了李世民龙行太原的戎马一生,展示了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这组青铜塑像中间骑马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长孙皇后的哥哥、唐太宗的大舅子;</p><p class="ql-block">右侧为李勣,唐朝初年名将,原名徐世勣,也就是民间故事中的徐茂公,李渊赐姓李;前面为尉迟敬德,唐朝开国名将,后世与名将秦琼一起,成为受人尊崇的“门神”。他是唐太宗的头号保镖;最北侧两位前是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唐太宗将他看作一面分辨是非对错的“镜子”,后为马周。也是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重臣。</p><p class="ql-block">雕塑高6.99米,宽9.5米,重2.5万公斤,是太原市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p> <p class="ql-block">站在群雕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我也凑个数</p> <p class="ql-block">秋日的太原气候十分怡人,跨入园内恰如仙境,晋祠的庭院里,古树参天,碧草如茵,花香扑鼻,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晋祠的山墙上刻有精美的浮雕和壁画,细腻的线条和逼真的形象展示了古代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这么好的环境真让游人心旷神怡景!</p> <p class="ql-block">延主道前行便是第一个景观水镜台,水镜台的名字取自《汉书》中的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味着做人应该心如明镜、知人察己,真正有道行有主见的人是不能被花言巧语所扰乱的。水镜台是晋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p><p class="ql-block">看这座建筑,你会不会想起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二郎神一场戏,孙悟空就地一变,一座土地庙瞬间立于地上,这就是哪座走进影视里的土地庙。</p> <p class="ql-block">哥俩水镜台前来个合照</p> <p class="ql-block">有导游相伴,听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俗称古莲花台,长8.5米、宽8.5米、高0.93米,面积72.25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民国六年(1917)重修。台为方形,四面围砖低栏,东西辟台阶,游人可通行。中央设琉璃阁一座,高4米,明代烧制。台四角立有宋铸铁人三尊,民国铸铁人一尊,俗称"铁太尉",用以镇水护祠。四尊铁人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年久已失),威武雄健,表现了古代武士的英武气魄。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之为金人台。</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建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里的“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是宣扬,合起来就是报答宣扬圣母的功德。</p><p class="ql-block">匾额相传为明代太原县举人书法家高应元所书,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牌坊的来历,还有故事相传,只有你来到晋祠才能了解故事梗概……。</p><p class="ql-block">这座“对越坊”,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精细,牌坊高9.5米,为四柱三门结构,顶为单檐歇山式1。整体结构玲珑剔透,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气势雄壮不俗,运用了明式重昂五踩斗拱,营造出繁复的视角效果,彩色的琉璃瓦覆面,精致的脊兽和鸱吻无疑是精华所在,牌坊上彩绘为八仙、杨戬、哪吒等人物,对越坊的建筑风格华丽典雅,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听导游讲述谢殿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献殿,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因其为供奉先人宗族之地,故称为"献殿"。</p><p class="ql-block">献殿坐落于对越坊之西,是祭祀时陈列贡品之地,是专门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它经历了时间长河漫长悠久的磨砺,造就了自己独特的故事。它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于1955年依原样翻修,仍然保持金代建筑的特点。献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献殿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整体上看,整个大殿疏朗利落,落落大方,颇有气派,看上去既是一座庄重气势的大殿,又似一座轻巧灵动的凉亭,它是我国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座殿和亭结合的建筑。