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骨》</p><p class="ql-block">龙骨,不是恐龙的骨骼,而是动物骨骼化石的通称。中药龙骨专指哺乳动物的骨骼,比如象类、犀类、鹿类、牛类等。而且中医用龙骨治病时,引出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是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是刻在龟壳、或猛兽骨头上的文字,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的文字,距今约有3600多年。</p><p class="ql-block">清代光绪年间,河南安阳有一个理发匠,身患疮疡肿痛,但无钱买药医治,于是他自己用捡来的骨片碾成粉,敷在疮口上,不久脓水被吸干,伤口也痊愈了。后来,这位理发匠四处收集龙骨卖给药铺,当时有一位官员也患了同样的疾病,正好买了龙骨,但这些龙骨上面有字,这位官员博学多识,发现这些文字与殷商青铜器上的铭文十分相似。原来,这正是商代占卜所用的骨片,后来就引出了甲骨文重大的发现。</p><p class="ql-block">古时,入药的龙骨大多都是地下埋藏的动物化石。龙骨质地清脆、坚硬,颜色为灰白色或白色,表面有一些裂缝和自然斑点。龙骨含有大量的钙,还有微量元素,而且很容易被人体吸收,煎煮龙骨汤可以为人体提供大量的钙,还能强化骨髓,改善骨质疏松或关节疼痛等骨病。但是,真正的龙骨是不可再生的药物,那么现代怎么制作龙骨?现代医学通过分析真正龙骨的成分,用猪、牛、鹿、鸡鸭的骨骼进行加工和处理,制成中药"龙骨"。</p><p class="ql-block">龙骨,属于安神药类,具有镇静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之功效,“平肝潜阳”就是把浮在人体上焦的“火”都收回来潜在肝阳上,不让它乱跑。“收敛固涩”就是把人体泄出去的“气”都收回来,比如拉肚子、多汗、流血流脓、女性崩漏等。古时常用龙骨治疗失眠、神昏、肝风上扬等疾病,东汉时期大医张仲景最早创立了名方“桂枝龙骨牡蛎汤”,就是桂枝汤加龙骨和牡蛎,来治疗心悸神昏、梦遗等神经衰弱症。</p><p class="ql-block">龙骨的炮制有生用和煅用两种,生品煎汤以镇静、安神作用最佳,煅龙骨是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时,取出放凉,捣碎或碾成粉末后入药,煅后的龙骨收敛生肌的功能比较强,可内服也可用于疮疡肿痛外敷。</p><p class="ql-block">龙骨和牡蛎是好搭档,两者功效相似,都具有敛阴潜阳、平肝熄风、固涩止遗等功效,但龙骨在镇静神经方面更佳,而牡蛎在软坚散节方面更强。两者搭配的古方有桂枝龙骨牡蛎汤等,现代还有治小儿软骨病的龙牡壮骨颗粒等。</p><p class="ql-block">目前,真正的龙骨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龙骨的鉴别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真正的龙骨无腥臭味,敲之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而且吸湿力很强,用舌头舔会吸住舌头。若在龙骨紧缺的情况下,可以用磁石代替。龙骨著名的古方有孔圣枕中丹、柴胡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中成药有锁阳固精丸、龙牡壮骨颗粒、壮腰补肾丸等。</p><p class="ql-block">一、龙骨的作用及应用:</p><p class="ql-block">生龙骨,味甘、涩,性微寒,归心肝经。</p><p class="ql-block">煅龙骨,味甘,性平,归肝肾经。</p><p class="ql-block">作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p><p class="ql-block">功能:主治心悸失眠,惊痫癫狂,肝阳眩晕,遗精崩带,久泻脱肛,自汗盗汗,疮疡久溃不敛。</p><p class="ql-block">二、千古名方:孔圣枕中丹。</p><p class="ql-block">孔圣枕中丹,出自孙思邈的《千金方》,原文曰“常服令人大聪”,这是孔子智补心虚、健忘助神的枕中之方。现代常用于学生用脑过度、记忆力差、神经衰弱等症。</p><p class="ql-block">配方:龟板、龙骨、远志、菖蒲各等分,水煎服,或磨粉做丸。