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我们和大街(一)<br> 百色,有那么一条街,古老又传奇,原住居民、老居民都称它为大街。官方正名: 解放街,因当年红军从这条街进入并解放百色城而得名。<br> <br></h3> <h3> 今年六月的一个艳阳天里,我们五个生于大街长于大街的小学同学,在阔别几十年后首次五人齐聚。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游大街,看一看我们小时候住过的家,玩过的地方,回忆小时候的趣事,回忆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大街。</h3> <h3> 大街,依傍澄碧河而建,街道两旁建筑为岭南骑楼建筑风格,长300多米。始自大码头,尾至四码头,有四个码头可以下到美丽的澄碧河。街道虽不长,却一度为百色城最繁华的商贸文化中心。那时的大街,商铺林立,一条街有糖业烟酒公司、饮食服务公司、水果公司、土产公司、百货公司、医药公司、五金公司、木材公司;有粮店、饭店、新华书店、文具店;有旅馆、旅社,车缝社;有冰室,理发室,照相馆,电影院,杂货铺。那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什么都有,囊括所有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可媲美甚至完胜现在的大型购物中心。<br><br> 上个世纪60年代,我们这五朵金花在大街上冒出了稚嫩的芽苗,然后渐渐长大,见证了大街一度的兴盛繁华,也见证了它一个时代的沧桑。同样,这条大街也承载了我们一段欢乐难忘的记忆。特别是我,与这条大街的缘分是最深的,因为,在47岁之前,我不是住在这条街上,就是走在这条街上。<br><br></h3> <h3> 我们五个打小就混在一起,同上一所幼儿园,叫百色镇幼儿园;同上一所小学,叫百色镇四小,还同在一个班级,叫711班。又因为彼此住得很近,依序从大街的大码头排到二码头,家与家距离不超过10米,所以成为最要好的同学、玩伴。在学校,我们爱祖国、爱人民,尊敬师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学校,我们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还一起天天叫响“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口号。在学校,我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唱歌跳舞打腰鼓。我们还有着同样远大的志向,那就是学好文化,长大建设祖国立功劳,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都是班里的班干,不是班长,就是副班长,不是学习委员,就是学习组长,是班上绝对的好领头。我们都是红领巾(我还是中队长呢),小华同学和小兰同学加入红领巾时,还会花上五毛钱去照相馆拍照留念。瞧,她们的笑脸多天真、多无邪、多明媚、多开心。</h3> <h3> 那个年代,我们四小(如今称文明小学)有个腰鼓队,非常出名。什么大大小小的庆演活动,学校都必出腰鼓队。我们五个都是队员,“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这欢快又铿锵有力的腰鼓声,陪伴了我们整个小学时代,激励着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她们都还记得同学们的鼓槌大多是采用鸡果木自制的,我的却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最光滑、最漂亮,因为那是我妈妈叫工厂里的师傅专门打制的,非常精致。敲出来的鼓声特别响亮、清脆,这也让我很自豪,很骄傲。除了腰鼓队,我们几个还是班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学校礼堂、大街粤东会馆前、澄碧河水库坝首、东笋酒厂、田间地头……都有我们的歌声在回荡,都有我们的舞姿在旋转。