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这代人大多数会记得八、九十年代的一句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总部设在驻马店,全国都有连锁店。”说句实话,我那时对这句顺口溜很认可。为什么呢?这得从我认识的第一个河南人讲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兵团农业连队调到县城某工厂工作。条件比连队好多了,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农活。那时,前夫是北京知青,已经返城回京,留下我和一岁多的儿子在兵团所在地的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厂里给结婚生子的员工分了房子,就是一排小平房,我分到其中一户两居室,里屋卧室,外屋做饭、放一些杂物,这我也非常知足开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厂里的工人大都是和我一样的知青,住在一起很快就熟悉了。住在我后排的正对我家的这一户女的是个河南知青,据说是在河南农村长大的,一张嘴河南口音,表明自己是河南的。邻里之间风言风语传着说她满口谎言,还爱占小便宜。有时候碰见她,她和我打招呼,旁边的邻居就小声地说别理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此图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开始对她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我那时一个人带着一个喂奶的孩子,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务,白天黑夜都睡不好,哪有时间想其他的事,对邻里之间的八卦淡然置之,只知道有她这么一个人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冬天快到了,家家户户都忙着冬储,囤菜、囤煤。因为我家人少,我也就买十几颗白菜,一袋子土豆,一捆大葱,放在外屋里。买了一吨煤堆在屋外窗户下面,用砖头圈起来。真是应了那句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会担心冬天被饿着或冻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疆的冬天夜里低温能到零下二十几度,滴水成冰,家里不生火是过不了冬的。我暗暗庆幸自己买了这么多煤,过冬是没问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谁知,有一天清晨,我发现我家的煤堆小了,夜里煤丢了,谁偷了我家的煤呢?因为我们的平房家属院是在厂子里,夜里外人是进不来的,偷煤的人肯定是这两排住平房的人。我从小就爱打破砂锅纹(问)到底,为了弄清真相,我在煤堆里放几颗从河边捡的小石子做了记号,我豁出几天不睡觉,一连好几天,等着偷煤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天夜里,就在我困的上下眼皮直打架坚持不住的时候,突然听见门外有动静,我立马来精神了。听见了压着嗓子的河南话,果不然是她,不止她一个人,还有一个帮手。此时,我想开门出去,当场捉住。可是又一想捉住又如何?她也不容易,娘家很穷,她在农业连队时找了一个农村小伙结婚。婆家孩子多,也不富裕。后来,丈夫当兵,她和我一样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日子,算了!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给我留下一个河南人爱占小便宜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无独有偶,1985年我从县城调回我的家乡呼和浩特,在一家国企上班。这年夏天,单位组织去秦皇岛旅游,北戴河的沙滩上游客熙熙攘攘,卖各种各样的旅游产品的小摊小贩也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和公司的几个员工在一起围着一个卖珍珠项链的小摊挑选珍珠项链。项链25元一条,我觉得物美价廉,打算买几条。我用眼睛往旁边一扫,只见一个女同事拿起项链围着脖子假装试项链,趁摊主不注意,一松手就把项链丢进肥大的半袖上衣领子里,然后再拿一条试。最终买了十条,丢进上衣里不知有几条,这位女同事的老家就是河南。从此,对河南人就更有看法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城多年后,给母亲找保姆,一问是河南人坚决不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河南人的看法有了改变是我退休后,开始周游世界,我的旅行计划是先走远的国家,后去周边的近的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2018年我去北欧旅游,我们团有一对年轻情侣是河南郑州人,女孩儿长的像《英雄儿女》里的王芳,男孩儿高大帅气。这对情侣在我们旅途中,对我们老年人非常热情,有求必应。一路上帮着拍照,帮着采购。有什么不懂的事一一解答,十几天的相处让旅游生活温暖融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分别时恋恋不舍,这对年轻人善良和真诚颠覆了我对河南人的认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这个女孩就是像王芳的河南女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4月,国内疫情在控制中,走出国门不行,但在国内旅游还可以,国内我唯一没去过的省就是河南省。登上飞往河南郑州的飞机去河南旅游,一路去了郑州、开封、洛阳、焦作、驻马店,让我大开眼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河南历史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从夏至宋,河南作为中国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两千多年。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这些年的努力,河南不仅在经济总量常年进入全国前五,在文化领域也大放异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我真正走进河南,切身感受到当地淳朴民风,才发现从前的这种心态实在要不得。过去我把偶然看做必然,把个别当作普遍,个人的缺点被放大了,上升为其籍贯地的缺陷,并形成一些个体的错觉。其实大多数河南人还是挺不错的,坏人只是极少数,以偏概全非常不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然,现在这种说法已基本不见了,人们早已消除地域歧视,不论身处何地,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家的感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