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温尼伯之游---家所在的小区和市中心福克斯(The Forks)

多伦多老马

<div>一点说明:本篇采用了一张老旧唱片播放的《红河谷》作为配乐。兹拉兹拉的杂音,已经变调了的歌声,不经意间就流淌出了满满的沧桑古朴,这正契合福克斯这个文化景观的几千年的风霜岁月。</div><div>再有一点,老唱片让我想起了过去的经历: 在我还是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年代里,与几个家庭背景相同的朋友,躲在一间卧室里,第一次听着留声机里播放出民歌歌曲,那时候是叫“黄色歌曲”,比如《送我一支玫瑰花》,《可爱的家》,《鸽子》等,真有那种“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感觉。与当时外部世界的现实生活相比,这些歌曲所构造出来的世界是那么的虚幻和缥缈。然而那个世界对我们这些普通少年人来讲,又是那样的真实和令人向往:对温暖和睦安详的家的渴望,对自由幸福和未来的追求,还有对懵懵懂懂萌芽刚刚诞生的爱的憧憬,这一切不都是我们所期盼的吗?这些歌曲给了我们希望和鼓舞,激励了我们奋发向上的斗志。<br></div> <b>家所在地的小区</b> <div>我姐的家在温尼伯的西南部。该小区约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是个非常安静和平适合带娃的住宅区。</div><div>小区里有许多绿地公园,但最吸引我的是莱昂贝尔公园(Leon Bell Park) 和斯卡菲尔德公园(Scurfield Park). 离我姐的屋子约有七,八分钟的步行路程。这两座公园的特点是它们各有一个美丽的小湖泊和沿湖的步行道。很适合早晚散步漫游锻炼。<br></div> 莱昂贝尔公园是于1994年10月5日以莱昂-拜耳(Folklorama 的创始成员之一)的名字命名的。它位于温尼伯南区的怀特岭社区,该社区属于查尔斯伍德-怀特岭选区。 在温尼伯的那几天里,我常常在晚饭后在这宁静的小区散步,喜欢在初降的幕色里于邻居家门前的灯火辉煌中伫立,仿佛寂寞中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让我停步不前。<br> 太阳将落未落的时候,正是“绿水微澜地,红云薄暮时。寒花隐乱苇,宿鸟择深枝”(借用了杜甫的《薄暮》的诗略改了几个字以应景)。几户人家早早点上了灯,昏黄的灯光在湖面上的涟漪中摇曳闪动着。 风平浪静的时候,平静的湖面如同一匹绸缎铺在那里,除了微微有些縠纹,看上去是那样的光滑柔软。只是那如同真实世界般的湖畔的倒影清楚明白地告诉我这是一泓清水。<br> 沿着湖畔小道漫步,小径两旁绿草依然青翠。顺着那颜色由深渐浅最后变成一片灿烂金红色的湖水望向远处,夕阳已经落到天际线之下了。那景色让我想起了李清照的名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虽不见红彤彤的暮云如同赤玉一般合在一起。但西边那片天,却真的是像融化了的金子一样,流光溢彩, 珣烂耀目。 换步移影, 一步一景, 暮色苍茫, 周围是一片宁静. 孤寂却不落寞. 不似那种"起舞弄清影"的伶仃, 也不同于"对影成三人"的那种寂寥, 倒是颇有一点&lt;山居秋暝&gt;里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怡然自得. <br> <div>由静入净, 心思澄澈; 由净入空, 无思无虑, 由空入明, 洞澈灵明, 由明入喜, 则融入天地自然的和谐律动中去了.</div><div>不过很快地, 这一片安静便被越来越多的夕归之雁给打破了. 刹那间, 一个清净的菩提世界又变成生动活泼的动物世界了. 见下面的视频:<br></div> 只不过数分钟的时间, 一群一群的大雁声鸣九天, 呼啦啦乌拉拉地降落在了湖面上. 一时间湖上全是密密麻麻的大雁.它们是要在这里过夜了. 因为光线的原因, 我一口气拍摄了5,6个视频. 都太暗看不清. 只有这一段经剪辑之后尚可让人感到当时的热闹场面.<br> 回到多伦多后, 姐夫知道我早上爬不起来, 没有能够在温尼伯该公园里拍到一张清晰的湖上雁群飞翔的照片,便给我传来了上面这张. 在晨曦中, 雁群一队一对地起飞, 开始一天的忙碌, 到周围的田野湖荡里去觅食. 想那湖滨的人家早已习惯了在雁鸣中入梦, 在雁鸣中梦醒的生活方式了. 与江南的枕河人家有些相似, 这里的人家大约可以称为“鸣雁人家”了.