</p><p class="ql-block">解析:龟板能滋阴潜阳、补心养血,龙骨为古代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能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二者一阴一阳,均属动物骨。古人认为动物骨是“有血有肉之品”,与草木中草药不同,动物骨对人体阴阳气血的改善作用更佳。</p><p class="ql-block">三、千古名方:桂枝龙骨牡蛎汤</p><p class="ql-block">桂枝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本方具有调和阴阳、潜镇摄纳之功效,主治虚劳少腹弦急,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或心悸失眠、神昏、遗溺等神经衰弱的病症。</p><p class="ql-block">配方:桂枝、芍药、生姜9g,甘草6g,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9g,共7味。龙骨和牡蛎先煎两个小时。</p><p class="ql-block">四、龙牡壮骨颗粒</p><p class="ql-block">龙牡壮骨颗粒,为补肾壮骨剂。具有强筋壮骨、和胃健脾之功效。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适用于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等症。</p><p class="ql-block">成分:党参、黄芪、山麦冬、醋龟甲、炒白术、山药、醋南五味子、龙骨、煅牡蛎、茯苓、大枣、甘草、乳酸钙、炒鸡内金、维生素D2、葡萄糖酸钙。</p><p class="ql-block">解析:方中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补气健脾和胃;大枣、甘草补中益气;龟板益肾健骨;煅龙骨、煅牡蛎益肾收涩,强筋壮骨;五味子与龙骨、牡蛎同用可增强其功;麦冬益胃健脾;鸡内金健脾消食;配伍乳酸钙、葡萄酸钙强健筋骨;维生素D2促进钙质吸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龟板、鳖甲》</p><p class="ql-block">乌龟是动物界中活动量最少,行动最为迟缓,但寿命最长的动物。乌龟最大的贡献是在药学上,俗话说“龟的板、鳖的甲”,这都是上等的动物中药。</p><p class="ql-block">龟甲是乌龟的背甲,龟板是乌龟的腹甲,两者在元代以前是不分家的,可以相互替代。但“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首次提出了龟板的价值是龟甲无法替代的,比如中医著名方剂大补阴丸、孔圣枕中丹、龟鹿二仙胶、左归丸、镇肝熄风汤、三甲复脉汤、大活络丹等配方中都用的是龟板。朱丹溪认为龟板是阴中之至阴,鹿角是阳中之至阳,二者一阴一阳可以通行人体任督二脉,比如龟鹿二仙胶就是龟板和鹿角两者为主药熬制的,来调节阴阳失调症。</p><p class="ql-block">在现代,中药龟板和龟甲已经混淆了,龟甲比较厚,产量大,而龟板比较薄,产量低。大多数人认为龟甲和龟板在药效是没有区别的,但古人的药用历史告诉我们,龟板才具有药效。所以,在选购的时候尽量买龟板,龟板和龟甲长的不一样,龟板价格更高。还有龟板胶,就是用龟板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跟阿胶差不多,买的时候也不要买龟甲胶,要买龟板胶。</p><p class="ql-block">鳖甲,俗称甲鱼。甲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南方人很喜欢吃的补肾佳品,而北方人更喜欢吃牛羊肉。中药鳖甲是指甲鱼的背甲,比如著名的三甲复脉汤、乌鸡白凤丸、大定风珠、参桂鹿茸丸等都含有鳖甲。鳖甲和龟板的获取方法是一样的,每年秋冬二季,捕捉后用沸水烫死,剥取乌龟的腹甲和鳖甲的背甲,除去残肉,再用石灰、碱水浸泡,把肉刮干净,晒干后入药。二者的炮制品也一样,有炒制的、醋制的、酒制的。</p><p class="ql-block">那么鳖甲和龟板有什么区别?二者都属于滋阴药、补虚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强调了鳖甲长于攻伐之力,龟板长于补虚之力,就是说龟板的补虚力度强,它除了可以补肾之外,还能补血养心。而鳖甲滋阴清热力度强,善于退虚热,就是泄热力度强。