<br> “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主席1963年3月的题词。从小,我们就牢记毛主席的话,以雷锋为榜样,毫不利己,热心帮助别人,喜欢做好事。虽然那个年代我们都很穷,物质不是很丰富,对我们来说一分钱存在的诱惑已经很大了,但是我们哪怕在马路边捡到,也会把它交给老师或是交到警察叔叔的手里边。学校或是居住地的公共地方脏了,我们会主动打扫。街上看到装货的手推车主人推不动时,我们弱小的身躯也能使出吃奶的力气去帮推一把。周末的时候还会去饭店无偿帮忙捡桌子,洗碗碟。“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这首歌常常在我们的嘴中哼起、唱响。<br><br> 不上学的时候,我们几个就像野孩子一样,一起疯,一起闹。大街,就是我们欢乐的广阔天地。我们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收蒙鸡、红灯绿灯、跳胶跳绳、跳方格、踢叮当……玩捉迷藏的时候,范围可大可小,一整条大街都可以划作藏身之地。一条街这么长,怎么找?轮到我找人时,我才不找呢,要么守株待兔,让小伙伴们自已按耐不住现身自投罗网;要么偷溜回家睡觉去,你们就藏吧,哈哈。现在想想太不厚道了。<br> 那时,百色城流行一种游戏叫“摁地摁地手摁地”,大家都喜欢在街边玩,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时任百色镇公安分局交通大队民警的郑叔叔就到各个学校做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孩子们不要在马路上玩游戏,避免出现交通事故。郑叔叔也因此得了个响亮的名号——“摁地”,成了百色城风云一时的人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没想到,多年后我参加工作进入刑侦大队,第一任队长竟然就是“摁地”。</h3> <h3> 这是大码头,当年发动百色起义的红七军就是从这里登陆的。大码头边上,是原来的百色镇公安分局,我曾经住过的家,也是我曾经工作隶属过的单位。几经风雨,如今已不复存在。依稀记得当年这里的建筑是民国风骑楼式的洋楼,规模蛮大。对开式大门,木质的门板又大又厚又重(我经常把自己吊在门上,随着大门的开合荡来荡去,很好玩)。前楼为两层,骑楼式,中庭是个宽敞明亮的大堂,后楼有三层,楼上有回廊,连接前后楼。楼下是办公的场所,楼上是家属宿舍区。后面还有一栋两层高的副楼,上面是个大露台,下面是个大大的伙房和冲凉房,还有一个大大的后院。院内种有柚子、竹子,柚子成熟的季节,住在院子里的小朋友常常去偷摘。我胆小怕事,偷摘肯定与我不沾边,但是,小朋友们偷来的战果,那还是要分享分享滴。有一棵柚子树,果肉是娇艳欲滴的红色,酸甜多汁,非常好吃。以致后来每每想起仍旧馋涎欲滴。这栋楼房虽然破旧,但它的建筑结构、风格和装饰很美,如今放眼望去,觉得百色城都没有哪栋楼能够跟它比。可惜呀,没有了。很遗憾没有任何影像资料记录保存它的姿容,有的只是一段久远了的模糊记忆。</h3> <h3> 小华同学,我们的班长(后来被我夺权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她家住在当年百色城最大最豪华的东方红旅社。每当夜幕降临,小华班长会带领同在一个学习小组的我们,聚在旅社大堂做家庭作业。大堂的灯光非常明亮耀眼,两条又黑又红又亮不知道是什么木做的宽条长凳成为了我们豪华的书桌。大堂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只大钟,我经常是看着这个钟点上学的,因为离我家很近哦。写作业时我们会比谁写得快,谁算得快,谁的字漂亮,谁组词组得好,造句造得妙。不懂就相互请教,互为彼此的小老师。那时候没有百度可以来问,父母一辈的也都文化程度不高,所以能教我们的,除了老师和课本外,就只有同学间的互帮互助了。