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之旅(九) 梵蒂冈博物馆

晋客

九月十一日。从今天起,我们将在罗马游览三个整天。<div>  今天起了个大早,放弃了酒店的早餐,枵腹赶往梵蒂冈博物馆。<br>  在世界最知名的几家博物馆中,梵蒂冈博物馆排名不是最靠前的。但是要论人气之旺,参观人流之拥挤,梵蒂冈博物馆则是当之不愧的第一名。公认的世界三大博物馆,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我都去过,没有哪一家像梵蒂冈这样,大门之外常年排长龙,大门之内随时摩肩接踵,拥挤不堪。如果不预约,排队的时间至少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 <br>  为了免除排长队之苦,并能在馆内享受相对的宽松,我从六月份就开始敦促旅行社为我们预约梵蒂冈博物馆的门票,并要求安排博物馆内的早餐。因为,博物馆正常开馆时间是9点,而我们在馆内的早餐是7点45或者8点。这样,我们就有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差,可以在大队人马拥来之前,先期来到著名的悬转楼梯拍照。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普通游客出馆之后,要想朝拜博物馆旁边的圣彼得大教堂,必须另外排队,一排就是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而我们参观完毕,可以在博物馆官导的带领下,从一条VIP通道直接进入圣彼得大教堂,无需再去排队。<br>  当然,我们也付出了相应的成本。博物馆门票17欧,加上预约费、耳机费、早餐、中文讲解费,全部费用共为67欧。</div> 梵蒂冈博物馆的大门。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大门门楣上的雕塑,中间是教皇的徽章,也是梵蒂冈国的国徽。两边的雕像,左边的老者是米开郎基罗,手拿锤子和凿子;右边的年轻人是拉斐尔,手拿画笔和调色盘,其寓意不言自明。</p> 这张旋转楼梯的照片效果很不错,作者是内子。她对罗马之行颇有兴趣,行前就做了很多功课,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 <p class="ql-block">  进入博物馆,趁着大批游客尚未到来,我们先赶到旋转楼梯处,拍摄下空旷无人的旋转楼梯。旋转楼梯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的意义不在于交通,更在于它美轮美奂的螺旋线条。无人走动的旋转楼梯,拍摄效果格外好。</p> (网络图片,侵权必删) 这张从网络下载的旋转楼梯照片很漂亮,应该是两张照片拼接而成,既可看到楼梯从上往下,又可看到从下往上拍摄两个角度。从旋转楼梯下去,就是博物馆的出口。我们为了走VIP通道前往圣彼得大教堂,就不能走旋转楼梯下楼。也算一个小小的遗憾。 拍摄罢旋转楼梯,我们来到松果庭院吃早餐。松果庭院是一个面积很大的长方形露天庭院,庭院北面尽头有一棵高约4米的巨型青铜松果雕塑,是古罗马的旧物,原来放在罗马万神殿旁,中世纪时被安置在旧的圣彼得教堂前庭,1608年被移到了梵蒂冈。松果两侧的两只青铜孔雀,原为罗马皇帝哈德良陵墓的装饰。我们看到的是公元二世纪的复制品。 <div>  松果庭院正中放着一个现代派雕塑《破碎的地球》,旁边就是吃早餐的棚子。这是意大利雕塑家波莫多罗1990年的作品,据说一共有两个,另一个在联合国大楼。 作品的主题是警示人们关注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在以保守著称的天主教会的心脏,矗立着这样一个现代派的东西,第一感觉是有点怪怪的,随后也就释然了,社会在进步,天主教会也在与世俱进。现在的教廷,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审判布鲁诺和伽利略的教廷了。</div> 梵蒂冈博物馆有两大主题,最重要的一个是朝拜西斯廷教堂和拉斐尔画室,瞻仰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壁画《创世记》《最后的审判》和《雅典学院》等,这是人类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人们蜂拥而至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瞻仰这绝世的神作。按照参观路线,这个题目放在最后作为压轴大戏。