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与尘世---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文明探访纪行(一)(副本)

🎀火💋蔓💝🎉(隽)

<h3 style="text-align: left;">  折腾了近半年,在制定路书、订机票、订房间、办理签证、安排好工作等一通忙乱后,中东文明探访之旅终于开启啦!<br /></h3><h3> 女猪脚:W.L,英语老师,有丰富的自由行经验。Roya, it's me, 爱玩爱摄,爱一切所爱。</h3><h3> Time:7月10日---7月27日。</h3><h3> ✈️:香港→北京→特拉维夫,往返。</h3><h3> 线路:以色列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伯利恒→约旦阿喀巴→瓦迪拉姆→佩特拉→死海→以色列提比利亚→特拉维夫。</h3><h3> 行李:所到之处为沙漠气候,衣服不用带太多,主要是化妆品,防晒霜为必须品,后面将专门写《论防晒的重要》。两人各一个背包,W.L携24寸旅行箱,我携22寸旅行箱。两个女神经就这样轻装上路。</h3> <h3>  &nbsp; 选择这条线路源于W.L的宗教情怀,源于我对历史的喜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h3><h3> 以色列位于欧亚非三大陆交汇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巴比伦到罗马到倭玛亚到十字军到奥斯曼,每一次时代的更迭,耶路撒冷都会饱受蹂躏,每个文明也都在这里留下了印记。犹太人2000年前国破家亡,四处流散,但他们凭借果敢、坚毅、智慧、机遇和上帝的眷顾,按照《圣经》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位列世界前茅。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是怎样的信仰和家国情怀支撑着他们,想走近并了解。</h3><h3> 约旦的行程在出发前,于我而言重点在佩特拉,但没想到在约旦的几天充满了喜感、意外与惊喜,值得回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nbsp;(一)感受耶路撒冷的温度</h3><h3> 一出机场,转乘🚍去耶路撒冷候车间隙,就看见一个帅帅的小兵哥哥也在候车,哇,传说中的以色列大兵就在眼前,两眼⭐⭐马上跳出来,姐要和帅哥合影!忘记自己让人捉急的英语,结结巴巴的简单交流后,大兵很爽快的答应了,W.L满含鄙夷的微笑按下了快门,姐才不管呢!😍一到以色列就拥有了好心情,✌️</h3> <h3>  🚍到站,正值中午12点,炽热的阳光火辣辣的直射。因为只知道旅店在中央车站附近,不清楚具体位置,W.L只好一路问人。满大街都是扛把子酷酷的大兵啊,随便抓一个路人甲都能让我冒⭐⭐。</h3> <h3>  以色列人普遍友好,会认真的告诉你路牌、线路,在自己不清楚时还会帮忙打电话、上网确认位置,或者问其他路人一起告诉我们怎么去旅店,特别是大兵,给人信赖和安全感。我们发现这一现象后,后面的行程中只要问路就会首选大兵。大兵们,不要这样迷我呀,姐是外貌协会的,后面的行程要怎么咬到牙酸才能守住不和你们搭讪的冲动啊。😍</h3><h3> W.L负责问路,而我负责欣赏帅哥、照看行李、拍照留念。别打扰我,姐很忙,🤗</h3> <h3>  顶着烈日兜兜转转一圈之后,终于找到了预定的旅馆。当我和W.L第一次感受了耶路撒冷的炙热后,在开了空调的房间把自己扔到柔软的床上,顿觉这狭小的空间是上帝的恩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至圣之所</h3><h3>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而今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名副其实:这座城市是亚伯拉罕系宗教之间斗争的焦点,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地,是不同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无神论与有神论交锋对峙的前线,是世俗瞩目的焦点,是惑人阴谋与网络神话的发生地,是二十四小时新闻时代里全世界摄像机聚焦的耀眼舞台。</h3><h3> 犹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对这片土地的爱,滋养着他们的信仰,尽管他们共享一处遗产,相互间却经常有矛盾,没有哪里能比耶路撒冷更明显。