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第三集:藏经洞之谜

安格

大型纪录篇 诵读:安格 <p class="ql-block">  敦煌,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风云际会,见证了古老的中华帝国和广袤辽阔的中亚地区 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盛衰荣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敦煌也无法跳出盛极而衰的宿命。衰落的敦煌 被人渐渐遗忘,直到公元1900年,“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一缝,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一所,内藏古经万卷。”道士王圆箓夸张地描述了他在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的过程。愚昧的王道士怎么知道 他挖出了亚洲最伟大的古代文化宝藏。</p> 敦煌也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数年之内,藏经洞内的典籍书画被各国探险者割裂瓜分,流散到世界各地。<br><br>如今,平静祥和的敦煌依旧保持着它与生俱来的文化热度。人们已经习惯于把那个闻名世界的小小洞窟称做“藏经洞”。<br><br>在今天敦煌的莫高窟,藏经洞的正式编号是十七窟,位于第十六窟内甬道的北壁。这件文书现藏于俄国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从题记中可以看到,它写成的时间是大宋咸平五年,也就是公元1002年,这是现在所知 发现于藏经洞的文书中有题记的最晚的时间。因此,学界普遍认为藏经洞封闭的时间应该在公元1002年之后,也就是说,在藏经洞被重新凿开之前,这些珍贵的文献 已经沉寂了近九百年。<br><br>虽然敦煌文献帮助我们破译了不少扑朔迷离的历史密码,但是藏经洞的性质和关闭的原因,却一直是个谜。对此,学者们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br><br>“为什么这些数量众多内容纷杂的文献会被储存在这里呢?我主要认为可能是避难说,主要是受战争的影响;那么敦煌的僧侣们呢?为了避免这些藏经受到战争的破坏,而把它们封存在藏经洞之中。”<br> &nbsp;除了“避难说”,对于藏经洞的形成,敦煌学者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藏经洞的东西,实际上是被古代的敦煌僧人所废弃的一些物品,这种观点我称之为,‘废弃说’。”<br><br>根据已有的敦煌文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佛教典籍占了藏经洞文献的近百分之九十,而其中很多的佛教典籍,又与始建于公元834年前后的敦煌三界寺有关。<br><br>据记载,自西晋僧人竺zhu2法乘最早在敦煌建寺弘法开始,历代僧俗都在此地营造寺院。晚唐五代,敦煌的官方寺院有十七所之多,三界寺便是其中之一。<br><br>那么,三界寺与藏经洞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br>  <br>  公元900年前后敦煌发生战事,三界寺在战火中被焚毁,收藏于寺中的全部佛教典籍随之损毁殆dai4尽,劫后的三界寺开始重建,但寺内藏经匮kui4乏,不敷供养诵习之用,如何重建经藏,成为僧人们面临的迫切问题。<br> 这件写巻 名为《三界寺一切入藏经目录》,它长达六米,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写卷的题记中说,弟子三界寺比丘道真,乃nai3见当寺藏内经论不全,收入寺中,修补头尾,流传于世,万代千秋,永充供养。”<br><br>“三界寺的藏经呢,实际上是由道真和尚主持完成的,经录的下面有题款,题款的日期是长兴五年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934年。”<br><br>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连年的征战 使中原的社会生活处处水深火热。而悬隔数千里的敦煌一地 却保持了相对的太平。<br><br>除了道真和尚以外,三界寺一定还有其他的僧众参与搜集经卷,对寺院来说,经藏是血脉,不可或缺。<br><br>  道真和尚在这几十年中是如何搜集佛经的呢?<br><br>敦煌文献中有这样的文书记录,“三界寺张僧政将 抄壹拾贰卷,阿弥陀经 抄柒卷,梵天问疾经壹卷”,这是当年道真和尚亲笔写下的借条,由此看来,借经抄写 是当时道真和尚和寺中其他僧人 为三界寺补充经书的手段之一。面对卷帙浩瀚的佛教三藏,以个人之力缮shan4写经卷以为功德供养,当然是杯水车薪。<br> 在中世纪的写本时代,佛教僧团 有专门负责写经和管理经书的机构——经司。参与写经的经生有出家人,也有在家弟子。缮写经文有一定的报酬,不过,三界寺相对于城内的大寺来说,地偏人少,寺产不厚,他们请人抄写经本,数量必然非常有限。三界寺里的经卷 应该还有另外的来源。<br><br>敦煌是丝绸之路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千年之前,来自南亚、地中海、中亚等地的文明就已经在此汇聚,中亚西域佛教更是在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记。<br><br>今天,每逢传统的佛教节日,敦煌莫高窟前 总会热闹非凡。当地虔诚的百姓会聚集到这里,进香拜佛。在道真和尚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为了祈求佛祖的保佑,经常向寺院捐赠佛经供养,以个人或者家族出资缮shan4写佛经,再把这些佛经捐献给寺院,这部分佛经就成了供养经。<br><br> 这件写巻里 记载了一位名叫康秀华的施主 为寺院出资抄写《大般诺经》以为供养的事情。他一次向寺院捐献了银盘子三枚,总共三十五两,还有麦一百石,粟子五十石,另外还有化妆品 叫做胡粉,胡粉四斤。当时四斤胡粉就是六十四两。<br><br>“按当时的价格来折算,就是一两银子相当于五石麦子,这么一个价格。那么胡粉的价格多少呢?胡粉的价格就是一两胡粉也相当于五石麦子,这样折算下来,就是六十四两胡粉也就是三百多石麦子左右。那么三十五两银盘子折下来,也就是一百五十多石麦子,总共是六百石。一部大般诺经也就是六百卷,正好在这个价格上,这个价格是当时一般老百姓掏不起这个钱的。”<br><br>众多捐经者的名字大都不为人知,从这些残留下来的题记和文书中我们可以感知 他们施种福田时的虔诚,更有人为了捐施 倾其所有,以换取内心的幸福和安妥。<br> 由于三界寺地处偏僻,规模也不大,要在短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藏经数量,仅仅靠信众供养也是不够的,僧人们还要另想办法。雕版印刷发明以前的写本时代,书籍宝贵难求。所以敦煌各寺院一直有将本寺部分闲置或损坏不全的佛经写巻 相互交换补充的习惯。 <br><br>于是,到其他寺院去搜求成了道真和尚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他满怀希望地叩响每一家寺院的门环,每一扇寺门的背后 似乎都蕴含着可能。他四处奔走,在高山大漠戈壁风沙之间艰难的穿行,慢慢的黄沙故道上 经常看到他风尘仆仆的背影。<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你听或者不听我都在这里,不来不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美篇号17865787 感谢您的惠听,欢迎批评指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