另一个主题是雕塑,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古希腊、古罗马雕塑之多,之精,为全世界博物馆之冠。我们先欣赏这一块。<br>   八角庭院 我们的视觉盛宴从八角庭院开始。<div>  八角庭院是一个露天的小庭院,以其形状呈八角形而得名。庭院四周有一圈回廓和几个拱门,里面陈列着一件件精美至极的雕塑,有人物雕塑,也有不少浮雕。梵蒂冈博物馆有三件雕塑号称镇馆之宝,其中有两件就在八角庭院。</div> 第一件是大理石群雕《拉奥孔》,又名《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陈列在庭院回廊的正中,很是显眼。 《拉奥孔》是古希腊雕塑名作,创作于约公元前一世纪,1506年在罗马出土,出土后即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div><div>  《拉奥孔》取材于希腊神话特洛伊之战。希腊人久攻特洛伊不下,便想出了"木马计",把一些士兵藏在大木马肚子里,留下木马,然后佯装撤退。特洛伊人看到希腊人撤离后,便想把木马作为战利品搬到城里。这时,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奥孔,提醒特洛伊人不要把木马搬入城内以免上当。这一举动触犯了暗中支持希腊的雅典娜,于是雅典娜派来两条海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活活绞死。而特洛伊人由于没有听从拉奥孔的劝告,把木马拉进了城,也遭了灭顶之灾 。<br></div></div> 雕塑表现的正是巨蟒杀死拉奥孔父子,三人与巨蟒在生死搏斗中苦苦挣扎的情形。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神情都处于极度的恐怖和痛苦之中。三个由于苦痛而扭曲的身体,所有的肌肉运动都已达到了极限。雕塑将人物极度痛苦的情绪充分地表达出来,是历史上最具震撼力的群雕之一。<div>  从来没有哪一具雕塑像《拉奥孔》那样,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几百年来,《拉奥孔》群雕所引发的话题从艺术延伸到美学、文学、诗歌、戏剧等诸多方面。其原因即是它触及了艺术的基本问题,即个人与神(即命运)冲突的悲剧。甚至形成了所谓“拉奥孔学”。德国美学家莱辛以这座雕塑为思考中心,写出了探讨绘画与诗歌美学关系的名著《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div> 关于《拉奥孔》,还有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故事流传。<div>  1506年,人们在罗马提图斯浴场遗址发现了7块雕塑残片,拼凑成为基本完整的《拉奥孔》群雕,但已有几个部分缺失。拉奥孔的右臂从肩部齐根断掉不见了,两个儿子中的一个缺失了手掌,另一个缺失了右臂。雕塑随即被酷爱艺术品收藏的教皇尤里乌斯二世收购。随后尤里乌斯二世决定恢复这些缺失的部分,为此专门召集了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家一起讨论,如何为拉奥孔补上缺失的右臂。米开朗基罗认为,拉奥孔的右臂应该向后弯曲,看上去是试图从自己的背上扯下毒蛇的样子,这样的肢体语言可以令他显得更痛苦。其他人则认为手臂应是向上伸展开来的。拉斐尔是这场比赛的评委,他也倾向右臂向上伸展的姿态。最终拉斐尔裁决,雕像应该修复成右臂朝天伸直的样子。</div> 从此之后一直到二十世纪初,出现过很多《拉奥孔》的复制品,其中不乏大师之作,都是手臂向上伸直的。最著名的莫过于佛罗伦萨乌菲奇美术馆收藏的《拉奥孔》,出自文艺复兴雕塑大师班迪内里之手。遗憾的是,我们参观乌菲齐的时候,我们的官导却没有带我们去看看这尊著名的群雕。当时我还专门提醒她,她的回答是,因为时间不够,她只介绍绘画。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雕塑家巴乔·班迪内里 (1493—1560)创作的《拉奥孔》,佛罗伦萨乌菲奇美术馆藏。 巴黎凡尔赛宫的《拉奥孔》塑像 1906年,奥地利考古学家波拉克在罗马一座建筑的地下发现了一截大理石断臂。波拉克认为这可能是拉奥孔失去的右臂,把它捐给了梵蒂冈博物馆。又过了51年,这支断臂被确认属于雕像拉奥孔。正如米开朗琪罗当初的主张,拉奥孔的右臂呈回折姿势。随后雕像被重新修复,断臂被安装到雕像上,之前装上去的儿子们的手、臂也都被移除。