</h3><h3> 耶路撒冷一直是我心向往之的城市,"Jerusalem "光是读名字就觉得唇齿留香。这是一片充满争议的热土,也是一片充满魅力的热土,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国和尘世两种存在纬度的城市。</h3><h3> 与W.L清早5点起床,赶在日出前踏上橄榄山远眺旧城全景,欣赏第一缕阳光照射在世界的中心---岩石圆顶清真寺的金顶上发出熠熠光芒,它是这座城市永恒的象征。</h3> <h3>  太阳还没升起,耶路撒冷笼罩在一片幽蓝寂静中。</h3><h3><br /></h3> <h3>  站在同一个地方,用不同的感光模式拍老城风貌,居然拍出了明信片的感觉,自豪感爆棚!👍</h3> <h3>  根据撒迦利亚之书的记载,橄榄山是弥赛亚在审判日归来时,上帝决定救赎死者的地方。为了得到一个好的位置,许多犹太人选择葬在这里,远望圣城,死了也要爱。</h3> <h3>  这座城市被墓地包围并且建在墓地之上。</h3> <h3>  W.L偷拍我,🤓 后面的行程中我俩非常乐意玩这种游戏,抓取彼此自然的状态,呈现自我。</h3> <h3>  偶遇一位来自美国的虔诚的基督教牧师,他来耶路撒冷朝圣了6次,这次是第7次。多亏遇到了他,他带领我们参观了外表看起来不起眼却大有来历的主祷文教堂,据说是耶稣向门徒传授主祷文的地方,每次朝圣他都会来这所教堂祷告。</h3> <h3>  原来在山顶观日出时他已经俏俏走进了我的镜头。</h3> <h3>  乘着牧师与W.L交流基督教义的间隙(W.L是基督徒),站在十字架前透过窗拍下了这张让自己非常满意的照片。</h3> <h3>  而后,走到教堂外面面对窗户拍下了同样的十字架与圆顶,两张照片拍摄的角度虽不同,感受却是一样。当牧师跪在十字架前,面对圆顶清真寺祈祷时,他是什么感受呢?</h3><h3> 不管是何种宗教都必须解释快乐为何转瞬即逝、忧愁为何亘古恒久这个让人类既困惑又恐慌的迷题:我们需要感受一种比我们自身更强大的力量。</h3> <h3>  从主祷文教堂出来,顺着狭窄的小巷子走不多远就是W.L心心念念的客西马尼花园。</h3><h3> 客西马尼花园原是橄榄山脚下的一个橄榄园,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住处。根据《圣经》记载,耶稣在被钉十字架的前夜,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和他的门徒们来此祷告,然后遭犹大出卖被捕。</h3><h3> </h3> <h3>  花园里拥有一些全世界最古老的橄榄树,其中3颗经科学家测定有2000多年的树龄,所以它们见证了《圣经》中讲述的发生在这里的一切,这棵就是其中之一。</h3> <h3>  万国教堂矗立在客西马尼花园,闪闪发光的金色马赛克镶嵌画装饰着教堂的立面,描绘了耶稣以一己之身承担全世界痛苦的形象,因此教堂别名之一是耶稣受难教堂。</h3> <h3>  &nbsp;尽管叫"万国教堂",但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在这里展示,12个国家作为这个项目的资助方,其印章存于教堂的天花板内。我竭尽全力也没找到,不知道穹顶上的圆形图案是否就是印章。</h3> <h3>  我们来的时候,教堂正好在做弥撒。</h3><h3> </h3> <h3>  祭坛上方的巨幅壁画,根据路加福音的记载,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极其忧伤,"汗珠如大血点滴落在地上",在做了三次祷告后,他逐渐恢复了勇气和自信,决心坚定而坦然地接受未来的苦难,壁画表现的正是这个主题。</h3> <h3>  原教堂遗址</h3> <h3>  抹大拉的玛丽亚教堂,这座俄罗斯东正教教堂的7个金色洋葱头圆顶也是耶路撒冷地标之一,建于1888年,现在是女修道院,有本城最好的唱诗班。</h3><h3> 清晨寂静中扣响教堂大门,一位修女出来告诉我们,周四上午10点才开门,离参观还有2小时,时间太长,我们决定不等了,留一丝遗憾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苦路</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出万国教堂,左手边是圣母玛丽亚之墓,穿过马路爬过一段很短的上坡路就来到旧城狮门,从这里我们开始了探寻"十字架苦路"的历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十字架苦路是耶稣背负十字架来到受难地的一条路,现在的朝圣者线路遵循了福音书的事件顺序,将那些与受难事件相关的刑罚地点作为苦路的14站。