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纯扑的童年,一生美妙的回忆!

双木

<p class="ql-block">时光牵着手,岁月陪着走</p><p class="ql-block">聚散离合,我们从未远离!</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 2日,应邀去老同事家去作客。从二马路经过,一拐进红星路(原路名为:怀远路)我发现这条百年老街的底蕴随着时光的荏苒,一切都变了和正在改变着。</p> <p class="ql-block">路口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宜昌最大的商场“满意楼”,仍矗立在那里但已经是“千疮百孔”的模样。这条马路正在改造,马路边那些有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老建筑也不知道去了哪里?看见几栋老房子被围了起来是要拆出?还是正在装修?我没弄清楚!不由得千头万绪,一下子就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我太熟悉了!听父辈们说,解放前,怀远路曾是西方列强在政治上、经济上侵略中国和控制鄂西的一个重要场所。1892年英国人在这条路上建有一幢欧式建筑作为领事馆,英国人在这里足足活动了60多年。不足600米的这条路上,有好几栋洋房、别墅,大多都是些洋买办及民族大资本家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原名为“怀远路”被作为宜昌市党、政、军机关的驻地,成为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依稀记得1966年我小学毕业那年,文革时期全市改原地名为革命性地名,应该是因地图上常以红星表示党政机关办公地址处,才将怀远路改名“红星路”。但如今我们这些老人,仍然喜欢用“怀远路”来称呼红星路,即便这条路的名字已经改名57年了。</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怀远路34号“宜昌港务局第一宿舍” 坐落在路的中段,距马路对面市政府大门约30余米。据父辈们讲,解放前,宿舍楼原为长江航运大享“民生公司”总裁、民族大资本家——“卢作孚”办公休息的埸所。</p><p class="ql-block">如今的红星路改成了单行道,丝毫都看不出几十年前市内唯一的一路(北门至伍家岗)公交车曾穿行在这条路上。这里是载着人们上下班的通车道,现在感觉路面真的是太窄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座三层砖混结构体系的路边“西式洋楼”,成为了宜港家属楼。当年我们入住时,宿舍楼大门右侧阰邻原“民生公司招待所”后改为“三峡浴池”,我们宿舍楼大门左侧仅一墙之隔,就是“宜昌港务局子弟小学”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现今,原“民生公司招待所”所在地,已经成为“宜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我们挑水吃的日子吗?下图(九)就是距离我们宿舍楼约二十米远的“强华里”巷子口。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一个守着“自来水龙头”卖水的万老头。他每天天一亮就上班,晚上天黒才关门。我们一分钱买一桶水,二分钱买一担,然后挑回家来。直至上世纪1975年底,我们宿舍才安装自来水管,才结束了挑水吃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下图(十)是我们小时候“入旱厕”、“倒尿罐”、方便的地方。这座“旱厕”建在宿舍楼后院门外的 “同春里”巷子里。巷子也就两米来宽,两边住户很是密挤。在我们很小还不能帮妈妈分担家务活的时候,家里的“尿罐”都是雇佣黄妈妈来帮助清理洗刷。</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能够帮助做家务劳动了,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 “倒尿罐”。特別是夏日太阳下山感觉凉快一点儿,么妹子、芬芬、赳赳妹等小姐妹们,都喜欢邀在一起去“倒尿罐”。我们排着队提着罐,一路嘻笑追赶着。居住在巷子两边的居民婆婆妈妈们,只要看见“尿罐大军”到来,都是捏鼻瞪眼无奈地看着。嘻嘻呵呵的我们也很是无奈,但每天必须进行。那时就是这么个生活条件。说真的儿时的我们,真还有一种住在砖瓦楼房的优越感呦!</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同春里”巷子内显得更加地破败不堪,大宜昌美化城市环境的春风,不知道何时才能吹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就是在这条路上,土生土长的宜昌娃儿,这里有着我们儿时抹不去的童年记忆!