<br> <div>从莱昂贝尔公园沿着斯柯菲尔德路(Scurfield Blvd)向东北方向行走700米约十分钟左右就到达斯柯菲尔德公园了。该公园和街道都是以当地名人杰克·斯柯菲尔德和他的侄子拉尔夫·斯柯菲尔德命名的。</div> 斯柯菲尔德公园有大片绿地,假山,儿童游乐场,还与对岸哥伦比亚路社区的人家隔着一片湖水隔岸相望。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湖边的景色。 在树荫和绿草交互掩映中,一栋栋的人家,风格颜色各不相同,但都是后院一片草坪。开放式的后院直达水边。绿草葳蕤,秋水荡漾。<br> 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美丽的江南水乡,白日摇橹行,夜晚枕水眠,我说不定真的会相信。但这里毕竟没有小桥石巷,没有乌蓬扁舟,没有粉墙黛瓦,没有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的秀美妩媚,更没有那“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诗画韵味。 秋天的加拿大就像一瓶经年的葡萄美酒,醉了眼,醺了心。让我沉醉在这斑斓色彩,千姿万态里;沉醉在汩汩清泉上随波逐流的落红里;沉醉在林中小道上沙沙作响的厚厚的红叶里;沉醉在比真实世界更美丽更朦胧的虚幻的倒影里。伴着枫树林中的阵阵微风,草丛深处的秋虫低鸣,还有远处山坡上隐约传过来的悠远寥阔的歌声,“纵然孤身无伴,我醉了又有何妨”! <div>如果不能让生活慢下来,也可以让心先静下来。尽量远离尘世的喧嚣,亲近自然的静谧。少听烦心的嘈杂,多听鸟雀的鸣啼。世界如此美丽,人生何其短促,与其让心在红尘操劳上火,不如放其归去来兮,到大自然中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正如宋代的无门慧开禅师在《颂平常心是道》所说的那样: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br></div><div>力所能及,还可以赏心悦目,怡情养性,何乐而不为呢?</div> <div>落日如火,残阳似血。为甚么即将消失的总是最美的呢?比如红叶,比如晚霞,比如夕阳无限好。。。</div><div>红日西沉,倦鸟归林。迟暮时分最是离人思家之际。家不仅仅在物理层面上给你提供温暖,更是在心灵和精神层面上给予你抚慰和温馨。</div> <div>想起了小时候老师给我们讲解“家”这个字的起源:家”字上半部是“宀”,代表房子;而下半部却是“豕”即“猪”字。在当时的条件下古人认为,光有栖身之处还不算真正有家,还要加上猪才行。有猪的家,才算富足安定。这就是当时古人造“家”的寓意和依据。</div><div>不过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如果随便问一下幼儿园的孩子们“房子里有猪的是什么地方啊?”,我想孩子们的回答一定会是很精彩的。</div><div>有时候我们老是痴心地想着要将自己喜欢的或是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传给后人,<b>千秋万代,薪火相传</b>。其实我们既不需要为古人去操心,也没有必要为后人去规划。 殊不知世界的变化是那么大,人类的进步是那么快。特别是在当今的世界上,新发明新发现如喷泉而出,量子力学,5G,AI等科技所引领的变化之快是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都从未见到过的。这些新技术带动了社会上新思想,新观念和新习惯的出现,并不断地在改变着我们普通人乃至整个世界的意识和形态。</div><div>很多我们引以为豪的文明成果在数代人之后,很可能就会成为history了。遑论千年之久呢!就如同这个房子里养猪的“家”这个字原来的寓意,早已不再会被现代人认同了一样。古人心目中只有神仙才能做到的上天入地下海,在我们今天看来不过平常而已。同样的,我们现在也无法想象未来的人类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所以我们应该敬畏未来而不是试图去指导未来。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才是大道。</div> <h1><b>福克斯</b></h1> <div>福克斯(法语:La Fourche)是温尼伯市中心的历史名胜之地。位于红河(Red River)和阿西尼博因河(Assiniboine River)的交汇处。