</h3><h3> 推荐电影《宾虚》(1959年)</h3> <h3>  狮门</h3> <h3>  至今还在运营的Islamic Al-Omariyeh学校据说是本丢·彼拉多谴责耶稣的地方,被标记为苦路第1站,进狮门往前走20余步就看见学校了。</h3> <h3>  第2站,鞭挞小教堂,据说是耶稣受鞭挞的地方。我们到的时候里面正在举行一场弥撒,不让进去参观,只得围着教堂转了一圈就到下一站。</h3> <h3>  第3站,在一所亚美尼亚天主教救济院,我们没找到。第4站,在一处小教堂的入口处,在这个地方耶稣在围观人群中看到了他的母亲。</h3> <h3>  第5站,这里是罗马人命令古利奈人(Cyrene)西蒙(Simon)帮助耶稣背负十字架的地方。</h3> <h3>  第6站,在这里维罗妮卡(Veronica )用布为耶稣擦脸。</h3> <h3>  第7站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中,这是耶稣第二次跌倒的地方。</h3> <h3>  第8站,在这里,耶稣告诉一些妇女要为她们自己和孩子哭泣,而不是为他哭泣。第9站在科普特教堂前的立柱,据说耶稣在这个地方第三次跌倒。</h3> <h3>  穿过喧嚣的集市和埃塞俄比亚教堂,顺着这条路直走就到了苦路最后的目的地---圣墓教堂,十字架苦路其余5站所在地。</h3> <h3>  这座教堂的位置被基督徒认为是《圣经》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亡并复活的受难地,耶稣受难后300年,由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建议修建。在过去的16个世纪,基督教朝圣者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虽然建筑外观看起来不是特别有吸引力,然而朝圣者的眼泪、哀叹和祈祷使其显得非常神圣。</h3><h3> 整个行程中参观了无数的教堂,唯觉圣墓教堂最恢宏、最神圣。</h3> <h3>  进入教堂第一眼就会看到"涂膏油之石"。这是为了纪念耶稣下葬之前神父为他的身体涂膏的地方。经常会有朝圣者在这里跪拜或者小声哭泣,更多的人则是长时间跪下亲吻这块据说是浸透着耶稣的血的石头。也有朝圣者把油倒在"涂膏油之石"上,然后用一块布擦掉带回家,作为纪念物。</h3> <h3>  壁画描述的是人们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把他从十字架放下来抬到石头上给他的身体涂膏。</h3> <h3>  爬上教堂大门左手边陡峭的楼梯可到达受难地小教堂,据说这里是耶稣受刑罚的地方,它的中心是受难石,在它的上面是一座祭坛,坛上有洞,允许朝圣者触摸下面的石头。</h3> <h3>  出于对历史的尊重、敬畏和好奇宝宝的天性,我也趴到祭坛下面触摸了受难石,感受神圣与真实,在所有的圣迹面前表现出了比信徒更多的忠实,因为,那是历史。</h3><h3> 从未有一座城市能像耶路撒冷,让你在天国与尘世之间不断的切换。</h3> <h3>  精美绝伦的祭坛。</h3> <h3>  海伦娜就是在这里从地下挖掘出三个十字架---真十字架✟,是当时一个病人触摸后大病痊愈才得到确认的。</h3> <h3>  十字军小教堂</h3> <h3>  &nbsp; 圆形大厅穹顶之下的木头房子就是十字架苦路的终点圣墓所在地,耶稣被安葬于此,三天后在此处复活。</h3> <h3>  从巨大的穹顶投下的光束照在幽暗的圣墓之上,犹如上帝之眼,平添了神圣感。</h3> <h3>  门口的希腊东正教士严肃守卫着,无数朝圣者或参观者排队进入圣墓,一次只能进去4-5个人,牧师允许你在里面待几分钟,冥想、祈祷或摸一下当初墓地上的大理石原物。</h3><h3> 当4、5个陌生人挤在狭小的空间,满眼都是圣物时,希望享受一段默祷或拜谒时间的人恐怕要失望了。</h3><h3> 友情提示:里面不允许拍照。</h3><h3> 推荐:不论你是否是基督徒,都不要畏惧长龙式的队伍,它值得参观瞻仰。</h3> <h3>  据闻,掌握圣墓教堂所有权的各基督教派别长年争斗的结果就是,圣墓教堂大门的钥匙交由当地的穆斯林家族保管。宝宝好吃鲸啊,😱,在耶路撒冷,什么样的神奇都有可能。</h3> <h3>  教堂一角的管风琴</h3> <h3>  苦路横穿整个旧城,基督教最重要的遗址和穆斯林区周边市集挤作一团,沿途商店、旅馆、餐厅林立,游人如织,空气中充斥着阿拉伯音乐,弥漫着阿拉伯香料和食物的味道,到处是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h3> <h3>  插播下圣殿山的管辖权问题:按照1994年以色列和约旦签署的《瓦迪阿拉巴和平协议》,规定将所有耶路撒冷的穆斯林遗址的行政管理权都交给约旦,以色列保持对穆斯林区和圣殿山的总体安全控制。