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城涉水大事要略之五蒲城店遗址见证历史大洪水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鹰城涉水大事要略之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蒲城店遗址见证历史大洪水</b></p><p class="ql-block"> 蒲城店遗址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蒲城街道办事处蒲城店村北部,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040米,遗址面积20多万平方米,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蒲城店遗址是一处包括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西周、春秋、战国、汉、宋、明各个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遗址,以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和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为主。1963年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因为修许平南高速公路平顶山段引线,再次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龙山文化古城和二里头时期的文化两个古城,被称为“远古双城”[1],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9月入选“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 蒲城店遗址从龙山文化时期晚期一直延续到明代,大致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第二阶段代表新砦期夏代早期文化;第三阶段代表两周文化;第四阶段代表两汉文化;第五阶段为宋代遗存;第六阶段为明代遗存。</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岗地,呈东西向长方形,现存东、西、南三面城墙,北城墙被湛河洪水冲毁,西墙残长124米,南墙全长246米。城墙底部宽7—9米,残高约3米,夯层厚约0.2米,墙外紧接宽而深的城壕。</p> <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蒲城店遗址</p> <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颍河双洎河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分布</p> <p class="ql-block">  龙山古城城墙被洪水冲毁与唐尧时期的历史大洪水时间吻合。据考古发现,同一时期的周边遗址也同样发现大洪水遗迹,如“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城堡中的东城的大部分曾被五渡河和西北来的山洪冲毁”[2];新密新砦遗址:“位于双洎河的北岸,山前黄土台地发育良好,台地前缘发现多层古决口扇”[3];偃师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地层之下,龙山文化灰坑之上,确实发现了多处洪水沉积层”[2];新密古城寨遗址:“西城墙被溱水冲毁,复原长度为370米”[4]。蒲城店与周边遗址一起见证了历史大洪水。</p><p class="ql-block"> 龙山古城被洪水冲毁后,又其西南部重建一座城,属“新砦期”夏代早期文化,还集中发现了二十多处房基。</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夏文化分布情况,登封王城岗即禹都阳城,新密新砦即后羿代夏,偃师二里头即中晚夏都。</p><p class="ql-block"> 蒲城店“远古双城”与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遗址高度契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平顶山蒲城店是夏文化圈的南部重镇。</p> <p class="ql-block">  蒲城店及其周边龙山文化遗址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网络图片,夏文化三都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上世纪80年代,笔者在鲁山县西部的昭平台水库管理局工作时,见到过附近的婆娑村村民打井时在10米以下的地层取出的陶片,婆娑村位于沙河右岸台地,底层下掩埋陶片,说明此处人类活动遗迹曾被洪水冲积物所掩埋。</p> <p class="ql-block">  湛河源头,拍于2020年8月</p> <p class="ql-block">  湛河上游廊桥,拍于2023年9月</p> <p class="ql-block">  湛河姚孟路桥,拍于2020年4月</p> <p class="ql-block">  蒲城店古城,位于华夏南北重要通道的“夏路古道”上,夏路所经过的襄城、蒲城、叶县、方城、南阳一线,历史上是中原文化向外传播,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关于蒲城名字的由来,则出现在两晋时期,据平顶山新闻网:“两晋时期甘肃天水氐族首领蒲洪,前赵封为氐王,又自称大单于、三秦王,有统一天下之志。蒲洪死,其三子蒲健继位,占领关中,国号秦,都长安。蒲健遣弟蒲雄率军越秦岭出武关经南阳至叶县,在这里筑起城池,进而在颍水之滨大败东晋军队,有定鼎之功,其政治军事才能使他成为蒲健的佐命元勋。