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的美篇忆我的第二故乡

清溪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忆我的第二故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3.10.14</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庆节休假,女儿带两个外孙回到了我工作的村庄,(我的第二故乡灌城村)也是她们成长的地方,我和老同学们聚会没去,她拍了照片,我看后浮想联翩。追忆往昔,村里的一街一巷是那样的熟悉,那里的生活环境和乡亲们对我的帮助历历在目,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3年高中毕业后又去学医二年,结业后回村卫生所任赤脚医生,1976年春被选拔到灌城公社卫生院上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灌城村是西大洋水库西边的移民村,南北长东西窄,村西边是高山,东面北面是水库,卫生院座落在村东的孤岸上,出门往东下坡就到水库边上,是晨练的好地方。当时卫生院初建,基础设施还没装修好,院落没填平,还没有架线安装电灯,晚上点煤油灯照明,吃水到村东水库边的渗水井里挑。我离家远,没代步车,只好居住卫生院。挑水时和邻居们结伴同行,她们帮我用麻绳系上水桶往上拔水,返回时一路上坡,休息两次才能到家。自己做饭,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独立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联系了儿童时认识的伙伴陈秀衣,陈二英等相继给我晚上做伴。附近的大娘大姐们给我讲述做饭的步骤,如烙饼, 擀面条,搅疙瘩,还不断给我送自己种的蔬菜,和土特产等,生活磨炼了我,做家常饭菜我都巳学会。结婚后离家远帮不上忙,我带着孩子长住卫生院,遇到出诊时常把孩子交给附近邻居大娘照看。赵敬如和赵敬香两位小朋友晚上和我们做伴一直到初中。夏季,我女儿长大后和小伙伴在水库边玩耍,学会了游泳。由于乡亲们纯厚朴实的热情,对我的帮助深受感动,建立了很好的医患关系,有几个患者家属和我结交了朋友,如高秀贤、赵朋敬、赵会如等,还有邻居的姐妹们,至今在微信上有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就近上班方便,外地同事们陆续调到离家近的医院,也把我调到区以上医院,我拒绝了卫生局的调令,我生长在农村,对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能为他们服务是我的心愿。急为患者之所急,想为患者之所想,医治患者的疾病是我的职责。毛主席关于“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我的行动指南,在偏辟的岗位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不辜负外祖父对我的期望,让我在农村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好医生,服务于乡亲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86年左右,夏季肠炎腹泻流行,村里多数人被传染,我们几个医生从早忙到晚,有的重病人来不了卫生院,我背着我的小女儿走门串户的给他们输液 或肌注。直到病情好转,疫情控制住才松了口气。还有一次(88年)初秋季黄疸型甲肝流行,小学生们多被传染,早上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排队来我院打针治疗,我给他们宣传预防措施和卫生常识,由于配合提高了治疗效果。不顾我和女儿被传染的的危险性,连续奋战了半个月,成功度过了传染期,看到小学生们都痊愈我从心里感到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做为一名医生,要有医德医风,有一颗善良的心最重要,不论患者条件富与贫,都要一视同仁,治病不选人,治愈病人为目的,才能获取民心。局领导和记者采访我在农村的工作情况,又入户调查,在偏辟的山村任劳任怨的工作,表扬了我,并在人民日报刊登了我的事迹,有个灌城村民在人民报纸上看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有不测风云,自然灾害不可避免,有一次下大冰雹,把玻璃窗户都打碎,阴雨连绵,房顶漏水,湿气太重,屋里的衣服和面粉都发了霉,墙皮大块脱落,晚上睡觉时,房顶泥土时常掉在身上头上,有一次还把女儿的脸砸伤,我请示局重新修了房子,换了窗户,房顶又上了一层水泥,房子不漏了,心里不惊慌了。大概94年水库水涨到卫生院围墙角下,至使东面南面围墙倒塌了,面临房子倒塌的危险,水库开闸泄洪水撤了,我到县局反映情况,局里支持修缮围墙,在村里民工的帮助下,完整的围墙修好了,房子保住了,今年水位再次涨到了墙跟,修后的围墙至今完好无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撤乡并镇后,局调我到新的卫生院(罗庄)主持工作,我不去。把灌城公社卫生院改为罗庄乡灌城门诊部,负责原七个村的防疫妇幼工作,其中东庄湾和十八渡村都有水库相隔,下乡必须坐船走水路,遇到大风天气不能及时返回,有一次去东庄湾下乡普及防疫任务,下午刮起了大风,小船停运,我们只好找面包车返回,顺着山路绕道而行,直到半夜才到家,比到北京去的时间还长。2003年在非典抗疫中,我门诊部承担了七个村的防疫检测,受政府和村领导,在山坡上隔离点检测民工体温,消毒封杀,成功阻止了病毒侵入,由于工作积极认真,多次受到县卫生局奖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如流水,弹指一回间,于1976年春至2007春退休还乡,在卫生院工作居住了31年,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都在二线城市上班安家,外孙们都巳上初中高中了,我已是古稀老人,离开岗位16年了,时常怀念曾经住过的老地方,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们时常在梦里回荡。随着社会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现代化卫生院茁壮成长,焕然一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故乡是我一生奋斗学习工作的地方,是我奉献青春和理想的地方,对那里的情感是挥之不去的。感谢村党支部对我工作的支持!感谢学校老师们对防疫的重视!感谢那里的父老乡亲们的热情!感谢帮助过我的人,若有机会我会去灌城村看望你们的,祝大家一生平安,全家幸福,长寿安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 董胜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原卫生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女儿在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两个外孙围着院落观察,</p> <p class="ql-block">小外孙看到妈妈曾经住过的房子,心有感慨,表示努力学习,以后让家人过上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女儿在房后边围墙边转了一圈,今年水淹到墙跟,围墙完好。院里邻居们种了菜,放车等杂物,木框窗户已腐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