《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div>  真理,很多时候确实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div> 梵蒂冈博物馆八角庭院的《拉奥孔》群雕 八角庭院所藏第二件镇馆之宝,是《望楼上的阿波罗》。因在罗马一个望楼上被发现而得名。原作是公元前4世纪的青铜雕像,作者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列奥卡列斯,此人曾经担任过亚历山大大帝的御用雕塑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公元2世纪罗马人的复制品。青铜的材质换成了大理石,显然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大理石比冷硬的青铜更能够显示质感和优美的形态。而且,在冷兵器时代,青铜作品很容易被拿去熔铸锻造武器,这也是古希腊雕塑不容易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br> 太阳神阿波罗是希腊神话中的十二主神之一,是主神宙斯和女神勒托之子,勒托因受到天后赫拉的追杀,逃到一个小岛上,独自忍受九天九夜阵痛生下阿波罗。此时赫拉又派巨蟒来袭,幸而得到海神波塞冬的搭救才免遭毒手。阿波罗成年后,用箭将巨蟒射死。《望楼上的阿波罗》表现的正是阿波罗弯弓搭箭,手松箭出的一瞬间。作者塑造了箭离弦时阿波罗的姿态,头微侧扬起,直视前方,眼神中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可惜的是弓箭、双手和小臂略有损坏。但优美的体态和坚毅的眼神仍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和雕刻技巧。<br>  这件阿波罗雕像被公认为是男性人体美之典范,被视为“审美的标准”。塑像高2.42米,姿态优雅的站立着,以右腿为支撑,左腿放松。弯曲的头发轻拂脑后,柔柔的垂到脖颈,头顶的卷曲的锁式发束,则是神或贵族的象征。<div>  <div><br></div></div> 除了两件镇馆之宝,八角庭院还有不少雕塑精品,放到其他任何博物馆都可以成为镇馆之宝。上图是18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安东尼奥·卡诺瓦的《珀尔修斯斩杀美杜莎》。珀尔修斯和美杜莎,是西方艺术家最见的艺术题材之一,几天前我们在佛罗伦萨佣兵凉廊中欣赏过切利尼的《帕尔修斯斩杀美杜莎》。两相比较,我更欣赏切利尼的这件青铜作品。 《拉奥孔》的左边,是著名的《底格里斯河的河神》。这件精美的雕塑是罗马皇帝哈德良时代的作品,原型来自希腊。它曾经是一座喷泉的组成部分,后来被教皇保罗三世搜罗到梵蒂冈,当时没有头部,由米开朗基罗和其他艺术家进行了修复。河神手中的罐子,作为喷泉的时候是一个喷水孔。里面有一只狮子头,而狮子是佛罗伦萨的标志。有人据此认为这位神仙是流经佛罗伦萨的阿诺河河神。 河神的头部,太像米开郎基罗的手笔了! 古代石棺 《酒神的狂欢》。这是一组精彩至极的浮雕,营造的欢乐气氛四处洋溢。酒神巴克斯的形象在推崇享乐主义的意大利备受欢迎,经常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出现。 古代圆形石棺《狮子和马》,中间可以分开,是古罗马的复制品。 珍贵的古代雕刻重重叠叠随意摆放,这样的奢侈我只是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看到过。 《幸运的维纳斯》,又译为“快乐的维纳斯”。这是公元前4世纪的一件作品的变体。 《刮汗污者》,原作为古希腊时期青铜雕像,古希腊雕塑家利西普斯于公元前330-320年间完成,此为罗马时期的复制品,刻画了一个年轻运动员在进行完一场激烈的比赛后用刮板刮去手臂上的汗水和尘土的情景。那修长的身材、恬静的脸颊和优美的造型具有典型的古希腊风格。<div>  利西普斯曾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御用雕塑师,他原创的《刮汗污者》青铜雕像被艺术史学家认为是古希腊雕刻中的第一件真正的圆雕作品。<br><br></div> 八角庭院出入口立柱上的人头雕像,原型是古希腊戏剧面具。 动物厅,各种动物无不雕刻得栩栩如生。 这个雕像的造型很奇特,其寓意是繁荣与富庶。 缪斯馆,梵蒂冈博物馆最重要的展厅之一,因收藏1774年出土的阿波罗像和九位缪斯雕像而得名。 进入到缪斯馆,一抬头就会被头顶的穹顶壁画所吸引,壁画名为《阿波罗和缪斯》,其精美程度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缪斯馆中央,陈列着梵蒂冈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雕塑《残躯》(又名《贝维德雷的躯干》)。