英语The Forks, 就是指两条河流并入一条河道的岔口。</div><div>福克斯于 1974 年被指定为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因为它作为文化景观见证了甚至是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那是因纽特人主宰这个大陆的时代。该地区占地 5.5 公顷,全年开放.</div><div>围绕着福克斯, 有福克斯市场, 曼尼托巴儿童剧院, 温尼伯市中心, 展览馆, 省议会大楼, 加拿大人权博物馆, 瑞尔滨海艺术中心等旅游景点.</div> 在去往省议会大楼的途中,我们在温尼伯十大景点之一的温尼伯美术馆(简称WAG)门口稍微驻足打量了一下。据说该馆藏品丰富,其中仅永久藏品就包括有来自加拿大、加拿大原住民和国际艺术家的 24,000 多件作品。该博物馆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因纽特艺术品收藏。除了收藏展品外,博物馆还组织和主办过许多巡回艺术展览。 WAG建筑群由主楼和相邻的拥有 3,700 平方米室内空间 的库马朱克(Qaumajuq)大楼组成。主楼室内空间面积为 11,000 平方米。 WAG墙外的纪念大道上,两座伊凡·艾尔的青铜雕塑矗立在那里默默地迎接着来往的路人, 无论晴天或雨天。这两座名为鸟裹(Bird Wrap) 和 北方偶像(Icon North)的雕塑是艾尔于 2017 年赠送给 WAG 的礼物。 伊万·艾尔 (1935 - 2022), 是曼尼托巴著名的艺术家。艾尔一生创作了大量多样化的作品,包括素描、绘画和雕塑,具象艺术(figurative art)作品、肖像画到风景画和静物画等。自从他于1964 年在温尼伯美术馆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艺术展后,<br>艾尔先后在加拿大和国际上共举办了超过 65 场个人艺术展和 250 场群展,包括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巴黎加拿大文化中心和伦敦加拿大之家等场所。 艾尔是加拿大勋章获得者,他还是加拿大皇家学院的成员,并获得了女王金禧勋章和银禧勋章、曼尼托巴勋章和曼尼托巴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等荣誉。他也是多部电影和大量书籍里的主题人物。他的艺术作品被加拿大各地重要的公共和私人收藏,包括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安大略省美术馆和温尼伯美术馆。 <div>在前往省立法大楼的路上,纪念路 两侧有很多纪念碑吸引了我的注意。眼前的这个纪念碑就是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这个国家牺牲的公民而建立的。在它设计的征集过程中还有一段颇为有趣的 故事呢。</div><div>当温尼伯于 1923 决定创建一个新的永久纪念碑时,该市成立了一个由前市长 R. D. Waugh 担任主席的和平纪念碑委员会,并举办了一场全国设计竞赛,共收到了 48 份提案。结果多伦多艺术家哈恩( Emanuel Hahn) 的设计首先被选中。</div> 因为哈恩出生于德国,所以尽管他早在1892 年 11 岁时就已经来到加拿大且已经入籍加拿,这一选择还是遭到了多个群体的抗议。 1926 年 2 月 25 日,委员会决定举行新的比赛。这次多伦多的伊丽莎白·温伍德(Elizabeth Wyn-Wood)的获奖设计也遭到了市民的拒绝,因为她恰好是伊曼纽尔·哈恩的妻子。最后吉尔伯特·帕菲特的设计被选中(当然上述二人都获得了经济补偿)。<br>帕菲特的设计是一根石柱,上面有一把青铜剑、十字架和小狮子头。纪念碑于 1927 年 12 月开始动工,并于 1928 年 11 月 7 日正式落成。 <div>这个标识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石碑是由三座石标的石堆组成的。它于 2004 年 8 月 8 日落成。是为纪念自 1945 年 10 月 24 日签署《联合国宪章》以来为加拿大服务而献出生命的维和人员的。</div><div>其中中心柱高 12 英尺,顶部倾斜 45 度,以显示刻在石头上的联合国奖章。柱子上垂直刻有“PRESENT”(现在)的字样。