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制作人:马一诺

马一诺

<h3>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建成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后经历了24位皇帝。故宫还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建成于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抗战期间,为确保国家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千方百计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宫新旧藏品达到数百万,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家具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故宫四周绕以10米高的城墙,外有50余米宽的护城河。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他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朝和北部后廷两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后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东西六宫为翼,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后廷,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这座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的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明清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多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在这座皇家宫殿建筑中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h3> <h3><br>太和门是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京故宫内。太和门在明清两朝均有“御门听政”的制度,是皇帝接受大臣朝拜和处理政事的地方。太和门是北京故宫内最大的宫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71.14平方米。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1。太和门在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的宫殿。明代时,它名为奉天殿、皇极殿;到了清代改称为太和殿。太和殿经历过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灾,现在可见的是清朝所建的宫殿。太和殿面积为2377平方米;从地面到脊吻的起架最高,达35.5米。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共有72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1.6米,高为12.7米。太和殿有五脊四坡庑殿顶,黄瓦重檐;梁楣彩画用的是“金龙和玺彩画”;就连角檐重脊上仙人身后的小兽数量也最多,用了十个。殿内顶棚全是金龙图案的井口天花,正中有口衔宝珠的浮雕蟠龙藻井。殿的中央设楠木镂空透雕龙纹的金漆基台,上设九龙金漆宝座,宝座背后有雕龙金漆屏风;宝座两侧又有六根贴金盘龙大柱,东侧三根金柱的龙首向西朝着宝座张望,西侧三根金柱的龙首向东朝着宝座张望,使整个大殿万龙竞舞,从而营造出捍卫宝座的气氛。</h3> <h3>中和殿(The Hall of Central Harmony),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京故宫内,处于故宫外朝中路区域,为故宫“三大殿”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称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中庸》[1][7]。<br>中和殿高19米,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建筑面积580平方米,为单檐四角攒尖顶。明清两朝,皇帝会在举行大典前先在中和殿小憩,而后由中和殿前往太和殿;凡遇皇帝亲祭,皇帝会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1]。<br>1961年3月4日,包括中和殿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br>中文名<br>中和殿<br>外文名<br>The Hall of Central Harmony<br><br></h3> <h3>保和殿(The Hall of Preserving Harmony),又称谨身殿、建极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年间重修,是外朝三大殿之一[2]。<br>保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高29.5米,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1][2]。<br>1961年3月4日,包含保和殿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h3> <h3>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北京市故宫内廷中路。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所建。建筑占地面积约1400㎡。<br><br>2、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前檐设仙楼。<br><br>3、殿前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作为明代14位皇帝的寝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清代康熙以前沿袭明制,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增强。</h3> <h3>交泰殿(The Hall of Union Peac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原是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乾隆年间开始用于贮存宝玺,现为故宫博物院原状陈列展厅[1][2]。<br>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四面明间开门,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交泰殿作为清乾隆年后贮存宝玺的建筑,对研究清朝时期皇帝发布的诏书、文告等有重要研究意义[1][2]。<br>1961年3月4日,包含交泰殿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h3> <h3>坤宁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北京故宫内,处于故宫内廷中路,为内廷后三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2]。<br>坤宁宫坐北面南,面阔连廊九间,进深三间,屋顶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2]。内部分为三个单元。明代,坤宁宫为皇后寝宫,又称“中宫”。清代,坤宁宫改为萨满教祭祀的场所;并先后为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举办大婚仪式,还是末代皇帝溥仪举办婚礼的场所[7]。<br>1961年3月4日,包括坤宁宫在内的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987年,坤宁宫作为明清皇宫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0]。</h3> <h3>御花园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座古典园林,是历史上的昆明湖西园和跑马场的遗址。该园占地面积约达77.14公顷,建于清嘉庆年间,始名为西苑,后更名为御花园。御花园内有各种风格的建筑,如钦安殿、琼苑、御膳房等,还有圆明园遗址等景点1 2。御花园是明清两代帝王后妃们的休息、游赏场所,具有建筑布局对称、奇石罗布、彩石路面等特点1 3。御花园还是一处融自然和文化于一体的古典园林,可以欣赏到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h3> <h3>顺贞门位于内廷中路北端,为御花园之北门。始建于明初,原称坤宁门。</h3> <h3>神武门(Shenwu Gate),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北京故宫内,是北京故宫的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因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3]。<br>神武门总高31米,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檐庑殿顶,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上层单翘重昂七踩斗栱,梁枋间饰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上檐悬蓝底鎏金铜字满汉文“神武门”华带匾。顶覆黄色琉璃瓦。楼内顶部为金莲水草天花,地面铺墁金砖[3]。<br>1961年3月4日,包含神武门在内的北京故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