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汉江,又称汉水,是长江流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常与长江、黄河、淮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起源于秦岭南麓陕西宁强、略阳、凤县境内,丹江口以上为上游,基本在秦岭南麓的秦巴山区的崇山峻岭中穿行,沿途多险滩峡谷,生态植被好,河网支系发达,河水净流量大,加上316国道与之伴行,自然生态、人文景观都可圈可点,是自驾旅行最美线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沿316国道西行不久,我们便进入了鄂陕边界,计划穿越秦巴山区直抵陕西安康。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因前方一辆大货车与一辆相对而行的小客车相撞交通事故,我们被堵在了山口,等了约两个小时也不见有人来处理。看着有些小客车试图调头改道,我们也试着小心翼翼的调头,左转右转、左转右转……终于调了过来,在十堰张湾上了十天高速(G7011)。</p><p class="ql-block"> 沿着高速,我们基本在鄂陕边界、秦巴山区的高山峡谷的隧桥群中穿行,鲍峡、鹰嘴岩、店子沟……隧道一个接着一个,最长的一个足足19公里,然而“一线天”之后便又进入了下一个隧道。想象中,这一带的风光一定至美,若能沿316国道穿行岂不是此生难忘。但此时此刻我们无遐顾及欣赏美景,保障高速穿行安全才是第一位的。大约行使2个小时、120余公里后,我们到了陕西境内的旬阳休息区。举目四周,除了陡峭林立的山峰和谷底流淌着的一条清溪,还有的就是头顶上的那一片蓝天和白云。我们似乎同时对旬阳产生了兴趣。</p> <p class="ql-block"> 旬阳,因旬水得名,是陕西省第一个县级市,属安康市辖,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秦巴山区东段,县域地貌以中山为主,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曲水环流,形似太极,被誉为“天然太极城”。秦时设旬关,西汉置县,因汉水横贯其中,经济发展、水运通达,县域内的蜀河古镇一度被誉为“小汉口”;受秦、楚、蜀文化和明清移民的影响,形成了南北兼容的地域文化和民风民俗。县域内出土文物不乏稀世国宝,高山草甸、田园风光、溶洞瀑布、红色传承等自然人文景观众多。离开G7011十天高速,重返316国道,我们走进了旬阳。</p><p class="ql-block"> 又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大山里的天似乎暗的更早、黑的更快一些,汽车行驶在高山峡谷间,一边是高耸入云的陡壁悬崖,一边是湍急汹涌的汉江河水。我们沿峡谷蜿蜒曲折的前行,时而能看见山顶间折射来的丁达尔光,时而能看见斜射到江面的七彩虹光,还有那在江面上捕食的水鸭。天渐渐的暗了下来,江岸边一座座依山伴水而建的白色多层民宅倒映水中,江面上不时有村民作为交通工具的电动船或逆水而上,或穿越而过……我们仿佛来到了《水浒传》里的“梁山水寨”。</p> <p class="ql-block"> 继续行驶了两个多小时、60多公里后,天已经完全黑了,黑得真是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只能依靠导航,摸索着向前行驶。渐渐的,路边的民宅多了,闪现的灯光也多了,一座灯带打亮的彩虹桥让我们追遂而去。在蜀河与汉江汇流处,我们驶进了一个石门牌坊——来到了蜀河古镇。</p><p class="ql-block"> 古镇,北倚巍巍秦岭,南傍依依巴山,挟汉江而携蜀河,相传是古蜀国所在地,汉时置县,中兴于明代,繁华于清朝中末,续写的是汉江黄金水道上的传奇故事。因其独特水运优势,使之成为了鄂、陕、川三地物流交汇的重要中转集散地。物流的畅通,带来文化的交融,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修建会馆,成为各地乡党们拉帮结派、倾听乡音的场所。著名的有黄帮黄州馆、陕帮三义庙、回帮清真寺、江西帮万寿宫、武帮武昌馆、船帮杨泗庙,还有本地帮的火神庙等,更有诸多井形的巷道编织着这里居民的幸福生活。于是古蜀河逐渐发展成为汉江上游的商业重镇,有“小汉口”、“汉江小都会”的美誉。