冬天来了,有时候我们还可以跟着小华同学到旅社的冲凉房蹭洗个热水澡,不用烧火热水的那种,奢侈哦。那个年代没有燃气、电热水器什么的,热个水都得要烧柴火,很麻烦。</h3> <h3> 小珍同学,从小就爱漂亮爱臭美,家住糖业烟酒公司。这大门进去后,里面为四合院式,如今还保存得比较完整。记得最里面的楼房顶层是个很大很大的晒台,遇到学校或者班上需要表演节目时,那个晒台就成为了我们晚上排练的地方。晒台又宽又高,既方便活动,隐蔽性也强,不用担心别人看到我们乱七八糟的编排乱舞。小珍同学的姐姐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也会时不时的来指导我们哦。</h3> <h3> 小兰同学,漂亮,能干,是个游泳健将,家住商业局宿舍。记忆中最特别的就是,饭点时,她经常拿个搪瓷大碗,在商业局饭堂打了饭菜后来到我们家,边吃边玩。我看着自已碗里的饭菜,只觉得她碗里的更香。应该说几个小伙伴里边我们俩关系是最要好的,直到长大后她谈恋爱时,我还是照耀她的那盏明晃晃的大灯泡。</h3> <h3> 小东同学,高鼻梁的大美女,她妈妈是我们幼儿园的老师。因为家教严,她不能像我们几个野马似的到处撒欢,我们呢,就常常上她家里玩。曾经,她住的商业局这栋楼是大街上最高最漂亮的楼。上面有个很大很大的露台。夏日的晚上,小东同学会拿出一张席子铺在露台地上,几个小伙伴就躺在那仰望夜空,看月亮、数星星,找找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那时候的夜空特别纯净,蓝得发幽,星星也特别的明亮。<br> </h3> <h3> 商业局这栋楼一楼是糖业烟酒公司的商铺,很大,经营烟酒糖果饼干油盐酱醋茶。这里有我最喜欢的白糖饼、牛耳朵、鸡蛋巻,那是又香又脆,非常好吃。还有卖酱菜的专柜,什么榨菜、扭丝萝卜、什锦菜、泡椒,各种各样的酱菜色美味香。小时候经常帮我阿公打酒,所以这是我常去的地方。阿公喝的酒是3毛7一斤的散装橡子酒,盛装在柜台中的酒缸子里。柜台后面的墙壁上有一排橱窗,陈列着茅台、汾酒、五粮液、竹叶青等瓶装酒,记得当时的茅台是8块多1瓶。在等售货员打酒的时候,我常常盯着橱窗里摆放的那些酒,想着等我长大挣钱了,就买来给我阿公喝,遗憾的是这份孝心最终也没能孝敬到阿公。</h3> <h3> 这是二码头,大街一个比较重要的码头。下了码头有一座浮桥,连接着城的这边和城的那一边,方便河两岸的群众去来过往,如今也被拆掉,没有了,遗憾中的最遗憾哪!二码头有个出了名的酸野摊,酸萝卜酸木瓜酸莲藕酸桃子酸辣椒酸牛甘果,还有那胡萝卜、木瓜切丝做成的碎菜。那个酸香啊,只要你走过路过,能让你立即口水如泉涌,双脚再也迈不动了,来,1分钱一块酸萝卜。</h3> <h3> 这是小兰,小东同学曾经住过的家,商业局宿舍。</h3> <h3> 这是小兰小东同学住过的家,百货公司宿舍。</h3> <h3> “粤东会馆”,一座古色古香的南方古建筑,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据说是广西至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最具有建筑艺术和建筑特色的古建筑,占地面积2331平方米,建筑面积2664平方米。以前、中、后厅为中轴线,两侧配以相互对称的厢房和庑廊。</h3> <h3> 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同志发动和领导了百色起义,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1977年8月17日,邓小平同志亲自写了址名:“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1987年1月13日,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参观视察旧址时挥豪题词:“百色起义的英雄业绩光照千秋”。如今,旧址已完全恢复了当年司令部的原样,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览观赏纪念。