总之,龟板善于补虚,鳖甲善于攻泄。</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国药典》可知,龟板除了具有滋阴潜阳、补肾强骨、补血养心之外,还具有固经止漏的功效,就是具有收敛的作用,比如可治疗妇女月经过多、止妇女崩漏等。但鳖甲除了具有滋阴潜阳、退虚热之外,还具有软坚散节的作用,就是可以攻破人体结节肿块、妇女经闭淤堵,这一点正好和龟板相反,这就是鳖甲善于攻破,比如《金匮要略》中的鳖甲煎丸,就是治疗结瘕积聚、胁下痞硬成块。在中药里,牡蛎也具有软坚散节的作用,比如消漯丸中就有牡蛎。</p><p class="ql-block">一、龟板、鳖甲的作用及应用:</p><p class="ql-block">1.龟板,味咸、甘,性微寒,归心肝肾经。</p><p class="ql-block">作用: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p><p class="ql-block">功能:用于阴虚潮热,虚风内动,骨蒸盗汗,头晕目眩,筋骨痿软,心虚健忘,崩漏。</p><p class="ql-block">2.鳖甲,味咸、甘,性微寒,归肝肾经。</p><p class="ql-block">作用: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p><p class="ql-block">功能: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经闭,癥瘕。</p><p class="ql-block">二、千古名方:镇肝熄风汤</p><p class="ql-block">镇肝熄风汤,出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治风剂。在大自然中,风对应人体肝脏,肝五行属木,即肝为风木之脏,所以跟风有关的疾病都要找肝脏,古人治病的原理都是来自于大自然,比如风吹树,树会摇,如果肝风内动,人体就会眩晕颠扑。</p><p class="ql-block">镇肝熄风汤,是专门治疗肝风内动症,肝风内动就是肝脏的“郁火”向上焦窜动,人就表现为头目眩晕,面色如醉,心中烦热,口眼渐歪斜,或四肢缺气血麻木不仁,甚至昏厥。此方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脑血栓、脑溢血、血管神经性头痛等属于肝肾阴虚者。</p><p class="ql-block">配方: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玄参、天冬各15g,牛膝、赭石各30g,川楝子、生麦芽、茵陈各6g,甘草4.5g,共12味。</p><p class="ql-block">解析:龙骨、杜蛎、龟板、赭石先煎半个小时,再放其他药。此方无论是中风之前,还是中风之时,或是中风之后皆可运用。</p><p class="ql-block">三、千古名方:三甲复脉汤</p><p class="ql-block">三甲复脉汤,出自《温病条辨》,为熄风剂。本方具有滋阴复脉熄风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阴虚阳亢化风引起的抽搐、肢体蠕动、心律失常、高血压、面肌抽搐、脑动脉硬化等病症。</p><p class="ql-block">配方:生牡蛎15克,生鳖甲24克,生龟板30克,炙甘草、地黄、白芍各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共9味。用法:本方先煎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30分钟,再放余药,阿胶可以磨粉最后加入汤汁。此方性质偏凉,可以用于热病中风的急救。</p><p class="ql-block">四、千古名方:龟鹿二仙胶</p><p class="ql-block">龟鹿二仙胶,出自《医便》,为阴阳并补剂。本方具有滋阴填精、益气壮阳之功效,主治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患者表现为腰膝酸软,形体消瘦,两目昏花,发脱齿摇,阳痿遗精,久不孕育。现代用于治疗发育不良、重症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性功能减退等。</p><p class="ql-block">配方:鹿角500克、龟板250克、人参45克、枸杞子90克,共4味。