蒲健的儿子继位后,昏庸残暴,国势颓危,蒲雄子蒲坚杀掉残暴皇帝,夺得帝位,扭转危局,攻灭前燕、前凉等分裂政权,统一中原,国势兴盛。蒲坚追谥其父蒲雄为文桓皇帝,人们为了纪念蒲雄的功绩,把蒲雄所建之城称蒲王城,还建有蒲王庙。”</p> <p class="ql-block">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湛水又东南径(经)蒲城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记载:“蒲王城,在叶县城东北蒲城保,东晋蒲洪所筑。”蒲城店原属于叶县,1970年划归平顶山市卫东区管辖。</p><p class="ql-block"> 北宋知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1067年至1071年在叶县任县蔚,掌治安捕盗之事,曾在去蒲城的路上有诗作《蒲城道中寄怀伯氏》:北征无百里,日力不暇给。山重鸟影尽,露下月华湿。寒忆共被眠,屡成回马立。岂如同巢鸟,莫夜得安集。</p> <p class="ql-block">  矢量《河南通志》蒲城记载</p> <p class="ql-block">  湛河中央公园,拍于2018年8月</p> <p class="ql-block">  湛河中央公园,拍于2020年9月</p> <p class="ql-block">  冲毁蒲城店龙山古城的湛河,发源于宝丰县杨庄镇马跑泉村西,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河长38公里,经过蒲城店遗址北侧,在叶县洪庄杨乡练石店村入北汝河。1958年因修建白龟山大型水库北干渠(参与泄洪),把湛河一分为二,遗址北侧的改称东湛河,南侧的仍称湛河,在叶县洪庄杨乡张庄村入沙河。 </p><p class="ql-block"> 湛河历经6年全流域系统治理、全线截污治污和全面生态景观绿化,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美、生态”的总体目标,2020年荣获全国“最美家乡河”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附注:</p><p class="ql-block"> [1]、人民网《蒲城店遗址:“远古双城”拨开历史迷雾》 2022年11月11日</p><p class="ql-block"> [2]、魏继印 《新砦文化时期的大洪水与二里头文化的形成》《南方文物》2020年2期</p><p class="ql-block"> [3]、刘国维、何海《中国古代水文史稿》2021年科学出版社第41页。</p><p class="ql-block"> [4]网易网文琳之说史《揭秘新密古城寨遗址:鲧之死可能是一场政治谋杀》2022-10-24</p> <p class="ql-block">  湛河昆阳大道段,拍于2021年7月</p> <p class="ql-block">  湛河蒲城店段,拍于2018年8月</p> <p class="ql-block">  延伸阅读:水井与环壕的发明</p><p class="ql-block"> 1、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摆脱对地表自然水资源的完全依赖。“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列子·汤问》)这句话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原始社会人类与水的关系,也说明了水与农耕的渊源。“古者穿地汲水,谓水为井”,水井的发明,使得先民由渔猎为生到从事农业、饲养家畜、纺织与制陶的过渡,出现了农业文明的曙光。《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世本》又载:“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说文解字》卷五井部记载:“丼,八家一井,象构韩形。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井。凡井之属皆从井”。中国是世界上发明水井最早的国家,据《中国科技网》报道:“河南省驻马店西平县谢老庄遗址还发现了目前所见世界上最早的水井,距今约8500年。”平顶山市的蒲城店遗址与同是龙山文化遗址的汝州煤山遗址均发现有水井遗迹。诗仙李白曾作《桓公井》:“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彻”。我们常说离开家乡是“背井离乡”,水井一直是家乡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  2、环壕的出现,为城市文明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环壕也称围沟,是先民防治水患而修建的防御性壕沟,从窝棚周边的防水沟,到部落周边的壕沟,再逐渐演变为具有防洪与军事作用的城壕,城壕也被与自然河流相连接,不仅增加了防御效果,同时兼有排水防灾以及对水资源的利用等功能。城墙是环壕的进一步发展,是先民生存的需要。《吕氏春秋·郡守》记载:“夏鲧作城”,《吴越春秋》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就是临湛河而筑的城,城北部城垣毁于洪水。该遗址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春秋、战国一直到明代各个时期连续使用的大型遗址。城址现存城墙由主体墙和2面护坡组成,墙外紧接宽而深的城壕。城墙夯土多为10—15厘米厚水平夯层,不规则石头夯窝,城壕宽约22.2米、深4.3米。</p> <p class="ql-block">  湛河城区段,拍于2020年9月,请横屏观看</p> <p class="ql-block">  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