古人在建造大殿时,材料只有木头,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完全是木头和木头卯榫而成,但是却结构严谨密实,饱经风霜而不腐,实在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为传世之佳作。</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跨过献殿就是鱼沼飞梁了,它西依圣母殿,东临献殿,是介于两座殿宇之间的池沼和桥梁。古人称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鱼沼”,它也是晋水三泉之一。沼上有一座十字形桥梁,古人云:“飞梁石磴,陵跨水道”,“架虚为桥,若飞也”,故名“飞梁”。</p><p class="ql-block">飞梁创建于北魏以前。此桥东西两端分别与圣母殿、献殿相连;南北两端做成坡桥下斜,与地面相接,形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p><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世上桥梁多为“一”字形,惟有此桥连通沼岸,四面结成“十”字形,真可谓独出心裁。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桥梁现存的实物全国仅此一例,可谓如今立交桥之母,所以,飞梁在古建筑中弥足珍贵。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利用环境特点非常成功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重要的实例。</p> <p class="ql-block">来到圣母殿,廊檐下左右各有高大的一尊彩塑神像。一个形容雄壮;一个面貌狰狞。此二神名曰“站殿将军”。原以为是哼哈二将,其实他们原来都是殷朝的将军,一名为方相另一位为方弼。神话小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封方相为“开路神”;封方弼为“显道神”。</p> <p class="ql-block">看过了显道神和开路神,进入眼睑的便是廊檐下盘着八条雕龙的八棵立柱,据说这是我国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木质雕龙,这8条雕龙,各为立体造型,且种类不一,正中间两条廊柱上的叫应龙,依次两柱上的为蟠龙,再依次两柱上的为蛟龙,最边两柱上的称为螭龙。</p><p class="ql-block">八条雕龙各抱一根大柱,龙身粗短,状似虎狮,龙首却昂首于天地之间,怒目金爪,神气极了。抬头仰望这些展翅欲飞的雕龙,哪怕距今近千年之久,历经风吹雨打,仍鳞片层层,须髯根根,蜿蜒欲动,豪放健美,而且每一条龙都有自己的小表情,或张牙舞爪,怒目龇牙,或吞云吐雾,凌空欲飞,或一脸严肃,目视前方,让人惊叹于雕龙的工艺之精与木质之好。</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很多时候我们去看古建筑的柱身,一般只是涂刷油漆,起担负屋顶重量的作用,不会再做更多装饰,晋祠圣母殿的这八条木雕盘龙便属于特例,而且这八条雕龙不是雕刻于木柱之上,而是独立缠绕在柱子上的,灵动逼真,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殿内供奉的是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大殿始建于北宋。圣母殿也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是晋祠的主殿,是晋祠三大国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是这里面地位最高的,圣母一身凤冠蟒袍,端坐在凤头椅子上,严肃的表情,显示出她的高贵与尊严,充分展示l古代雕刻师傅精湛的手法和细腻的构思。</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还立有43尊彩塑,完成于元佑二年之前。塑像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她们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其中一侍女的面部一半挂着笑容、另一边则混合了疲倦、哀伤、忧愁等各种复杂的情绪,细看眼角似乎还渗出了点点泪花,因此被称作““阴阳脸”。</p> <p class="ql-block">所谓晋祠三绝之一的另一绝是专指西周时期的柏树,柏树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周柏距今已有30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摸一摸三千年的老柏树</p> <p class="ql-block">古柏树说明</p> <p class="ql-block">与老同学陆生在古柏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给老同学拍个逆光照</p> <p class="ql-block">晋祠我来了,留个影做纪念!</p> <p class="ql-block">晋祠.文化底蕴深厚要想全部看完仔细了解没有几天的时间是做不到的,走马观花匆匆一过就是大半天,尽管两入晋祠,其实也只是看了个皮毛,仅管如此,二游晋祠心已足,至少了解了晋祠的三个三:</p><p class="ql-block">三绝: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p><p class="ql-block"> 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 三匾:水镜台、对越、难老</p> <p class="ql-block">檐廊下小憩一会,陪伴了一天的老同学陆生显现出了疲劳的神态,古稀之年的我们真有点力不从心了,尽管走走歇歇,年老的困扰已经给我们发出了疲劳的信号,老同学不辞辛苦陪我们游览晋祠在此也深表谢意!</p> <p class="ql-block">累也好乏也好,前后两次的晋祠游算是了结了来太原的一桩心愿,挥手说一声晋祠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