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绝后的师生链

张永宏(赋能财税&金融)

张永宏 2023年10月15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iv><br></div><div> 韩愈将老师的职责定义为三项: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说,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br>其实严格地说,三者也不是完全并列的,而是“传道”、“授业”并列,然后作为一个整体,再与第三项“解惑”并列的,即: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的,老师的作用同时也是解惑的,是解释传道、授业过程中学生的疑惑的。<br></div><div><br></div><div> 西方世界中,有个亘古绝后最伟大的师生链的经典传承。</div> 东方有孔夫子,在差不多的年代里,西方也有苏格拉底。这位哲学家和孔子一样非常重视人的德行节操与知识涵养。<br>据说苏格拉底个头不高,而且相貌也不太好看,但是他却有着极其智慧的头脑,他爱智慧、爱知识,更爱与人交流,当时雅典城里很难有人招架得住他的提问。<br> 但正是因为他走访全城进行探索,招来了雅典城邦内的一些寡头政客们的非议,认为他亵渎神圣,并且带坏了雅典青年,这位“神的仆人”很快就被判了死刑。临死前,他在监狱中仍与他的弟子一同探索学问,从容至极。 公元前427年,苏格拉底44岁的时候,柏拉图来到了这个世界,直到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72岁之时去世时,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共同在世生活了29年。<div><br></div><div> </div> 苏格拉底<div><br></div><div> 苏格拉底之死,彰显着人性的庄严与对神性的坚定信仰。<br>对于苏格拉底本人的真实言谈,我们只能通过其弟子柏拉图的作品集中瞥见那些精彩的措辞。<br> 关于苏格拉底的死亡描述,在柏拉图全集中的《申辩篇》有很多记载。“明天就要奔赴刑场了”,我们一定还记得陀思妥耶夫斯的作品中对那些将要被处死的刑犯们的心理刻画,无疑充斥着对这个世间的留恋与不舍,以及承受着死亡带来的惶惑感。<br> 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谁都不知道。<br></div><div> 孔子选择回避关于生死之事的讨论。而这位哲人却对死这件事有着非常乐观的看法。他不畏惧死亡带来的恐吓感,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仍交代弟子智慧的重要性。他反对雅典城中所有的不正义,自诩牛虻的他履行着神赋予他的使命,他要宣扬真理,教化百姓。<br> 为此他就不得不指出人民的无知与愚蠢,遭到了人的反对,他只好以死殉道。弟子们都很担心自己的老师,甚至想通过贿赂狱长来放走老师。在中国古语看来,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般的生存方式。但是苏格拉底拒绝了,他接过毒酒,一饮而尽。<br></div> 柏拉图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苏格拉底。<br>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在他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正确性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div> 公元前384年,柏拉图44的那一年,亚里士多德诞生,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81岁时去世,他们共同生活了38年。</div>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br>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 亚历山大大帝(希腊文:Αλέξανδρος,英文: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年-前323年6月13日[11][37]),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国王(前336年-前323年6月13日在位),称亚历山大三世[37]。世界古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西方历史上四大(一说七大)军事统帅之首。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之子。<div> 公元前356年,亚里士多德29岁之年,亚历山大来到这个世界,直到他自己在公元前323年去世,亚里士多德也在公元前322年62岁的当年离开人世,亚历山大大帝与亚里士多德共同生活了33年, </div><div><br></div> 亚历山大少年时师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16岁时代父统治马其顿。前336年,在腓力二世被刺杀后继位,年仅20岁。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他迅速平定宫廷内部动乱,击败各种反对势力,并于前335年统一希腊全境。前334年起率军东侵,相继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及高加米拉战役中大破波斯帝国军,横扫小亚细亚、中东及伊朗高原,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前330年吞并波斯帝国。前329年转战中亚,前327年继续南征印度[1]。到前324年西撤为止,亚历山大在13年内征服了约5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建立起西起希腊、马其顿,东到印度河流域,南临尼罗河第一瀑布,北至锡尔河的大帝国,使马其顿成为当时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前323年在巴比伦病逝,年仅33岁 。 经由亚历山大在军事上的征服,古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东西方文化、经济进行密切的交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同时,他鼓励民族间通婚,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作为世界史中公认的军事天才,他本人也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大帝的师生链条的传递过程中,前后历经149年,在这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沧桑过程中,四人之间的师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构筑了人类历史上一个亘古绝后的伟大师生传递链条的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