</h3> <h3> 粤东会馆,可以说是我们小时候的游乐中心。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的粤东会馆经常是开放式的,无人值守也不关门,所以就变成了我们嬉笑打闹追逐游玩的欢乐场所。我们常在大门两侧的平台玩一种叫“水漫金山”的游戏。一群小伙伴在平台上跑动,一个小伙伴在平台下伸手去捉,被捉到的就换到台下去继续下一轮的游戏。小时候我们灵动如猿猴,随便在平台上蹿下跳。如今老了,就是爬着上去照个相都艰难。</h3> <h3> 玩累的时候,我们就坐在门口的那两个石凳和门杠上休息聊天。如今它们这么油光锃亮,我们几个的小屁股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哦。有时候我也自己一个人去粤东会馆,盯着屋顶、屋檐、房梁那些雕塑人物、景致发呆,这都是些什么人物,讲述什么样的故事?揣着这个谜团长大到老,直到现在,仍然不得其解。</h3> <h3> 这里,曾经是占地最大、最繁华的百货公司,虽然当年物品没有现在的那么多,但在那个年代也可以用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来形容了。小时候,我们最喜欢的就是去看玩具柜台。那里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布娃娃,有闷声不响的,也有会说话会唱歌的,每一个都穿着公主裙,眼睛又大又圆,很漂亮。虽然没钱买,但瞄一眼看一看,也就满心欢喜,而且百看不厌。</h3> <h3> 这是三码头。</h3> <h3> 这里,在很长的时间段里,它是百色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大街最高的政治中心。我出生在这,上幼儿园的时候搬到大码头,上初中的时候又搬回来住了10年。上世纪70年代末,大院建了一栋有3个单元4层楼高的楼房,我们三个人的家也都搬了进来。人生中第一次住上了有独立厨房、卫生间的套房,再也不用去上公共厕所,不用去洗澡房排队了,幸福感满满。</h3> <h3> 如今走进镇政府大院,这一栋楼也被拆了,新搭建了一个戏台。所幸的是,大礼堂还保留着。这个礼堂建于什么年代我不知道,但从我孩童记事起,它就已经存在,至少也有60多年的历史了。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早上6:30,礼堂会奏响《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住在院子里的大人小孩,都会自觉地集中到礼堂,跟着广播一起唱响属于那个年代的全国人民心中最神圣的歌,跳起衷心舞。</h3> <h3> 百色城第一个派出所——解放派出所,就在大街的这个位置上,所以,大街的治安那是相当的好啊。<br> 派出所旁边的理发室,是我眼里心中最漂亮的地方了。里面有最大最美的镜子、最璀璨的大吊灯、最古老最豪华能升能降能360旋转的皮椅子。到了晚上,灯光一亮,灿若星辰,富丽堂皇,美得眩目,我以为的皇宫,大概也不过如此了。</h3> <h3> 灵州会馆,曾一度为粮店。那时候买米的人很多,要先在外屋排队交钱拿号码牌,再到里屋排队取米。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叫我先去排队,他们估摸着时间再过来交钱。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门店两边墙上写着的毛主席语录: 抓革命、促生产。深挖洞、广积粮。我最喜欢取米的时候,拿着米袋套在出米口,闸门一开,大米从高高的2楼通过一个转弯的管道冲下,然后刷地进入米袋,那瞬间的感觉,就好像自己跟着大米一起坐了滑梯似的,特别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家几乎都是我去排队买米的缘故了。<br><br> 灵州会馆的斜对面,就是位于大街末尾靠近四码头的右江电影院了。它是典型的五六十年代建设的露天电影院,是夏天摇着大蒲扇还一身汗,冬天穿着大棉袄还冷得发抖的那种影院。