左边的柱子高 10 英尺,具有相同的斜角,显示维持和平奖章和垂直刻在柱子正面的“PAST”(过去)的字样。右侧的柱子高 8 英尺,具有与其他柱子相同的斜角,顶部将显示维持和平奖章,正面垂直刻有“FUTURE”(未来)的字样。石碑的总重量约为 33,000 磅。</div><div>石碑落成的同时,曼尼托巴省宣布 8 月 9 日为维持和平日。而省民们实际上是在距离该日期最近的那个星期日庆祝这一天的。</div> 还有这个妇女三军纪念碑,位于纪念路上的曼尼托巴省立纪念公园内。它由温尼伯一战和二战妇女退伍军人协会建立,并于 1976 年 7 月 4 日落成。<br><div>纪念碑由一个圆形底座组成,顶部站立着三名穿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军装的女性的青铜雕像。他们面朝外,彼此背对背,轻松地环立着。三名女性分别穿着加拿大女子陆军,皇家空军,以及皇家海军的制服。纪念碑是由雕塑家海伦·格兰杰·杨夫人创作。</div> <div>1976 年 6 月上旬,该雕塑由加拿大大力神运输机从艾伯塔省科克伦的 Studio West 铸造厂运往温尼伯。纪念碑后来在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主持下重新落成。纪念碑底座上的一块青铜牌匾上写着:</div><div>荣誉属于所有英联邦的女性</div><div>她们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国家服务或献出了生命</div><div>1914-18 1939-45</div><br> 曼尼托巴省立法大楼(法语:Palais législatif du Manitoba)原名曼尼托巴议会大厦,是曼尼托巴省立法议会的会议场所。位于温尼伯市中心,也是曼尼托巴省的第十二个省级遗产。除立法议会外,该建筑还设有曼尼托巴省省长、副省长以及省政府各部门部长和副部长的办公室。 立法大楼于 1920 年 7 月 15 日,即曼尼托巴加入联邦 50 周年之际正式开放。它由英国建筑师弗兰克·W·西蒙 (Frank W. Simon) 和亨利·博丁顿三世 (Henry Boddington III) 于 1912 年设计,他们在大英帝国竞赛中从其他 66 件参赛作品中获胜。该建筑是该省布杂艺术古典建筑的典范,建筑物上多处装饰有颂扬智慧、正义和勇气的寓言艺术作品。圆顶上的金童像则象征着曼尼托巴永恒的青春和进步。<br> <p class="ql-block">远远的可以看到高高矗立在立法院楼顶的金童。金童的正式名称是:青春永驻、进取精神。金童雕像可以说是该省最著名的象征了。该雕像以罗马神墨丘利(希腊语:赫耳墨斯)为蓝本,旨在代表曼尼托巴省的繁荣和创业精神。</p> <div>这张照片需要大长焦才能拍下来。我是从一篇介绍金童的文章中下载的。</div><div>雕像描绘了一个裸体的年轻人向前奔跑,一手拿着火把,另一手拿着一捆小麦。</div>它重 1,650 公斤,从脚趾到火炬顶部高 5.25 米。首次安装时,他的火炬尖端距地面 77 米,是整个温尼伯的最高点。<br>除了 2002 年雕像因锈蚀需要维护而被降下进行修复(包括重新镀金)的几个月外,金童自开放以来一直就矗立在立法大楼的楼顶上。 在省立法大楼北边的维护的非常好的青翠的草坪上,矗立着乔恩·西古德森的雕像. 雕像旨在纪念乔恩·西古德森(Jon Sigurdsson,1811-1879 年),他领导了 19 世纪冰岛独立运动。它是由冰岛雕塑家埃纳尔·琼森 (Einar Jonsson,1874-1954 年) 于 1921 年制作的,并由曼尼托巴省的冰岛社区在此竖立起来的。 温尼伯法院大楼,也是温尼伯比较著名的历史建筑。这座具有纪念意义的法院大楼于 1912 年至 1916 年间由国家建筑公司(原凯利辛普森公司)根据建筑师维克多·霍伍德 (Victor Horwood) 的设计建造,其古典风格的设计与附近的立法大楼相得益彰。加拿大历史古迹和古迹委员会在法院大楼竖立了一块牌匾。 2016 年,该建筑的翻修项目获得了温尼伯遗产保护奖。 最后我们参观了这幢灰白相间位于省立法大楼院内的楼房,即总督府,它是曼尼托巴省副州长的历史官邸,位于温尼伯市中心肯尼迪街 10 号立法大楼内。这座庄严的三层豪宅于 1883 年建造,耗资 24,000 美元,拥有 23 个房间和 11 间浴室。 与加拿大各省一样,作为英联邦成员之一的加拿大,君主制在曼尼托巴省是作为该省议会民主的核心。 因此,曼尼托巴管辖区内的王室被称为曼尼托巴权利王室、权利国王陛下(目前是查理三世)。 