所以旧城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进出需要安检,特别是清真寺附近,更是重兵把守。即使以色列人对旧城的安全控制的如此严格,依然冲突不断,就在我们走完苦路的第二天,就发生了巴勒斯坦人开枪打死2名以色列警察的暴力事件。</h3><h3> 这里天堂与人间、神圣与世俗、和平与冲突共存。</h3><h3><br /></h3> <h3>  忍不住又凑上去和大兵合影,😍</h3> <h3>  当地工匠声称,耶路撒冷是世界上唯一真正仍在生产亚美尼亚陶瓷的地方。</h3><h3> 因为难以携带,没下手。有W.L的监督,整个行程都很克制。😂 </h3><h3> 这次旅程中,庆幸有W.L这样精于谋划的旅伴,以色列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低调节省的消费观、追求精神修养的三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不断自省,是该改变了。</h3> <h3>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古老的手绘技术几乎没有改变,使得以花卉、动物和几何图案为特色的彩色陶瓷工艺得以传承。</h3> <h3>  小标题之所以名为"苦路",一是因为这条路是圣迹,另一方面,当我们走完这条路后,深刻感受到这次的旅行是一次苦修,而且就是从苦路开始的。😂</h3><h3> 每天负重15公斤(一部相机、两个镜头,外加两瓶水,一本《孤独星球》作为旅游指导,后面的行程中W.L都很体贴的把书放在她的背包里了),😚,在40多度的高温下行走几个小时,对体力和精神是极大的考验。</h3><h3> 建议:尽量早起参观,中午回酒店休息,下午4点后再出来溜达,否则每天都在烧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四)哭墙</h3><h3> 哭墙是犹太教圣殿两度修建、两度被毁的痕迹,是犹太民族2000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也是犹太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犹太人相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现实中,哭墙的上方就是穆斯林的圣地---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h3><h3> 哭墙的建造者从未想到有一天他们宏大的创造会成为一处重要的宗教圣地。</h3><h3> 哭墙的前面是一座宽阔的露天犹太会堂。分为两个部分:南边一小部分为女性区,北边大部分为男性区。</h3> <h3>  身着黑衣的正统犹太教男人在哭墙前祈祷。</h3> <h3>  他们低声念着经文,缅怀民族辉煌的历史,偶尔中断下,贴近墙面去亲吻抚摸墙面,如同亲吻抚摸犹太人民千年的伤口,或者掩面痛哭,为国度复兴哭泣祷告。</h3> <h3>  女人不允许进入男性区,我只得通过栏栅间隙拍了几张。</h3> <h3>  女性区相对男性区人要多一些,女性在哭墙不用蒙头,但在祷告后,她们一步一步退出祷告区域,退出时仍面向哭墙,表示恭敬。</h3> <h3>  历经千年的风雨和朝圣者的抚触,哭墙石头也泛泛发光,如泣如诉一般。</h3> <h3>  巨大的底层由希律王时期的石头砌成,从精雕细琢的石沿一看便知;上面的石头雕琢的略有不同,年代可追溯到阿克萨清真寺建造时期。</h3><h3> 石缝之间塞满了纸团,犹太人相信,把祈祷和请愿书塞进石缝比其他做法更有机会获得回应。我和W.L也在墙上留下了写满祈祷的纸条,写的什么?哈哈哈,秘密,保密。🤐</h3><h3> 我和W.L很不地道的学着犹太人手拿一本希伯来语的《圣经》在哭墙前装模作样拍照,结果,一位犹太妇女走过来很认真的纠正我,书拿反了,狂汗😓😓,晕,恨不得钻到石缝里去。我不是故意的……</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  在哭墙前,我们不仅仅体会到了犹太人的虔诚,也被她们的亲和与宽容感染。这里原则上不允许拍照,当我试探性的举起相机近距离拍摄她们时,她们沉浸在祈祷中,并没有理会、指责我,有的甚至主动让我拍。</h3><h3><br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br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