一排排水泥和砖砌起的坐位,非常简陋,但上座率几乎场场爆满。如果电影票买到前座,必须仰着头看,一场电影下来,脖子都快断了。如果是夏天的晚上,那被太阳晒了一天的位子是会烫屁股的哦。如果遇上雨天,影院会暂停放映,等天气好了再补放。小时候,爸爸经常带我去看电影,也许如今依然爱看电影的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吧。直到现在我还纳闷,为什么爸爸经常只带我一个去看?我的兄弟姐妹们呢,他们都干嘛去啦?记忆中,爸爸带我看得最多的电影是王心刚主演的《侦察兵》,三遍!那时候只觉得王心刚饰演的机智勇敢的我军侦察参谋郭锐太英俊太潇洒了,那光芒四射的形象根深蒂固地植入了我幼小的心灵。从此以后,我就特别喜欢看帅哥美女演的电影。从孩童到成年,已数不清在这里看过多少部电影,但香港片《三笑》,我清清楚楚地记得,一共看了21遍。对影片的喜爱和熟悉已经达到所有的台词背得只字不漏,插曲全部会唱,场景一清二楚的程度。那时候正处于初三、高中阶段,每天上学路过右江电影院,如果看到影院预告是《三笑》的话,我就会跟老师请假说头疼不能参加晚自习。假请多了就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批评我说:“ 一想看电影就说头疼。我说你呀,再不好好努力,以后你就苦恼了。”唉,北大清华最终还是不敌电影,以至于现在我仍然为没能实现这一目标苦恼啊!不听老师言,吃亏在眼前哪。</h3> <h3> 要说大街最香的地方,那必定首数解放冰室。芝麻糊、花生糊、豆浆油条、油香饼、甜吞、还有什么绞绞、角角类的各式甜点小吃,应有尽有,从冰室飘出来的香气呀,整条街都可以闻到。特别是到了夏天,冰室里那香甜冰凉沁人心脾的冰水和雪条更是令人垂涎三尺。哪天得爸爸妈妈带去冰室,感觉就是最幸福、最开心、最甜蜜的日子了。<br> 再就要数水果公司了。一年四季,枇杷、李果、扁桃、芒果、香蕉、菠萝、荔枝、龙眼、柑橘、柚子、甘蔗轮番登场,果香四溢,连空气都是甜的,走过路过都忍不住深深地吸上几口。那时候,苹果作为北方的水果,是很少有的。偶尔妈妈买到,吃到嘴里都是那种绵绵粉粉的,既不脆甜,也不多汁,但很香很香。<br> 新华书店,响当当的名头,位于大街的中段。对许多好学不倦、求知若渴的人来说,那里就是一个偌大的知识海洋。我也常常去新华书店走马观花,发现有自己喜欢的书,就把零花钱早餐钱省下,攒够了再买,也算是个喜欢读书买书的好孩子了。</h3> <h3> 从大街上的码头走下来就到了河边,身后这条蜿蜒的小河叫澄碧河,它像一条碧玉带似的,穿过百色城的中间。河水常年清澈碧绿,是旧时居民挑水、洗衣、洗菜、游泳、打鱼的好地方。我们小时候也经常到河边玩耍,到河里游泳。我特别羡慕和崇拜她们,能变化不同的姿势,从河的这边游过河的那边,再从河的那边游到河的这边,像条小鱼似地自由自在。而我,从小怕水,也不会游泳,每次都是自己在岸边浅水的地方淌淌水,捉捉小鱼虾,还要帮她们拎鞋子、拿衣服,孤独又郁闷。亏她们还说我在学校里是大王呢,记忆中我都是被欺负的那个角。</h3> <h3>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如今,我们老了,两鬓斑白;大街也旧了,外墙斑驳,窗棂破旧,不再现出当年车水马龙、妖娆迷人的风貌了;临街店铺也渐渐地丧失了其原有的功能,慢慢地,几乎演变、沦陷为清一色的专卖家电,与古老的街道显得格格不入,很不协调,我每次路过都不免唏嘘、感叹一番。</h3> <h3> 令人宽慰的是,目前,政府正在对大街及其周边重新规划修缮改造,大街又重新热闹起来。希望修缮后的大街会重现我们小时候记忆中那般美好的模样,重新焕发出它应有的勃勃生机,再次展示它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风貌。<br> 大街的故事怎么也说不完,我们五个的友谊也仍在延续。<br> 回忆总是美好的,也希望未来的日子,大街在,我们在。常思、常念,常聚,常忆。<br> 愿山河无恙,岁月静好,未来可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