1867 年的《宪法法案》将曼尼托巴的许多王室职责专门分配给君主的总督、曼尼托巴副总督,由他们来代行皇家在曼尼托巴的职责。 这是曼尼托巴遗产委员会纪念牌匾。上面写着:总督府是曼尼托巴省副州长的官邸。目前的结构由自治领政府于1883年完成,并于1885年移交给曼尼托巴管辖,象征着曼尼托巴议会政治结构的完成。<br> <div>在参观这栋总督府官邸时,我姐夫告诉了我们一个小故事。十多年前,该省的总理加里·多尔(Gary Doer)曾经在立法大楼里接见过他们这些本省的科学家和医学家们。在接见过程中在一个类似鸡尾酒会风格的场合下,加里来到我姐夫跟前笑着对他说:“今天与会的有两个加里,你就是另一个吧?”。我姐夫英文名字读起来也是加里,不过英文是(Garry). 所以我姐夫也笑着回答他“是的,不过我的名字有两个R”。一时间谈笑甚欢其乐融融。这个加里从1999到2009年做了十年该省的总理。期间倒是颇有建树的。<br></div> <b>福克斯市场及周围景点</b> 在福克斯市场附近,有一座曼尼托巴青少年剧院(MTYP)。截至2012年,MTYP长年的入场人数超过10万人次。<br>曼尼托巴青少年剧院是加拿大仅有的两所拥有永久地址的 TYA(青少年观众剧院)之一,也是唯一一所为青少年提供整季戏剧表演的机构 该剧院成立于 1965 年,最初是演员展示中心,并于 1977 年注册成立。1982年,Leslee Silverman成为艺术总监。<br> 这就是著名的福克斯市场的塔楼了。谁能想到福克斯市场是起始于两个相邻的竞争铁路公司(Grand Trunk Pacific 和 Great Northern)的马厩。通过庭院和桥梁将马厩连接在一起,就成为了现在的福克斯市场的雏形. 现在的福克斯市场拥有一座带观景平台的六层塔楼,可通过楼梯或电梯到达,并设有解说牌,介绍该地点的历史信息。 市场还包括两层楼的摊贩,出售各种商品,从新鲜水果、面包、肉类和葡萄酒到雪茄和芳香疗法产品,再到 300 名当地和加拿大各地工匠的工艺品和艺术品。 这里依然保留了古老的建筑结构形式。眼前的这个有着好几家食品店和供人就餐的简陋木桌椅的大排档似的大厅,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嗯,好像是在哪个以中世纪时代为背景的老电影里的画面。浓浓的旧时代的英伦风味。 <div>在塔楼顶上还可以看到历史悠久的福克斯老港口。当年有古老的约克船和同样沧桑的尾轮船在这里停泊,装上皮毛和其它货物后,起锚出航运往各堡垒或拓荒者的定居点。</div><div>现在这里是飞溅冲刺(Splash Dash)游船兼“河流之灵”水上巴士(River Spirit Water Bus)的码头。<br>游客可以乘坐Splash Dash 游船沿河欣赏阿西尼博因河上的优美风景。<br>而River Spirit 水上巴士则提供便捷的河流交通至城市的11个停靠点。间隔时间为 15 分钟。</div><div><br></div> <div>作为一名游客,你可以租一艘独木舟在这古老的阿西尼博因河上泛舟,六千年多年的历史碎片,不经意间就会夹杂在河上的微风里拂面而来,让你在每一个恍惚之间,都会穿越在古代与今朝之间。</div><div>在白雪皑皑的冬季,当整个世界披上了羊脂色的大氅,银装素裹,变成了白茫茫一片的时候,你也可以带上你的溜冰鞋或滑雪板,在这里的红河小道上尽情享冬季雪地运动的乐趣。</div><div>沿着河滨步道漫步向东,在穿过福克斯历史上的火车桥之后,就是阿西尼博因河与红河交汇之处了,称为Forks,即交叉口。钓鱼爱好者可以在这两条河中尽享冲动刺激的兴奋和收获满满的欢乐,因为这里的鱼产非常丰富。</div> 加拿大人权博物馆于2014年9月19日落成。该馆由温尼伯企业家阿斯珀提出,后得到联邦政府和全国各界的资金支持。该馆造价3.5亿加元(约合19.6亿元人民币)。建成后于2014年9月27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每年计划吸引20万人参观。据说博物馆的一个展厅还曾展出过揭露日本在二战期间征集和虐待亚洲慰安妇和南京大屠杀罪行的图片和资料。 瑞尔滨海艺术中心人行天桥, 它的名字是为了纪念路易斯·瑞尔(Louis Riel)。它是一座侧梁斜拉桥,横跨红河,连接温尼伯市中心和圣博尼法斯. 该桥包括一座预应力建筑复合塔,在塔的底部有一个悬臂和斜拉的半圆形广场区域。广场提供商业活动空间以及餐厅。 它是北美唯一一座有餐厅的行人天桥(现在应该说曾经是北美唯一一座。。。)<br> 这座桥上一共有过三家餐厅:它的第一家餐厅是 Salisbury House。 