这里是生我们养我们,可鉴证我们整个成长过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群在不足600米长的“怀远路”上长大的孩们,我们之间有着兄弟姐妹的情谊。这种不同于一般的紧密关系,应该在宜昌市内是独无仅有,恐怕其他城市也极为少见吧?</p><p class="ql-block">我们娃娃朋友之间,有着一辈子缘“三辈子”亲的情感。这种不可复制的情感,可以说是人世间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群海员子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入住“宜港第一宿舍”,直至1979年底拆迁才各奔东西散去。邻居关系整整延续了近三十个年头哇!</p> <p class="ql-block">全宿舍老少三辈人,是“同屋”居住近30年的邻里乡亲。我们同进出于一个 2.5米高2米宽的大木门。晚上关起门来,我们就是一大家子。从小我们就生活在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氛围之中。那儿是生养我们的故土,那里是我们有生俱来共同的“根”。</p> <p class="ql-block">我们宿舍里总共住有26户人家(分1— 3号楼)共计10 3个娃儿(基本上是1945年至1960年出生)我们这群娃儿们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迎着新中国初升的太阳,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快乐成长起来的。</p><p class="ql-block">别看那时我们还小,宿舍楼内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少不了我们“帮忙”。徐家四哥娶新嫂,我们排队欢喜迎亲!张其荣哥的大姐出嫁,我们帮着抱嫁妆送亲……。黄婆婆、刘婆婆、张爷爷……驾鹤西去,我们守灵、烧纸、祈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住1号二楼上的聂伯伯,胡叔权、分别将两家的大公子送上部队。我们敲锣打鼓,欢送二位帅哥哥应征入伍海军、空军两部队时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军属光荣’的牌匾就挂在宿舍的大门上,感觉那就是全宿舍的荣光,那天自豪感在宿舍楼爆棚啦!</p><p class="ql-block">总之,宿舍的事就是大家的事,事事都能感受到温暖。满满的正能量邻里关系,情感意深厚绵长!</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一起,共同见证了父辈们为建设新中国的辛劳付出。曾记得“大办钢铁”年代,国家一声召唤,全民动员,我们宿舍的婆婆妈们,家家户户都积极响应,将家里的铜盆、衣架、洗脚盆上铁㧜……都捐了岀来支援国家建设。</p> <p class="ql-block">张再春大哥的外婆刘厚珍,是位德高望重,热心快肠,快人快语,爱管“闲事”用那个时候的话来说,老人家是个“积极分子”。宿舍里娃儿们都亲热的叫她“嗄嗄” (外婆)</p> <p class="ql-block">全宿舍的婆婆妈妈们,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扩修“大南湖” (现今的南湖公园)建设的义务劳动。三号楼刘贤均哥哥在搬运公司上班的妈妈,周末不休都要去主动参加。那个年代,我们的妈妈们,真的不简单呀!那个时候家家都娃儿多、娃儿又小,本身就家务繁重,可婆婆妈妈们都努力克服困难,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真的是:敬佩、精神可佳!</p> <p class="ql-block">三年自然灾害年间,那时幼小的我们,只要是嗅到那家厨房飘香,都想去“瞅瞅”。只要是你被发现,其他娃娃朋友就会给你献上一曲“好吃佬,卖灯草,卖到河边狗子嗷(咬),狗子狗子你莫嗷,煎个粑粑你过早”要你难堪,让你难为情。</p> <p class="ql-block">那时幼小的我们,一是盼着过生日,可以“开个小灶”妈妈给弄点好吃的,或者给上几分钱,自己买点儿东西吃;二是盼望着过年,穿新衣新鞋。吃团年饭、推汤圆、炸麻花、炒花生米……那时的小孩儿就是盼过年!</p> <p class="ql-block">每年年三十,张家三哥都会扯着嗓子,一遍遍地高喊着:“大年三十晚上到了”!“过年啦”!“过年好”!每每总会有一群小娃儿,提着自制的“罗卜灯茏”,跟在他屁股后面跑,跟着一齐叫唤着。浓浓年味,似乎在他们呼唤下显得格外的有气氛了!