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你的人生动力是靠外在事物来刺激、吸引、点燃发动的呢?还是靠内在事物创造制作,自燃自发的呢?这是两种不同的动力机制,也意味着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p><p class="ql-block"> 外在事物是显形于外的客观存在,主要是指可以用外在的社会标准进行衡量的东西。如饮食住行、欲望享受、金钱物质、名誉地位、功劳过失、褒贬奖惩、规范制度、风俗习惯、职业角色、婚姻家庭、交往关系等,以及与之相关的是非对错、荣辱贵贱、利害得失、祸福苦乐、好坏美丑等东西。</p><p class="ql-block"> 内在事物是隐形于内的主观存在,主要是指自我感悟与体验的情感情绪、觉察认知、意志行为等心性活动。如树立雄心、信心、静心、潜心、爱心、耐心、舍心、离心等精神;培养观察想象、学习领悟、分析概括、把握控制,开拓进取等能力;制作各种纲领路线、思想理念、方法策略、措施手段等解数,以及与之相关的视野境界、胸怀格局、道德品行、智慧意志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两种动力机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互含互用,共同推动着生命的前行。两者整合统一、和谐共济是最理想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发生失衡偏废乃至造成相互的冲击破坏,那是很糟糕的。那种脱离客观环境,脱离现实生活,单纯追求内在心性的正确完美,甚至搞所谓的离世索居、不染凡尘的心性清修,会把客观现实做空、作废、作糟的。那种脱离心性的“照耀”与“滋润”,以外物为轴心、为至爱、为依赖,为了外物的存在而存在,忘却人生的意义和品味,就会成为被外部事物所支配所绑架的“奴隶”与“工具”。</p><p class="ql-block"> 因为追求外在事物更接近人的自然本能,更顺随世俗习惯,获取它也较容易。而内在的资源和动力却是后天习得,缺乏世俗习惯的推动,获得它存在困难,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所以把外在事物做为动力机制,视外在事物为“资本”、为依赖的,向外在事物苛求强取旳倾向极为普遍,这种倾向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各种隐患,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現将动力机制进行简单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只有外在动力的人,是缺乏独立坚强的人。因为缺乏内在动力,就谈不上独立自主顶天立地。只能顺其本能天性、世俗潮流走,常常显得庸庸碌碌懦弱无能。因为缺乏内在动力、智慧和意志,只能利用外部事物来支撑“门面”、缓解压力,所以总是显得萎靡不振,了无生机。</p><p class="ql-block"> 只有外在动力的人,其心灵是缺乏营养供给的人。因为对外部事物的崇拜依赖、寻觅聚敛、执着坚守、患得患失,渐渐会被外部事物所裹挟所控制,你的理想信念、希望期盼,你的情怀情感、善意爱心,你的品行修养,道义担当都会被淹没、被扼杀,最终一定会造成心灵的枯竭,精神的泯灭。</p><p class="ql-block"> 只有外在动力的人是缺乏幸福感的。表面上看他们生活的很精彩、很惬意,其实不然。内心存在着诸多矛盾冲突、折磨痛苦无法解决。因为他们只是为世风世俗、社会标准而活。而没有为自己的内心的真情实感而活。深刻一点可说,只是活出了肉体与“包装”,并没有活出自己的灵魂与精神。时刻感到隐忧恐惧的是,命运并非由我心主宰、我心决定,而是由外部事物来支撑、来摆布,一旦外物失落,精神支柱就会迅速倒塌,生存马上陷入危机。</p><p class="ql-block"> 同时具备内外两种动机的人,可以避免上述现象。他们不会把生命看的那么狭隘与机械,搞得那么零散与混乱。他们能够全观事物的整体,把握事物的玄机,精准恰当的去打理人生。他们可以正常对待外部事物,不但不排斥拒绝,而且会去努力的发现创造它,使人生的水平质量不断得到完善与提升;但不会把外物当成唯一的执着依赖寄托。当外部环境恶劣、外部事物匮乏空缺时,就会运用内部事物去应对,经历窘境,战胜困苦。当外部事物不足以成就人生甚至产生瓦解破坏作用时,就会运用内部事物去抵抗外部事物的诱惑与冲击,防止自身的的腐化堕落与遭受践踏。</p><p class="ql-block"> 具有两种动力的人,他们的人格自主坚强,生活充实丰满,作为恰当完善。他们敬畏生命、热爱生活,不惧风雨、笃定前程,敢于担当、不懈进取,所以会一往无前,无往不胜的。</p><p class="ql-block"> 传统文化,先贤智慧反复强调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能背心取境”,要“精神内守”,“治心一处”,“唯道是从”,“以道立天下”等。其用心就是劝诫人们不能被外物所迷所困,能够有一个清醒了悟、无碍无怖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去自由自在的生活,我们才能大有作为驰骋人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