第二家是 Chez Sophie sur le pont,于 2013 年夏天开业,2015 年 2 月关闭; Mon Ami Louis 作为又一个新租户于 2015 年 7 月开业。它企图以提供更“平易近人”的价格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的“高级美食”来吸引顾客。奈何命运不佳,它也于 2020 年关闭歇业了(是不是因为疫情就不得而知了)。目前的第四家租户已经不是餐厅而是加拿大生物医学商业公司(Biomedical Commercialization Canada Inc.)作为曼尼托巴技术加速器(MTA)来进行运营的,被该市公共服务部门推荐做为接管该4000平方英尺空间的中标者。 跨过红河后向右转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圣波尼法爵圣殿主教座堂(Saint Boniface Cathedral)了。它是罗马天主教的宗座圣殿,位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省温尼伯圣波尼法爵区主教座堂大道190号,面对红河风景区。 该教堂历史上经过几次重建。它创建于1818年,1832年建造大堂,1860年12月14日被烧毁。1862年重建教堂。到1900年,圣波尼法爵已经是西部第五大城,因而需要较大的主教座堂,于是进行了扩建。1906年8月5日,新主教座堂祝圣。这是当时加拿大西部最宏伟的教堂之一。<br>没想到这座于1906年扩建的的教堂于1968年7月22日再遭祝融之灾,连窗门都被烧毁,只有立面和墙壁幸存下来。1972年重新建造了现在这座规模较小的教堂。 <div>在大教堂的左前方草地上,我看到了这座圣像。可是由于碑文是法文,我不知道这是哪座圣像。只是觉得几种颜色搭配的非常漂亮,及其鲜明地突出了圣像,让人一看就觉得不同凡响,有一种让人不明觉厉,肃然起敬的感觉。</div><div><br></div> <div>坐在大教堂对岸红河河畔的绿地里,耳边响起了那首古老的歌曲《红河谷》。作者是何人已经无法追朔了。据说早在1896年前,就已在超過五個以上的加拿大省份里流传着,而且据推测这首歌就是起源于曼尼托巴省的红河流域的。<br>“ 人們說你就要離開村莊,我們將懷念你的微笑。<br> 你的眼睛比太陽更明亮,照耀在我們的心上。<br>  請走來坐在我們的身旁,不要離別得這樣匆忙,<br>  想一想你走後我的痛苦,還有那熱愛你的朋友。。。。”<br>歌声还在耳畔回响,斯人斯情早已消失在这个空间的过往的云烟里了。</div><div>想起了曼尼托巴古老的历史,想象着6000年前因纽特人与野牛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为了生存而曾经有过的艰苦的岁月。俱往矣,历史长河滔滔不绝,曾经在某个特定时刻成为这片空间叱咤风云的主宰的那些人,那些事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曾经被当时的人认为会是永恒的存在,最后只不过是时光荏苒的长河中曾经泛起过的一朵浪花而已,“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div><br><div>曼尼托巴省纪念公园里石堆纪念碑上:“过去,现在,未来”的铭文让我想起了佛家的过去,现在,未来三尊古佛。而这三个时间的标识,更是说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过去的只不过是历史,现在的很快就会变成过去,未来则会有一天变成现在。而每一个新的时段,人类文明的发展都会比过往的要更高级更先进。有人说传承是连接这三个时间段文明的桥梁。那么什么是留给后人的更好的传承呢?我个人觉得,那就是活在当下的人类一起努力将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我们所能做到的极致,不仅让我们自己能因此活得更美好,也能让后代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继续前行。</div><div>在这个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世界上任何事物全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从诞生,到发展,到消亡。唯一永远不变的只有”<b>变</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