</p> <p class="ql-block">自然灾害年间,记得有一年吃“团年饭”,王家老五“憨吃年夜饭”撑得肚子痛,那个样儿好痛苦呃!哭都瞥着,大气都不能出。由二个姐姐挽着他慢慢地下楼“运动消食”呦!现在的娃娃们,怎么也不能体会到那时的我们,想吃顿饱饭是多么的不易哦!</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家家都是这样:做好饭后,自己拿着碗,等着大人给“派饭”一人一勺,吃得饱不都是它了。二号楼下刘妈妈家,每顿饭都是用“称”给每人称重派饭呢!关乎吃饭的事“家家都有一本经”,小时候吃饭的这些事,只是反映当时国家困难,缺少物资时期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生活物品都要计划,凭票供应。每天的供应量有限,想要买到收计划“肉票”少、好吃又便宜的“猪脑壳”,还要用筲箕、砖头、兄弟姊妹轮换着彻夜排队,那么辛苦,就为了在菜市场抢买到“猪脑壳肉”呃!就是想买块“豆腐”也要凌晨四点起床去排队购买。时不时还会有不懂规矩的人插队,跟排队的发生争执,甚至于动上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饿了,我肚子“咕噜咕噜”的声音你听见吗?时常都会听到娃娃朋友间这样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上完课间操后,老师给我们发一个小小的“计划饼子”吗?我至今都还有回味呢!都觉的它好吃、好甜、好香,那就是个“二口饼”。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那可是政府对祖国的花朵们发放的福利啊!</p> <p class="ql-block">在三年“自然灾害”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很羡慕,那些时常有乡下亲戚送来土豆、南瓜、红苕来的家庭。就是在国家物资贫乏,这么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们宿舍里,也没有发生过谁家遭偷劫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在那个缺少物质的年代,青年人找男女朋友、家长们选婿择媳的标准吗?“两个轮子,一把刀,白衣,战士红旗飘”是当时风行的择偶条件。</p> <p class="ql-block">找个开车的司机,“走南闯北’购物方便快捷;找个可以分配物质的“卖猪内”的,家人也可以享受近水楼台”;找个医生全家人看病医疗有保障;找个政治上过硬的军人自己政治生命添光彩!实质上,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对简单地过好自己的日子的追求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说怪也不怪!全宿舍我们一起长大的娃娃儿,不乏帅男俊女的,愣是没有一对成为〞伉丽”,结成亲家的。说句玩笑话,应该是因为太熟悉,如同自家兄妹情谊太深的缘故,而下不了“手”,下不得心吧!</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我们都亲如一家,家家户户都没有锁门的习惯。我们“窜东家走西家”、藏猫猫”、“鬼捉人”……无拘无束玩耍。</p> <p class="ql-block">一想到儿时放暑假的日子,那可是我们变着花样玩耍日子。回忆小的时候一边唱着儿歌:“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带把刀,走进城门敲一敲……”大家伙儿们排着队,从两人举起双手搭成的城门下穿出。</p><p class="ql-block">有时玩“跳拱”,用双手撑着小伙伴弯着的腰,从腰上跳过去。然后,不断提升高度(腰部逐渐伸起抬高)。</p><p class="ql-block">我们时而下河坝去玩沙,修建碉堡、挖地道、堆沙人儿……玩得不已乐乎!.</p> <p class="ql-block">“丢手绢”是我们常玩的。“丢手绢”的儿歌轻松愉快,到现在都还能感觉出,在玩伴身后轻轻放下手绢的动作,仿佛还在看见“不要告诉他”时,那摆着小手的模样儿。还能感觉到“捉住他”时的那种开心的喜悦。忆起童年往事,这样子的音律,时常都会回荡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好怀念曾经的那个时光,每天三五成群的玩伴们围着三号院,一个大约直径3米,深达4米的“水池子” (消防池)转着圈来回奔跑、嬉戏打闹的埸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玩伴们,最喜欢的是放暑假的时候,男娃儿女娃儿一起去“荷花池“ (现在的儿童公园)、上“桃花嶺”去粘“知了”玩。在草地上滚爬“打仗”,采摘“荷花池”中荷叶作“遮阳帽”,玩累了就躺在树荫下面睡会儿觉……。