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山居秋暝》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具体景物的自然美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美、高洁的情怀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本节课老师的教学既扎实有效,又诗情画意,很值得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一、紧扣文本特点,目标层递,落实素养。诗词的教学通常会指向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本课的设计也是如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想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味;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在本课教学中,执教教师通过“解诗题-明特点-知诗意-想画面-诵诗文”等教学板块,围绕目标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群,层层推进,让学生们突破本次教学重难点,也充分体现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落实,学有所得,学有所悟。</p><p class="ql-block"> 二、合理想象画面,诗画入言,审美入境。感悟诗情“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跟着作者一起去想象,邀请读者一起来想象。在“解诗意”板块,教师没有纠结于字斟句酌的解释,而是以“你读了哪句?读懂了什么?看到听到想到什么?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又有怎样的感受?”这样的任务,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想象中感悟其中的美妙,开启与诗人的心灵对话,即避免了枯燥的讲解,又使学生在想象画面的同时感受到语言的美。</p><p class="ql-block"> 三、通过恰当补充,丰富积累,体悟情怀。对诗文的对比阅读与拓展阅读在本课的应用恰到好处。在感受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的时候,老师用了四首不同的古诗来对比阅读,迁移感受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悟诗情”板块,老师又引入了王维晚年创作的几首山水诗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印证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特点,恰当的引入诗句,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感受语言背后的韵味,体悟作者高洁的情怀。所以,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 对于同一首古诗,因为读者的不同,解读的途径和方式不完全一样,尤其是对于成人和儿童来说,差别会更大。如何在小学的古诗文诵读中构建一条适合儿童的合理而有效的学习途径,本节课执教老师的课堂实践也是一个很有益的尝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