这是一件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原作。雕像基座上的文字,是公元一世纪的雅典艺术家阿波罗尼奥的签名。<div>  这件大理石雕塑,只有躯干和两条残缺的大腿,但通过仅有的部分也构想出一个强壮无比的英雄形象,呼唤出特有的生命力和美感。《残躯》被发现正当米开朗基罗的青年时代,他当时就被这尊残缺的躯体所深深震撼,认为“这是一件比自然还懂得人体之美的作品”。当时的教皇要求米开朗基罗把这尊残缺的雕像修复完整,被他直接拒绝。米开朗基罗曾经宣称自己是“残躯的学生”,他终生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包括女性在内,绝大多数都是膀大腰圆、肌肉隆起、四肢异常发达,就是深受“残躯”影响的结果。</div> “残躯”躯体下面雕刻成一张动物皮毛,后背上还雕刻着一道狮爪印痕,人们据此猜测这位壮士可能是希腊传说中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又译为海格力斯)。赫拉克勒斯是宙斯的儿子,曾经完成了12个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一件就是杀死了一只巨大的狮子,并剥下狮皮做成铠甲。这可能就是雕塑的灵感来源。 《残躯》的周围,是阿波罗和九位缪斯女神雕像,1774年发现于罗马附近的蒂沃利别墅,是古罗马时代的作品。 太阳神阿波罗,阿波罗是希腊神话最重要的主神之一,是宙斯的儿子,善于演奏七弦琴,并且是9个缪斯女神的领导者。 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科学、艺术女神的总称。缪斯女神是天神宙斯的九个女儿,每人分管从绘画到音乐等诸多艺术中的一种。她们是:卡拉培(雄辩和叙事诗),克利欧(历史),乌拉妮娅(天文),梅耳珀弥妮(悲剧),塔利亚(喜剧),特普斯歌利舞蹈),依蕾托(爱情诗),波利海妮娅(颂歌),优忒毗(抒情诗)。<div>  </div> 缪斯女神依蕾托,负责爱情诗 缪斯女神塔利亚,负责喜剧与牧歌 缪斯女神乌拉妮娅,负责天文 缪斯女神梅耳珀弥妮,负责悲剧与哀歌 缪斯女神克利欧,负责历史 缪斯的旁边是古希腊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他不仅有葡萄美酒让人陶醉的神力,还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 缪斯馆还有一些古希腊著名人物的胸像,如伯里克利。他是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和将军,开创了古希腊的黄金时期,史称伯里克利时代。这座大理石胸像被认为是按照古希腊雕塑家克列休拉斯于公元前440年创作的伯里克利青铜雕像摹制的头像部分。 古希腊盲诗人荷马胸像 穿过缪斯馆,来到圆形展厅。展厅正中央陈列着一个巨大的盆子,是罗马帝国著名的暴君尼禄使用过的浴盆,由一整块紫色云石制成,非常奢华。<br><br> 圆形展厅四周的壁龛里陈列着十尊身躯伟岸的雕像,都是希腊神话的重要角色。有的是罗马时代完整的作品,另一些是希腊雕塑的复制品。其中最显眼的一尊金色雕像的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左手拿着狮子皮,右手握着打狮棒。 希腊十字厅,这是一座过厅。左右两边各有一具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 中间用铁栏围起来的地板上这幅精美异常的镶嵌画《米涅瓦》,这是一个罗马名字,对应的希腊名就是“雅典娜”,公元3世纪的作品。这是希腊十字厅最重要的展品。 大厅两边各有一具巨大的紫色云石石棺,分别属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和他的女儿君士坦丁娜,公元3世纪制作。上面这具是海伦娜的石棺,棺上刻划了罗马骑士击败异教徒的场面。<div>  下面这具是君士坦丁娜的石棺,石棺装饰着葡萄收获的浮雕,这在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常见主题。</div> 走过雕塑长廊来到挂毯展厅。这里陈列着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挂毯,它们是挂毯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价值连城的珍宝。