</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是一个缺少玩具的年代。放学后课余间,我们大一点儿男娃儿们都是一起在地上玩“弹玻璃珠儿”“板洋画”,“门的、门的”高一声低一声的叫唤着。小一点的娃儿,玩捉迷藏游戏、有的滚着铁环满街边的跑……</p> <p class="ql-block">跳房子,这个游戏是我们童年经常玩的,用粉笔在地上画上格格,然后用沙包或者拿一块方的石头,画的格格要求单腿或者双腿跳。就这样的游戏我们都能玩上整天。</p><p class="ql-block">时不时还玩手工叠纸东南西北风,玩“抓枕”.…回想起童年那个时代,真的很是开心,可惜永远再也回不到那个年代了!</p> <p class="ql-block">“橡筋绳,我会跳。把我的鞋子跳乱了我的妈妈来打我,我的爸爸来解交”……“马莲花开二十一,二八、二九、三十一……我们小女孩们,最喜欢“跳皮筋儿”,而且是边跳边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夏日炎炎烈日下,几乎每天我们都邀约一起,从强华里”巷子穿出,去长江边游泳。那时的我们真的是初生牛犊不畏水”,洪水季节“胆大安为”,都敢去”钻船裆”在离岸几十米远,连靠在一起的“大型货运木船'两船之问的间隙中游玩。</p> <p class="ql-block">江水波涛滚滚,水流湍急,我们时不时累了就抓佳船尾舵喘口气歇歇,然后叉接着冲向下一个船裆……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胆战心惊!那时好像我们都是统一了口径一般,都瞞着各自已爸妈,自得其乐呃!</p> <p class="ql-block">每年夏天一到晩上,都会去蹭看与我们宿舍楼大院仅一墙之隔的“工人文化宫”的露天电影(暑期租用子弟小学的操场)大的悄无声息的翻院墙进去,小的一搞就有十几个娃,吃了晚饭就躲进住在隔壁“子弟小学”院子内万伯伯家里。那个时候没有电风扇,那么多娃儿关着门挤在屋子里,害怕被查票的人看见被赶出去,大汗淋漓的等电影一开场就跑了出去看。慈祥和蔼可亲的万伯伯、万妈向对待自己的儿女一般的呵护着我们,宠爱着我们的任性。至令谈起这事,我们个个都心存感激!</p> <p class="ql-block">特别难以忘却的是,在那炎热的夏季没有电风扇,全靠手持巴蒲扇、避荫、纳凉来防暑降温的年代。等待太阳一落山,我们就提着水桶,上屋顶晒台上去泼水降温。然后,各家各户都将竹板、凉床、躺椅......搬上晒台,晚上纳凉睡觉。小娃娃儿们总是缠着大人讲故事,说笑聊天、打闹嬉戏…要不就躺下来,观夜空数星星,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瞧瞧看,很有表演天赋,文艺范十足,很具有表演天赋的张再春、张国春两兄弟,正在晒台上棑练革命样板戏“常青指路”呢!</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盛行唱“革命样板戏”的年代,一点儿都不夸张的说,我们全宿舍的娃娃儿,个个都是“样板戏迷,随便拧出一个来,都可高亢激昂、有板有眼的,甚至于“一口气”可以唱完全埸。唱“黑头、老旦、小生”的角儿多着呢!</p><p class="ql-block">居住在3号楼的新民妹妺初中没毕业,就被召进市京剧团,成为了“台柱子”,出演“海港”方海珍、“智斗”阿庆嫂……</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活,虽然没有现在这样好,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过得很开心,快乐,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的烦恼,作业也是很简单、很少……</p> <p class="ql-block">记得文化大革命时期,大一点儿哥哥姐姐们都去外地串联去了。我们几个刚刚小学毕业的娃儿,竞然自己联系,打上背包去到“红卫化工厂”闹革命了。我们什么也不懂,稀里糊涂的在哪儿抄看了两天大字板又溜回家了!想想就觉得可笑!</p> <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总感觉我们宿舍的娃比其他同学的思想要“活跃”一些,可能因为我们住在“红星路”路上的缘故吧?只要有新的中央精神,这条路上的游行队伍就会络已不绝。有时候深夜都会有集会游行的,口号喊声“惊天动地”。</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宿舍里的娃儿,实际上也分成了两派,什么“钢派、新派”,“造反派、保守派”。时不时都会为自己“立埸、观点”争吵着,就是还没发生过“武斗”。你相信吗?我们当年才13、14岁的娃娃儿,就参与辩论“怀疑一切”对与否。记得那天,住隔壁比我高一届的小哥子,在堂屋里转着圈儿喊着“怀疑一切必然胜利”!