</p><p class="ql-block">用法:鹿角和龟板一起煎熬取汁液,人参和枸杞熬煮取汁液,然后两汁液混合熬成胶,刚开始每日用酒服4.5g,渐加至9g,空腹时服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薏苡仁》</p><p class="ql-block">薏米,有着“天下第一米”的美誉,它不仅是滋补身体的佳品,而且是一味利水渗湿的良药,还是女性美容养颜的首选。</p><p class="ql-block">薏米表面光滑,呈乳白色,上面还有一个淡棕色的凹槽。但是,薏米上的凹槽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宽越好,相反,上等的薏米个头小而饱满,表面光滑呈乳白色,质地坚硬不易破碎,凹槽窄而长,我国贵州产的小薏米质量最佳,药效最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一种叫做草珠子的植物跟薏米长的特别像,但草珠子比薏米个头大,凹槽很宽,而且草珠子几乎没有药效,选购的时候一定要小心。</p><p class="ql-block">薏米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2000年前人们就掌握了薏米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记载“苡仁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渗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薏米性寒,可以清肺热,还可以健脾祛湿,炒食健脾胃的功效会好一点,可去除体内寒气,生品煎汤消肿利水的功效会更强一点。</p><p class="ql-block">薏米,又叫薏苡仁、苡仁等,一般生长在湿气熏蒸的水边,但薏米却能很好的祛除湿气,这是用了“一物降一物”的道理,它能生长在水湿地里就能克制住“水汽”,就像泽泻生长在水里,却有着较强的利水利尿的功效。</p><p class="ql-block">现代人的肥胖大多都是由于体内水路不通,水湿痰液、油脂互结而产生,尤其是男人的大肚腩,还有皮肤油腻、爱长痘痘,大便粘马桶,这都是湿气重的表现,想要减肥,除湿是第一步,而不是控制饮食。薏米和赤小豆搭配是药食同源、消肿利水的绝配,赤小豆性平,可以降血脂降血压、解毒解酒等。平时保健可用30克薏米和30克赤小豆,有条件的可加10克茯苓,三者洗干净后在锅里炒一下,然后煎汤服,可加冰糖调味,滤渣只喝汤,吃米会加重脾胃负担,这个保健方可以隔一天喝一次,坚持一两个月肚子会明显变小,女性皮肤也会改善。</p><p class="ql-block">薏米著名的古方有参苓白术散、四神汤、三仁汤、四妙丸、保济丸、五行健脾散、小儿香橘丸。</p><p class="ql-block">一、薏米的作用及应用:</p><p class="ql-block">薏米,性凉,味甘,入脾肺肾经。</p><p class="ql-block">作用: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p><p class="ql-block">功能: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癌肿。</p><p class="ql-block">二、千古名方:五行健脾散</p><p class="ql-block">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与其各种进补,不如好好调理脾胃。五行健脾散是宋代留下来的一个著名的调理脾胃的方子,这个方子其实是在四神汤的基础上多加了一味薏米,可以健脾胃、去湿气,很适合任何人长期调理,便秘的或拉稀的都适合,减肥的人群更适合,不反弹。</p><p class="ql-block">配方:山药、茯苓、薏米、莲子、芡实各等分。</p><p class="ql-block">用法:这个方子简单,可以自己做,每一样都可以买质量较好的。以上食材每样洗干净后晾干,全部炒一下,然后打粉,每天三勺,开水冲服。若体内湿热比较重,比较燥热,可用生品直接打粉,生品祛湿利水的效果更强,服用时用水煎煮一下,滤渣只喝汤。有条件的可以加一点鸡内金,可以加强健脾胃的功效,鸡内金可炒用,也可生用。</p><p class="ql-block">三、保健方:薏仁红豆山楂粥</p><p class="ql-block">用量:薏仁100克,红豆50克,山楂30克。可加冰糖,山楂可活血化瘀,三者搭配可以健脾祛湿、助消化、降血脂降血压,减肥瘦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