在过去,挂毯被视为价值最高的艺术品,因为它们工艺复杂,而且造价十分高昂。 展厅的墙面几乎完全被巨大的挂毯覆盖,从顶垂到地。内容大多为圣经故事,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呼之欲出。 离开挂毯展厅,走进地图长廊,立刻被金光灿烂的屋顶所吸引,长长的廊道屋顶如同一条金色的缎带伸向远方,由于太过精美华丽,以至于喧宾夺主地淡化了挂满两边墙上的地图。 地图长廊延伸一百二十米,拥有史上规模最大的手绘地图系列收藏,一共有四十幅地图壁画,每幅宽三米,高四米,描绘了意大利的不同区域和教皇国的领土,以及地中海上各主要岛屿和港口的地图。 不过,最吸引眼球的还是走廊顶上精美的拱顶壁画。壁画描绘了大量的《圣经》故事,填满了整个拱顶。很多游客包括我在内,基本看不懂这些图画讲述了什么,但永远不会忘记这金碧辉煌的场景。 <p class="ql-block">  离开地图长廊,我们前往拉斐尔画室。经过一个房间,两幅壁画吸引了我。一幅巨大的壁画占据了展厅整整一面墙壁。画面展示的是一场战役胜利后的场面,它讲述的是这样一段历史:1683年,正当全盛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派大军围攻维也纳。维也纳作为欧洲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如果陷落,基督教文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重创。危急时刻,波兰国王索别斯基三世率联军一举击败土耳其军队。这是一场影响人类文明走向的大决战,成功地保卫了基督教文明的核心地区,使欧洲免于被伊斯兰化,索别斯基三世因此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大英雄。维也纳战役两百周年,波兰画家马泰伊科完成了画作《索别斯基解放维也纳》,后来又把它献给了当时的教皇列奥十三世,教皇专门为这幅画准备了一个房间,就叫索别斯基厅。</p> 这幅画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殉道者的故事,地上躺着一具无头尸体,一位面容宁静的美女深情地怀抱着死者的头颅,天上成排的天使似乎在向死者致敬,为死者祷告。画面静谧而肃穆,美得令人窒息。<br><br> 拥挤的人流缓缓前进,终于来到拉斐尔画室。有人说,如果只允许参观两个展厅,那一定是拉斐尔画室和西斯廷教堂,因为这是梵蒂冈博物馆最最精华的所在,代表了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div>  拉斐尔·桑西(1483-1520年),是与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齐名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种独具古典精神的圆润、柔和、秀美,代表了当时人们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古典主义不可企及的典范。</div><div> 1508年,年仅25岁的拉斐尔接受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委托,全面装饰教皇的寝宫、办公室和接待室。尤里乌斯二世非常欣赏拉斐尔的才华,准许他抹去墙上的旧壁画,任意创作,此后的十二年,这里成了拉斐尔的理想王国,他尽情挥洒,直到1520年猝然去世。拉斐尔去世后,未完成的壁画由他的学生根据其手稿完成。拉斐尔负责的这个工程由四个连贯的房间组成,分别是君士坦丁厅、埃里奥多罗厅、签字厅和火灾厅,后世将它们统称为“拉斐尔画室”。除了“君士坦丁厅”以外,其他三个房间都有拉斐尔亲自绘制的壁画。</div> 进入拉斐尔画室,立刻就被一幅幅绘画重重包围,除去几扇窗户,墙面和天花板全部被画作覆盖。房间被设计为一个整体,壁画与壁画之间,壁画与天顶画之间的过渡空间也设计了各种人物或纹饰,形成浑然一体的效果,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p class="ql-block">  拉斐尔画室君士坦丁厅,壁画、天顶画、墙壁拐角的装饰。这些装饰性的绘画立体感极强,乍一看去还以为是雕像。</p> 拉斐尔画室,埃利奥多罗厅天顶画 拉斐尔画室,埃利奥多罗厅天顶画 拉斐尔画室,君士坦丁厅壁画《君士坦丁的洗礼》局部 拉斐尔画室,君士坦丁厅壁画《米尔维安桥之战》局部 拉斐尔画室,埃里奥多罗厅壁画《埃里奥多罗被逐出圣殿 》 拉斐尔画室,火灾厅壁画《波尔哥的火灾》。这是一个神迹故事,传说公元847年在罗马的波尔哥发生了一场火灾,教皇利奥四世作了祈祷,大火便神奇的熄灭了。 <p class="ql-block">  随着人流慢慢移动,来到拉斐尔画室的第四个房间,著名的签字厅,这是《雅典学院》所在的房间,至高无尚的艺术圣殿。</p><p class="ql-block">  签字厅是教皇的书房和办公室,因签署文件而闻名。四面墙上各有一幅壁画,其中最有名的是《雅典学院》。很多年以前,我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就被它深深吸引。今天终于站到它的面前,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p> 拉斐尔画室,签字厅壁画《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是拉斐尔最负盛名的一幅壁画,被公认为拉斐尔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回忆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形式,寄托他对美好理想的向往。<br><div>  在《雅典学院》的画面上,古希腊以来的杰出思想家、科学家及政治家穿越时代会聚一堂,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等等。整个画面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自由辩论的空气,各种不同流派的代表人物在这里进行着平等而优雅的讨论,或者各行其是地独自思考,完全无拘无束,一派宽松和谐的气氛。</div><div> 《雅典学院》要显示的,正是呼唤从古希腊文化遗产中孕育出来的人类理性精神,这也是文艺复兴的思想主题。<br></div><div> 可以这样说,《雅典学院》就是文艺复兴的宣言。</div> 《雅典学院》局部,正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象,分别以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为原型,这是作者在表达对两位前辈的敬重。 《雅典学院》局部,右边独倚石阶的沉思者,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拉斐尔把他的相貌画成了米开朗基罗的脸,而此时的米开朗基罗正在隔壁的西斯廷教堂创作天顶画《创世记》。 <br> 1511年《雅典学院》完成,立即大获成功。此时,米开朗基罗的《创世记》虽然尚未完成,也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在这个时刻,文艺复兴达到它的鼎盛。<br>   拉斐尔画室-签字厅壁画《圣礼之争》 仔仔细细看过《雅典学院》,再来观赏另外三幅壁画。眼前这幅《圣礼之争》,是拉斐尔为四个大厅所绘的第一幅壁画,被视为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作品之一。 拉斐尔画室-签字厅壁画《圣礼之争》局部 拉斐尔画室,签字厅壁画《帕尔纳斯山》 告别拉斐尔画室,便要去朝拜西斯廷教堂。沿途经过现代绘画馆,一心想着米开朗基罗大师的神作,对眼前的现代风格绘画没有什么兴趣,倒是下面这架做工精细的屏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西斯廷教堂(网络图片),西斯廷教堂不准摄影,以下照片均为网上下载,谢谢原作者,侵权必删 <p class="ql-block">  来到西斯廷教堂。就空间而言,这只能算个小教堂,但却是天主教最神圣的所在。每当教皇去世,世界各地的枢机主教们就会聚集到这里,“闭门”选举新教皇。虔诚的信徒们拥挤在圣彼得广场上焦急地等待。每一轮选举后教堂的烟囱都会冒烟,如果是黑烟,表明新教皇尚未产生;等到烟囱冒出白烟,广场会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新教皇产生了。</p><p class="ql-block">  教堂不大的空间挤满了游客,所有的人都在抬头仰望,聚精会神地仰望他们不远千里前来膜拜的圣迹—米开郎基罗大师的《创世记》和《最后的审判》。</p><p class="ql-block">  《创世记》,米开朗基罗于1508年至1512年,受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委托绘制的天顶画。此时,米开朗基罗三十多岁,正当壮年。