如此深山秘境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夜晚十分寂静,我们早上起来的时候已经是7点多钟,但天似乎刚朦朦亮,星星还挂在天上,街上的行人不多,商家多数也还没开门营业。我们沿西门栈道拾级而上,抢先登上了古镇最高处。环顾四周,这是一个近乎原生态的古镇,汉江由西南向东南方向转了一个近似90度的弯,蜀河由东北方向缓缓汇入汉水,古镇水运枢纽的形态与地位跃然眼前。举目远眺,被汉江、蜀河环绕着的三片大山披着晨雾、枕着一弯碧水、面面相视,蜀河大桥横跨其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其中”,好一幅清新素雅的水墨画啊!</p> <p class="ql-block"> 古镇坐西向东,依山而建、面向蜀河,呈三层阶梯式布局,每层都有一个街区台地。正门向上,分别建有门楼、乐楼、拜楼和正殿,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风格大多为清末砖木结构,带有明显的南派建筑风格,有些还呈宫殿式结构。走进古镇街区,传说中“八大字号”会馆、“六十九家商铺”的建筑形态依稀可见,不少还保存完好,仿佛古镇那段商贾云集、帆浆林立、歌舞升平的商贸重镇形象就在眼前。 据说,蜀河古镇的衰败,缘于民国末年的群雄四起、逐鹿陕南,设兵站、起苛捐,为避战乱,各大商户纷纷外迁,一时间商业凋零、人及罕至,只留下青砖黑瓦向人们诉说那昔日辉煌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6月24日,星期六,天气晴朗。游完古镇,已经是上午10点多了,寂静的古镇也开始了繁忙与喧闹。吃完早饭,我们去了北门农贸市场,这里基本都是本地村民在买卖交易,或是自己家种植养植的蔬果禽类,或是自己上山采摘的野果野菜,或是村民上山、下河捕捉的鱼禽类产品等,都是原生态的,而且价格也很公道,我们买了只土鸡和一点野菜。汉江鱼很诱人,但苦于没法加工制作,只能作罢。</p><p class="ql-block"> 临近中午,我们走出了蜀河古镇,继续沿316国道向旬阳城关进发。两个多小时后,来到了身处汉水之滨、旬河之畔,令我们向往的天然太极城。恒古洪荒,岁迁月移,它依然处子般静卧在汉水之滨这方沃土上。站在旬河大桥上,环顾四周,太极古城的地貌极为独特,一条婀娜多姿、蜿蜒流长的旬河,环城270度流入汉江,呈“S”型的旬河水将古城天然分成首尾相连的阴阳两鱼岛,与四周环立的数座山峰一道,勾画出一幅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八卦太极图,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中国这个神秘、神奇、神圣的天然太极城。古城新旧建筑皆依山伴水逐次升高,街区线条井然有序,空间天际线十分优美,我们不竟赞叹旬阳的先人们如此超强的规划理念和规划意识。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也都为之赞叹:“满城灯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灵山刻就天书字,旬水绘成太极图”“仞望俯瞰江河流、太极突现山城秀”……旬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陈列于古城博物馆的新石器及战国、汉代文物就多达数千件。其中最著名的象牙算筹、孤独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等可谓稀世珍宝。境内现有60多处景点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其中明代文庙、赤岩千佛洞、三国孟达墓等更是各领风骚。</p> <p class="ql-block"> 城北森林公园山顶是俯瞰太极城的最佳观景点,但似乎导航和我们都陷入了八卦太极城的魔道之中,始终找不到入口。导航在不停的转圈,我们也随着一起转圈,无奈之下只能停车询路。谁曾想,询来的竟然是一条年久失修的古城老路。它依山体单面独自盘旋而上,路外侧没有任何维护设施,且仅能单车通行。更为不幸的是,依山而建的民宅与路相伴,车辆占路状况随处可见,会车情况也随时发生。应该说,这是一条我们从未看到和遇到过的盘山道路,惊险到了极致。为了俯瞰太极城全貌,我们只能迎难而上。目视距离仅500米左右的路,我们竟然用了一个多小时方才到达。然而成功跨越“天险”、登顶俯瞰太极城的感受确实令人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