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辟为天坛公园,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主要由春季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皇帝祭祀前居住的斋宫、演习祭祀礼乐的神乐署四大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中的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也称为祈谷坛,是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始建于1420年,也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 祈年殿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p> <p class="ql-block">站在回音壁旁侧耳倾听,我好像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荣辱兴衰。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泰才能民安。</p> <p class="ql-block">天坛三音石的声学原理</p><p class="ql-block">天坛回音壁里有一块为三音石。如果你站在这块台上拍一下手,你就能听到三次回声,这是什么原因呢? </p><p class="ql-block">三音石又称三才石,比喻"天、地、人"三才。</p><p class="ql-block">三音石位于皇穹宇殿门外的轴线甬路上。从殿基须弥座开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块铺路的条型石板就是三音石。</p><p class="ql-block">站在第一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p><p class="ql-block">可以听到一次回声。</p><p class="ql-block">站在第二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两次回声。</p><p class="ql-block">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可以听到三次回声。</p><p class="ql-block">三音石的第三块石板又称"天闻若雷石",就是说,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如果大殿仅敞开面对三音石的殿门,而且殿门到殿内正中的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的话,此时听到的回音尤其响亮,似乎"人间偶语,天闻若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修理圜丘、皇穹宇。祈年殿三覆檐上层青瓦、中层黄瓦、下层绿瓦及其祈年门、两庑、皇乾殿绿瓦均改为青色琉璃,其它仍照旧制盖覆绿瓦。</p> <p class="ql-block">天坛成贞门是圜丘坛和祈谷坛的界门,“贞”有坚定稳固的意思,与它们前面字的含义组合起来就是,天下万方无处不安定富足,周而复始,永保太平。</p> <p class="ql-block">俺也走走神道</p> <p class="ql-block">在天心石上站立,以人的声音匀称地平喊,周围36块回音壁便会出现如同天宇回响的回音效果,这是因为声音从天心石点辐射,碰到环绕四周的36块回音壁,便立即折射回来,又回到天心石点,造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音响效果。</p> <p class="ql-block">用于点灯的旗杆,皇帝祭祀的时候,起得早,点灯用以照明。</p> <p class="ql-block">神乐署坐落北京天坛西门内稍南侧,坐西向东,是天坛五组大型建筑之一,是专司明清两代皇家祭天大典乐舞的机构。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名神乐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称神乐所,乾隆十九年改今名。神乐署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是专门用来培训祭祀乐舞人员的机构。</p> <p class="ql-block">天坛斋宫是明代建筑的典范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重要场所之一。斋宫位于天坛公园的北部,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斋宫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皇穹宇、皇穹门和皇穹坛。皇穹宇是斋宫的核心,是一座巍峨壮观的圆形建筑,代表着天坛的主体。斋宫的建筑设计非常讲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斋宫的屋顶以黄色琉璃瓦为主,瓦片排列有序,呈现出美丽的色彩和形状。</p> <p class="ql-block">天坛Temple ofHeaven——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坛庙庙建筑群,它是封建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产物, 它独特、优美的建筑风格,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奇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