</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后,米开朗基罗已经六十开外,又受教皇保罗三世之命,于1536年至1541年间在教堂祭坛墙上绘制了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p> 《创世记》全图 <div>  《创世记》面积近300平方米,这幅巨大的天顶画分为主图和辅助部分。主图共九幅,描绘了上帝创造世界万物与人类、人类的堕落与原罪、大洪水与诺亚方舟等故事。主图四周的空间绘制了基督祖先、十二先知,以及二十个裸体男像和四幅圣经故事。<br>  九幅主图,分别是《划分光暗》、《创造日月》、《划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偷吃禁果与逐出伊甸园》、《诺亚献祭》、《大洪水》、《诺亚醉酒》。其中四幅较宽内容相对更为重要,分别是《创造日月》《创造亚当》《偷吃禁果与逐出伊甸园》《大洪水》。其他五幅较窄,内容相对次要。<br><div><br><br></div></div> 《创造日月》 《创造亚当》 《创造亚当》,被公认为《创世记》中最重要,也是最出色的部分。图画右边的上帝,飞翔在空中,左手抱着天使们,右手伸向亚当。亚当全身裸体,躺在左边的陆地上,一手伸向上帝。神与人的手指触电似的相互交流,表现了充满精力的老人和年轻而美丽的生命的诞生。体现了创造者的权威和被创造者的信心。 《偷吃禁果与逐出伊甸园》 《大洪水》 上帝造人后,发现人类有很多罪行,只有诺亚一家善良,上帝决定惩罚人类,告诉诺亚制造一座方舟,然后使大地出现大洪水,将人类消灭,只留下诺亚一家继续衍生后代。画面表现洪水到来,人们各自选择安全地点保命,诺亚一家则登上方舟,安全度过洪水灾难。<div>  天顶画《创世记》的画面之中,宇宙的初始,神对人类的创造,以及生命的沉沦与灾难,交错在不同形态的裸体人像之间。恢弘的手笔、雄浑的气势,堪称艺术史上震古烁今的“创世记”之作,难以逾越的巅峰之作。</div> 《创世记》完成20多年后,已经六十开外的米开朗基罗又接受了教皇保罗三世交付的一项艰巨任务,用了6年的时间,在西斯廷礼拜堂绘制了巨型祭坛画《最后的审判》。 基督教义说,耶稣被钉死后复活,升入天国。到了末日,他在天国的宝座上开始审判死者灵魂,此时天和大地在他面前分开,所有死者幽灵都聚集到他面前,听从他宣示生命之册,判定善恶。凡罪人被罚入火湖,作第二次死,即灵魂之死;凡善者,耶稣赐他生命之水,以得灵魂永生。<div>  米开朗基罗把主持审判的耶稣基督画在中央高处,两侧是圣母和使徒,上下周围是天使。画面左下方是经过裁决被祝福的善人群,向上攀援而被导向天国,画面右下方是被判有罪的恶人群,沉沦而下被打入地狱,最最下面左边是被唤醒等待裁决的死者,右边是被拖、被赶進地狱的罪人。<br></div> 画面正中央云端中站着身躯高大、神态威严的救世主基督,他正举起有力的右臂,表示审判开始。耶稣十二宗徒和圣母玛丽亚环绕在旁,圣母抓紧头巾和衣衫,依偎在基督身边,双手合拢在胸前,低头看着下界的芸芸众生,好像有无限悲悯。 天使吹起长长的号角,天空闪出火光,大地裂开,死去的肉体纷纷从长久的梦中醒转,等待着神的审判。 当时米开朗基罗正经历精神与信仰的危机,他选择用“最后的审判”这一主题来展现所承受的巨大痛苦。他把自己的脸画在被剥皮的圣徒圣巴托罗缪身上,被认为是为了表现渴望得到救赎的内心苦闷。 <p class="ql-block">  冥界摆渡者卡隆划船渡过冥河,将受到诅咒的灵魂送进地狱。</p> 这个地狱中的罪人,长着驴耳朵,缠绕他的大蛇正在咬他的睾丸,他的脸被画成了教皇的礼仪官西斯纳。此人不仅在教皇面前中伤米大师,还恶毒地贬低《最后的审判》,说这种满纸裸体的画,只能挂到澡堂或妓院去。米大师的回击同样毫不留情,让他下地狱。 《最后的审判》占据了整整一面墙,与《创世纪》所洋溢的人类生命的鲜活色彩不同,《最后的审判》色彩暗沉,数以百计的裸体群像,或紧张的等待审判,或恐惧进入地狱,弥漫着末日的绝望和哀伤。画家将人类的罪恶、痛苦和羞耻,血淋淋的解剖给人看,展示出无与伦比的勇气。<div><div>  《最后的审判》于1541年圣诞节前向公众展示,整个罗马城为之沸腾,人们争先恐后前往瞻仰,视之为天神之作。米开朗基罗的学生瓦萨里专程从威尼斯赶回罗马观看老师的新作,之后他这样评价:</div><div> ”世人都已目睹并且承认,在他那里,三种艺术都被提高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这种完美,无论是在古代大师那里,还是在近代大师那里,都不曾见过。”</div><div><br></div></div> 此次来意大利,有三大目标,第一,多洛米蒂风光;第二,大卫真容;第三,梵蒂冈博物馆。至此已圆满实现,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