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秋光清朗,秋高气爽,秋总不吝泼彩,绘就斑斓多姿的秋景。秋风瑟瑟,秋云委婉,秋总酿着诗意,深得文人墨客钟情。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我有幸参加了以“立足教材深探究,落实素养促发展”为主题的数学课堂教学教研会。</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节是由季美玲老师带来的«小树有多少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在本节课中,老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20x3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是由李敬轩老师带来的«什么是周长»,本节课的课件制作精美,并且准备了丰富的教具。认识周长,首先要明确度量的对象,即图形的“边线”;然后再明确度量的长度,而在比较或度量长度时,有些可以用直尺直接度量,还有一些需要想办法把不能直接度量的转化为能直接度量的,其思想就是“化曲为直”。由此可见,李老师把周长概念本身是有层次,有内涵的体现的非常好。先是看一看、比一比,再是描一描、摸一摸,让学生体验“周”的含义;然后是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让学生体验“周长”的含义,教师很好的根据学生、教材和环境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以直观演示为主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亲自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任务。</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课是由邓丽丽老师带来的«温度»,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老师结合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例,直观地认识正、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相反意义的量,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知识网络中数的概念再一次得到扩展,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负数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第四节课是由孙扬老师带来的«分数再认识»,老师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善于设置问题贯穿于这节课的始终。例如,当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图形1/4两个连体正方形找到许多原图形时,教师适时抛出了“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都是由4个相同两个连体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又如在游戏环节,教师要求讲台上三名学生从手里里取出铅笔的1/2,让下边的学生猜每个袋子原来有的彩笔数,当彩笔数水落石出后教师又发问了“三名同学都取出了1/2,为什么取出的数量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列举表格从而知道“部份量与整体有关”。本节课学具的引入,使数学充满趣味性,同时注重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动手操作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师生交流融洽,课堂氛围和谐,课上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常主任的讲座。从理解、教对、发展三个方面讲解,常主任的讲座让我们入脑入心,需要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是我工作中指路的航标。</p> <p class="ql-block">最后,安主任与我们分享了很多经验,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在合情合理范围内可以让孩子“踩坑”,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p> <p class="ql-block">每堂课细细的听下来后,感觉每位授课教师都作了周密而细致的准备,所以每堂课都有很闪光的亮点供我们参考、学习、借鉴,所以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尝试运用到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逐步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