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特色:葡萄沟、坎儿井、火焰山

方舟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吐鲁番特色:葡萄沟、坎儿井、火焰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月新疆印象之十二</div> 到吐鲁番,必定要去葡萄沟、坎儿井与火焰山参观游览。<br> 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沟内有布依鲁克河,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葡萄沟种植葡萄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它已成为吐鲁番的旅游胜地、招牌景点。景区内主要有葡萄沟游乐园、西部酒城、达瓦孜民俗风情园、世界大馕坑、王洛宾音乐艺术馆、阿凡提风情园、巴依豪宅、吐鲁番维吾尔族民居民俗馆、葡萄沟接待站、葡萄山庄等。<br> 9月中旬,葡萄已采摘完毕,葡萄沟的旅游也就慢慢地进入了淡季,游客少了,景区相对清净一些。17日下午购票进入,乘坐摆渡观光车,农家村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缓坡上,葡萄沟里溪流两侧的葡萄架遍布,藤蔓层层叠叠,叶子也开始枯萎泛黄,四周是茂密的白杨林,花草果树点缀其间。半山坡上土黄色的晾晒房里,挂满了采摘下来的葡萄。我曾在鄯善、吐鲁番工作、生活了三年多,此后也曾到葡萄沟故地重游,但感觉葡萄沟也变样了,变得旅游化了,商业化了,必须购门票才能进入,必须乘观光车才能进入,看什么呢?看不了葡萄沟的全貌,或者说葡萄沟的部分,只有各种人造的景点、景观,景区内的进出口也必须经过商业长廊。我们主要想浏览原生态的葡萄沟,因此就没有进入各人造的景点了。<br> 18日上午,我们来到交河驿·坎儿井源参观。<br>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其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坎儿井在新疆主要分布在吐鲁番、哈密等地区,还曾在木垒、乌鲁木齐、奇台、库车、和田、阿图什等地区有过不同程度的分布,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总长度超过5000千米,它是与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人们形象地喻之为“地下长城”。<br> 当地群众说,能在戈壁滩上开辟出一片富饶的绿洲,还得感谢当地的“生命之泉”——坎儿井,“没有坎儿井就没有吐鲁番,也就没有吐鲁番的葡萄。”<br> 坎儿井对于吐鲁番百姓而言不仅是水源,也是社会财富的象征。以前的巴依老爷要是嫁女儿,一般不会问你家有没有房子、车子,而是问你家有没有坎儿井。正是因为其独特作用,吐鲁番本地居民都非常重视保护坎儿井和水源,当地民俗反映居民在洗手时有一个讲究:洗手时不能甩手,因为甩手会把水和福气一起甩出去。<br> 结束坎儿井的参观游览后,我们又驱车到了距吐鲁番市以东10公里火焰山景区。<br> 火焰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 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47.8℃,地表最高温度高达89℃,沙窝里可烤熟鸡蛋。火焰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br> 火焰山风景区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地宫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它包括西游文化长廊、火焰山地理文化厅、高昌历史名人厅、巨型温度计展示厅、VR“飞跃火焰山”体验馆、休闲购物中心等。<br> 火焰山景区,我们主要是看自然景观、看山,于是只在景区外参观浏览,我想入景区内参观人文景观与在景区外浏览自然景观,真正的差别可能在于原生态与商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