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一排左1:64年前的老爸)</p><p class="ql-block"> 故事要从今年暑假的一天晚上说起。那一晚我兴奋不已,异常激动。原因是我在学校改建启动仪式公告中看到了64年前书院街小学全体教职工合影留念中的老爸。头一天看到这个公告中的老照片压根都没敢想爸爸会在这里面。所以也就是粗略浏览,感慨一下岁月变迁及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当年的热血青春及朴实无华,并没有仔细查看,更没有留意照片上的时间标志。想着正好第二天就要去爸爸家,当面问问他在书院小学工作的起止时间再有目标的查看一下。第二天来到了爸爸家聊了不一会就因为儿子下午还有课急着出去吃午饭把这事搁置了。谁曾想当天下午就在我家的家庭群里再次看到了姐夫转发的此张照片,并用红圈标注了他的岳父大人。感慨他的细腻用心。因为曾是书院小学的学生,加之听说老爸也曾在这里工作过,更巧合的是之前通过聊天还得知姐夫的大哥也曾是爸爸教过的学生,所以他在朋友圈看到了我转发的有关学校改建的宣传公告时便特别关注,随之就仔细观看查找了那张老照片,果然就在其中发现了老爸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爸爸今年已89岁高龄,很多事情的具体时间及当时自己多大岁数都已记不起来,只能根据生活中的大事件进行推算。妈妈小爸爸四岁,记性特别好。(在当时那个少有钟和日历的年代,我们家六个孩子的公历和农历生日及出生大概时辰,妈妈都记得清清楚楚)。据妈妈口述,他和爸爸1960年结婚,也就是爸爸工作后的第二年,那时爸爸虚岁26。照片上的1959年7月10日正是爸爸刚刚参加工作来到书院街小学的当年暑假。 经推算,爸爸当年24周岁,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1959年2月份,爸爸从中国解放军南海舰队参军复原,被分配到当时的书院街小学任教。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选择,任县委秘书。但是当年的他认为自己才疏学浅,所以选择了当教员。爸爸认为自己才疏学浅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整个小学都是跳着上的。那时候是边上学边干活,农忙的时候就帮家里干活,活干完了再接着上。到了小学毕业竟然和他的两个弟弟都上到了一个班 。同一班级两两相差3岁上下相差六岁的三兄弟有着截然不同的三种人生。四叔年龄最小,全心学习,成绩最好,50年代后期考上了大学,成了我们村里第一位本科大学生,现退休于武汉理工大学。三叔不喜欢学习,自动放弃了继续上学深造的机会。后来成了我们村的村支书。爸爸边干活边上学,小学毕业去了离家300里外的费县求学,再后来参军,在南海舰队黄埔海校培训了2-3年,保卫海南岛2-3年,后来做了老师。想到这里我不再为爸爸当年的选择感到惋惜,经历岁月磨砺,世事变迁,我已明白,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天命,只是在不同的领域行使着各自不同的使命,都在用各自不同或擅长的方式为这个社会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1959-1960期间,爸妈订婚照片</p> <p class="ql-block">1962年左右,大姐出生</p> <p class="ql-block">1962年照片与1959年书院全体教职工照片中的爸爸对比</p> <p class="ql-block"> 爸爸是个特别顾家的人,当初从部队复原是为了照顾家 后来从书院小学调到离家乡最近的育红小学(现已合并到合阳路小学),也是为了照顾家。爸爸兄弟姐妹10人,男丁里面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和大自己3岁的哥哥,下面还有7个弟弟妹妹。因为大爷是长子, 所以比较娇贵,只有大爷自己是爷爷请了先生在家里单独教他打算盘,写毛笔字,在世的时候在农行退休。所以他不怎么过问家里的事。所以爸爸就承担了老大的责任 ,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爸爸操持过问,包括叔叔姑姑们的婚事。这样的一个大家庭,加上自己还有个六个孩子的小家,所以,我认为爸爸一辈子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照顾自己的大家小家上,虽然是这样,工作也没有因此而耽搁和懈怠。在我印象中爸爸在单位是他同龄人中最先晋上小教高级职称的。在其漫长的教育生涯中,爸爸虽然没有混个一官半职,但是我觉得他自身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这些。还没有说我的小叔叔,妈妈过门,我小叔才4岁,爸爸大他21岁。前几年小叔回来探亲讲到,小时候是爸爸带他第一次进城,他看到城里的女孩穿着背带裤真好看,那个美好的情景在他心里经常浮现,于是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 ,将来 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小叔是1956年生人,高中毕业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废除高考制度,他在我们村上当了两三年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爸爸把小叔带到了滕州一中复习备考,上天会眷顾每一个努力追光的人 ,小叔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成了我们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任教于 南充石油大学,他边任教,边继续深造,后来考取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成为了中国第一位石油储运工程博士,现退休于中石油规划设计总院。我觉得这里一定是有爸爸的一份功劳的。就在在当年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能把整个大家和我们的小家都能照顾的如此完好,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他和妈妈养育了我们姐妹六个,都如此健全且家庭完满,这就是他最大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再次回到这张老照片上,经爸爸回忆,他当时的教导主任是孙兰群;教务主任郑单明,后提拔为教导主任;同住一宿舍的张延涛,后被提拔县里任信访局长;能叫得上名的还有住在教育局宿舍的张文举;胡锡成(健在)、段修汝、满其兰、孙祥化.....还有个别因家庭成分不好,后来被发配到偏远地区,有文革时被斗,承受不了痛苦自残的。之后这里的老师的几个去向:一是提拔到县委或政府部门,二是分流到一中,三是分流到实小。</p><p class="ql-block"> 曾经,我也在思索,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爸爸带给我的究竟是什么?是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做事态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原则以及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今,这些优良的品质和习惯一直伴随着我,让我受益终生。</p> <p class="ql-block">(后二排左11,现在的我)</p><p class="ql-block"> 64年后的今天,学校经过两个月精心紧张的抢修,终于旧貌换新颜,教师队伍也越来越壮大,现任职老师就有200多名,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2004年,由于街道区划,我原来所在的小学由城郊乡划归到了荆河街道,并合并到了其他小学,所以我才有机会调到书院小学来工作。转眼间我来到书院小学已有19个年头。在这里我才真正学会了如何给孩子讲课,如何与他们进行沟通。是书院这片沃土滋养和培育了我。 二十年间,也算取得了点滴的成绩,是书院这个大熔炉锻造了我。看到如今的书院小学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充满了活力和希望,内心前所未有的一种平静和喜悦,发自内心的有一种骄傲和自豪感,感觉自己的生命又焕发了第二青春。</p> <p class="ql-block">(前二排左2:儿子)</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九月一日,是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开学日,因为我的儿子从其他学校转到这里来。头一天还在焦虑孩子是否能适应,第二天再去儿子教室观察他时,早已不见了踪影。看到孩子开心的笑脸和这么灿烂的笑容,我的心放下了。孩子对我说:妈妈,这里的老师比我们之前学校的老师还要温柔,比我想象的更好,同学们也很有爱。我很快就交到了朋友。听到孩子的描述我的心彻底放下来了。我想宝贝在这里一定可以快乐健康的成长和生活。 </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与学校的故事!希望我的老爸健康长寿,儿子健康成长,我们的学校洗尽近千年的沧桑越来越繁荣昌盛,稳步走向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