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去

青云

<h3>【追风人】<br><br>作者 青云<br><br>我实在想不起来是哪一年认识周以耕先生的,觉得时间很远很远,远到当年的记忆有些模糊。其实也很清晰,我知道是是在新世界家电的办公室见过。以耕先生当年是一谦谦君子,一副企业家的儒商印象。他不一定认识我,我当年只是一个毛头小伙。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并不认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认识,应该是走到内心才算,或是达到共鸣,否则只能称之为听说,或者晓得,或者一面之缘。不过,那时可以算做我们的青春。<br><br>前几年,以耕先生出过一本书,叫《已耕岁月》。我觉得这名字好,一是此名有“已耕”,和“以耕”谐音,读起来上口,人名和书名也恰巧有着不经意般的契合。二是寓意好,先生以“耕”的精神,用心践行着“耕”的付出。困难面前,他没有辍耕于垄上。希望面前,他植耕于大地,终于完成“已耕”岁月。人生是一个圆,我崇尚逻辑闭环,喜欢这样的完美。从这个角度,便加倍的尊敬和崇敬。所以,当年以耕先生让我为那本《已耕岁月》写一篇读后感,我便毫不犹豫的写了题为《读耕》的文字,丝毫没有顾及宝应的方言“duo羹”的忌讳,不顾一切的选用了“读”这个字。至此,我才觉得算是真正的认识了以耕先生。<br><br>以耕先生是执着的,这来源于他的信念,有追求的人从来都是进取的。上午,我听了央视的音乐主持人陈飞鸿老师唱了一首歌,歌名叫《等风来不如追风去》。我为这篇文字的取名苦恼了好几天,今天写的这篇文字思来想去没有一个合适的名字,晚上动笔时突然想到,以耕先生的人生道路不就是一个追风人的轨迹吗?从童年家庭的变故,少年的磨难,青年的涉世艰难,成年的工作孜孜以求,中年的逆境中事业执着追求,到了老年,却捡起运动的爱好,踢起了足球,玩起了文字。他一刻没有消停过,一直在追风。过去是弄潮儿,现在看来他是一个追风人。夏天热了,秋天凉了,很多人都是在等待季节的变换,年轮的更替。而以耕先生则是在进发,在追风,他有一颗不老的心,不老的心脏,不老的心情,不老的心灵。这是一个积极的人生。<br><br>以耕先生喜欢追求。他与生俱来的认真态度和进取争胜的精神和豁然通透的境界是互补的。他跟我们打牌掼蛋有时会骂骂咧咧,每次出牌或一局打完,他会现场直播,对刚结束的战斗及时点评,时而和风细雨,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岁月静好,时而黑云压城。但提到文字,又会有一种对文字的喜爱和膜拜,似诵经般的虔诚。谈起工作,他又口若悬河,如数家珍地在意细节。以耕先生是一个会不遗余力追求完美的人,这反映在他年轻时带领一帮待业青年创业奋斗的年代。当年,是他的芳华,他的青春。而今再看,已悄然成为他的岁月。以耕的名义在践行耕的岁月。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新世界家电”经营得风生水起,并且,在苏中水乡名闻遐迩。人若不耕,何以收获?<br><br><br>以耕先生的文字是纪实叙事的,看似平铺直叙的文字没有华丽转身的惊艳,但是我们在“那时正青春”的文字里,却看到的是一面厚重的铜镜,照出的是那个时代的影子,这个影子里冷不丁地会出现我们每个人的影子。胖的瘦的,高的矮的,白的黑的,俊的丑的,都有。或是人间正道,或是罗刹海市,你想看哪一个,便可以看到哪一个。这就是以耕先生直白文字的一个特殊的魅力,虽不施粉黛,不描眉涂抹,却迷一样的光彩,依然照人。<br><br>以耕先生前几天遇见我,我也顺便得知以耕先生在策划“那时正青春”的读书活动,用他那个青春时代的特色用语,在“有计划,有预谋,有步骤”的实施这个有奖读书征文活动。我离开文字久矣,其实是写不出他内心的喜怒哀乐的,我更不会高举红旗唱不属于自己的赞歌,就好比运动场上为国争光的冠军,记者问他拿冠军时想到了祖国吗?他朴实的回答,啥都没想,就想到了如何做得更好。我想以耕也是一个朴实的人,他的文字里已经有了他和他的青春时代里的喜怒哀乐,这就足够了,何须我言多必失。我能够感受他的快乐与苦痛,感悟到在面对那么多催人泪下的经历时所有的感动,算是我不枉认识以耕一回,了却我“读耕”的心愿,足矣。<br><br>所有的经历,已由以耕先生所叙,我无需重复。只是重复一下文中开头所言,以耕先生是一个追风人,是一个努力完善自我人生的人。<br><br>刀郎先生在创作《罗刹海市》里写的一句歌词“未曾开言先转腚”,抨击了一些社会现象。但这绝对不包括我,因为我对以耕先生已经从相识走到了相知。没错,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追风的人。<br><br>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暂且用屈原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