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现在一谈到教育都少不了要加“素质”两个字,好像不提“素质教育”显不出其高大上,关于素质教育,名词解释是一大长串学术化的术语,但要从实际中去找又显得含糊不清。我们先来看“素质”俩字的分别代表什么意思,“素”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是“白緻缯也”,意思是未染色的白色原丝织成的丝品;“质”的意思是本性、朴素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大抵是未染色而具本真的意思。所以说,素质教育真正的意义是求其本真之义,这个本真之于人是把人教育使之成其为人。</p><p class="ql-block"> 在《论语*八佾》篇中,子夏问孔子“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说“绘事后素”;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其在圣人的教育观中,“素质”代表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人的本真,那一切不以激发其人真善美的教育都算不得真正的素质教育。现实生活中有各种课外兴趣辅导班,不外乎吹、拉、弹、唱、跳,而这些往往被理解为素质教育。如果把学问的层次分为“技”、“术”和“道”的话,那这些吹、拉、弹、唱、跳应该归为“技”的范畴,连“术”的层次可能还达不到,更甭论“道”这一最高层面了,当然这并不是否定这些学习内容的作用,毕竟也要循序渐进。比如学乐器,通过不断地练习,能够掌握音阶、指法等,以达到技艺纯熟,但估计没有几个老师会去进一步阐发乐理,甚至讲到音乐与人之精神的关系,但如果只教技艺而不去启发引导这些学问,其于学生而言并无多大益处。关于乐理,《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也者,圣人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论语》中也有一段说“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也,未尽善也。’”可见真正的音乐于社会、于伦理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那如何来落实真正的素质教育呢?我觉得可以向中国古代一些教育模式借鉴,古代的书院模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书院起于唐、兴于宋,然后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末期,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为中国文化的繁衍和人才的培养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非常熟悉的古代先贤如朱熹、王阳明都在书院讲学,开创了不同的学派,小说《白鹿原》中朱先生也是在书院讲学。古代书院往往采取开放式办学的方式,书院的开放式办学有两重含义:一是就讲学的教师而言,指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的学者,可以在同一书院讲学;二是就听讲的学生而言,他们来去自由,不受限制。这样,书院在学术研究、文化教育方面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色。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载体。</p><p class="ql-block"> 那书院式的教育又如何创新和施行呢?我觉得这要与我们的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建立一种独立于现有教育体系并与之互补的教育模式,作为一种联结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中间形态,形成一种突破围墙的教育,一种面向所有年龄段的教育或者学问交流平台。拿我们彝良县来讲,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已经有了以民俗文化为主的云中苗寨,有了以生态体验为主的秘境宝藏,完全可以建一个以人文教育为主的书院,虽不如白鹿洞书院有历史底蕴和名气,但任何文化遗产不都是由人的智慧去创造的吗?繁荣于当下的才是最有影响力的。现在国家一再提到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两个结合”、提到宣传思想文化。哲学家冯友兰在临终前说:“中华文化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现在不正是复兴中华文化的时机吗!</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与乡村振兴结合而不是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去增加内容呢?这就得明白现在的教育体系是引进西方国家的教学管理模式,如果强行在其中增加具有中国经验的教学内容会不相适应。现在的学校教育以应试为主,以成绩论英雄,星星点点地增加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会显得不伦不类,甚至会导致学校原来已经成型的教学运行机制被打乱,不成体系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也会让学生不知所取。更为本质的则是数理化生等学科教学离不开西方思维,而中国传统的教学内容又是与中国思维高度契合,这种不相容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在现有教育体系之外另辟蹊径,形成独立且成体系的书院教学模式之后,逐渐探寻与围墙内的学校教育融合的机制。</p><p class="ql-block"> 书院教育的内容又如何设置呢?近代思想家牟宗三先生说:“如欲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始可以散开地由各方面来看,从各方面凑到核心,还是个哲学问题……故了解一个文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其内部核心的生命方向,不能把生命方向等同于每个时代的风俗习惯,讲中国文化若只摆出我们祖先的文物古董,这样不能了解中国文化。”所以书院教学还得以代表核心的经典为主,再由经典散开为不同的方向。大家可不要觉得古代那些经典中全是些简单的对话,其实当中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你看历史上创造文明智慧的思想家,他们思想之精义大都在与其弟子的对话中。北宋政治家赵普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认为他说的半部不是《论语》文字内容的一半,而是一遍遍通读之后对《论语》奥义只理解了一半,未达最深处的意思,可见其简单对话之下的哲理之深。</p><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最后那个学校非常漂亮,上网一查,原来这所乡村小学是浙江淳安富文乡中心小学,很多富人的子女都送到这所乡间小学读书。看了这所学校的一些教学方法,真是富有特色,比如这学校带学生们种番薯、卖番薯,然后在这个农业劳作过程中,融进了农业知识、生物知识、数学知识、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语文知识、设计知识,等等。这种从一个点可散而及面的教育,应该就是素质教育了吧。而且这种与生活紧密结合获得的知识,才能在深度和广度上真正理解,枯燥而抽象的知识在此变得有了温度。谁又知道,曾经这所小学也是生源流失,年轻老师留不住,面临关停并转,现在却成了中国最美小学。</p><p class="ql-block"> 请看下图:</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图中,讲解的过程就可触及中国古代乐理、数学、天文学、中医学等知识,以此为引子,可启发学生拓展阅读和思考,这就与现在的分科教学截然不同,由点及面的教学方式能解开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结,在分科教学模式下学生才不会去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性学习,从而解决偏科的问题,也能将各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引导其自主学习。</p><p class="ql-block"> 书院式教学采取话题切入式的方法,而不是现在学校教育这类概念推理式,现在学校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合灌输教育,非常适合分阶段考试测评,但弊端是学生一旦在那个环节知识点没有理解,就会严重影响后续知识的接收和理解,然而老师又不可能长期停留在某个阶段重复讲,这样会打乱教学计划,导致期末结束时完不成教学内容。这种条条式的教学方法非常不利于学生贯通各科知识,而由点及面的方式则可解决这个短板,但这不可能由学校完成,对教师的水平提出更高要求。这种由一个点而引发的话题教学,不仅仅适用于在校学生,也适用于成年人,适用于不同领域的人开展学问交流。</p><p class="ql-block"> 素质教育还是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路子。书院模式应该是未来的趋势,虽然浙江已经走在了前面,但现在谁捷足先行,何尝不是探路者呢!</p><p class="ql-block"> 以上仅是我的浅薄认识,如有瑕疵欢迎指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