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5日下午1点40分,气温11度,有点冷。我们来到了中央大街和西头道街交叉口的露西亚西餐厅门口,照照相,拉拉琴。 这里曾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好的五十家餐厅之一,这里不只是一家西餐厅,更是一个纪念馆,纪念百年前来到哈尔滨的二十多万俄侨及其后代,纪念他们造就的“东方小巴黎”,也纪念他们在哈尔滨生活的那段短暂而精彩的岁月。<br>店主是一名建筑师、作家,也是一个俄侨的后代,先后在中日俄三国生活,回国后开了这家西餐厅,取名露西娅,就是俄罗斯Russia的音译,同时也是哈尔滨俄侨纪念馆。店内有一些老物件,但更多的还是反映当年的俄侨生活,店内中央悬挂着店主曾外婆的油画,两侧老照片显示着当年俄侨生活的场景和故事。这是一段辉煌又悲怆的历史,时间越长越无人问津,越了解越感叹,店主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了解掌握,写成了一本书《哈尔滨的悲伤》,就在店内可以购买。<br> 这里还是《夜幕下的哈尔滨》、《黎明前的决战》等电影的拍摄地。 “露西亚”的前世今生和一位混血作家的忧伤<br><br>曼陀罗文<br><br>一<br><br>我经常从睡梦中惊醒,<br><br>一切往事如云烟再现。<br><br>哈尔滨教堂的钟声响起,<br><br>城市裹上洁白的外衣。<br><br>无情的岁月悄然逝去,<br><br>异国的晚霞染红了天边。<br><br>我到过多少美丽的城市,<br><br>都比不上尘土飞扬的你。<br><br>这是旅居哈尔滨的俄国诗人 叶琳娜·涅捷尔斯卡的一首诗,大概描述的是“哈尔滨之城”的初创时期。 血液里的东西是上苍注定的。中俄混血作家胡泓的中短篇小说集《哈尔滨的忧伤》,似乎在写景抒情上步入这位俄国女诗人的后尘,出版发行后在冰城引起不小的震动。 因这本书在人文意义上来讲,反映的是当属是哈尔滨另一支根系——创建哈埠时旅居的外籍民族人数最多的俄罗斯侨民的生活,所以打下了厚重的、独特的哈尔滨地域文化的标签;还有胡泓先生本身就是个混血儿,这种明显带有自传性的或取材于亲邻的俄侨文学作品与其他类似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再就是胡泓刚到十来岁时便赶上中苏交恶、“文革”劫难、上山下乡、参军戍守……可以那么说,胡泓虽说混血儿,除了垂髻之年享受一些“中苏友好”的雨露阳光外,接踵而至的中苏破裂便开始遭受厄运,要比纯粹的中国孩子饱受了更多的艰辛与苦难。 今年72岁的胡泓出生在中俄联姻家庭,母亲是俄罗斯人。他从小就沉浸在俄式美食、音乐和建筑中,留下深刻的俄罗斯印记。<br><br> 胡泓(2019年照片) 他曾经是哈尔滨少年宫的小提琴手。中学毕业,胡泓与许多同龄青年一样成为当时宝清县国营852农场知青。大伙儿一起建造农舍时,胡泓独特的建筑天赋逐渐崭露头角。从搭建到雕刻、设计,无论动手还是动脑,胡泓都乐意学习。1988年,胡泓前往日本深造,并在东京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br>2000年,胡泓回到了哈尔滨,在中央大街上开办了这家传统俄式餐厅,只有在这座城市,他才能对“生命的乡愁”释怀。 巧的是,我们两个也都是知青,在知青开的店里,玩的很高兴。还学习了很多有关哈尔滨俄侨的相关历史,见到了很多老物件。 2 视频1 视频2 视频3 视频4 视频5 正是:<div>乘着天气不算冷,<br>老友邀请来拉琴。<br>露西亚前网红树,<br>轮翻摆姿立意新。<br>合奏一曲三套车,<br>美女拍照乐津津。<br>无愧俄侨纪念馆,<br>中外名人常光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