我蒙胧不解,小声嘀咕道:我可以怀疑你不是你妈妈生的吗?他马上大声呵斥道:不能这样讲!吓得我赶紧躲开。想想也好笑,关于这个对与错的这个问题,我至今都未找到正确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难忘的1969年,我们宜港家属大院的老三届及69届高、初中的娃娃儿分二批,共计41人,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有的下乡,有的上山,告别父母亲人,去靠近贫穷、愚昧、落后和僻偏!</p> <p class="ql-block">那是我们学生身份的终点。尽管我们并不情愿,尽管初中的课程还没有学完,尽管未来目标是高等学府,我们的人生道路却发生了逆转!</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那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起点。招工回城,我们的青春就开始扬帆!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娃娃朋友们,不负所望奔赴在各自的岗位上。</p> <p class="ql-block">岁月的路值得回忆!上山下乡的青春岁月,我们都与当地的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刻苦铭心的难忘记忆。</p><p class="ql-block">忆往昔,我们一生只有一次的豆蔻华年。但我们走得曲折,我们走得蹒跚。酸里拌着辣,苦里拌着咸!</p><p class="ql-block">幼年时处于自然灾害年间,想吃顿饱饭不行。国家物资匮乏时期,走进学校穿的不行(小的检大的穿小了的)。文革期间,想好好读书,经常停课质量不行。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不去不行。回城想找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没路子不行。达到结婚的年龄,晚婚晚育准生一孩,想多生一个不行……</p><p class="ql-block">我们都是“辛苦的50后”,我们都是经过“千锤百炼”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回城后,为了补回被耽误的学业,我们有20人上了电大、夜大、成人高考,文化“冲电”后,我们这群娃娃朋友中有着从事企业管理人才,能工巧匠,文教、卫生、科技以及体制内外工作的人员,均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其所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生命的旅程,从年少的纯真,到青春的豪放,中年的内敛,到老年的相聚。念起往事如烟,多少时光任流转。万事岁月复千重,一脉相承到如今。风起云卷舒,情深似一往。</p> <p class="ql-block">我们深感:“娃娃朋友”情是一种高尚的,纯洁的、朴素的、平凡的感情,也是一种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感情。而那些我们一起成长模糊而又清晰的记忆,真让人终身难以忘记!</p> <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三年十月六号上午十点,二十九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娃娃朋友”,如约来到了“灶当家”餐厅聚会。半个世纪过去了,时光如梭,光阴似箭。岁月苍老了我们的面容,可心依旧青春年少。一张张笑脸依然亲切,一声声呼唤着各自的小名,亲密无间的感觉宛如当年。</p> <p class="ql-block">聚会桌上,大家都在祈祷健康,都在祝福明天。如今,我们走在老去的途中,未来的日子里,不知我们还能有几次有力的握手,还会有几番激情的相拥?</p> <p class="ql-block">岁月的路,值得回忆!娃娃朋友们,我们共同期待着“红星路”改造工程尽快完美收官。我们相约一起去故地重游,去找寻当年我们成长之路的影子。</p><p class="ql-block">去看看路两旁,先前给我们遮荫、挡风,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的“法国梧桐”树。如今,梧桐树长得枝繁叶茂、粗壮、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变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愿我们一直行走在不老的的路上:笑得开心!玩得自在!活得健康!过得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