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阴故里,我的桑梓之地~杞梓里

王思言

<p class="ql-block">杞梓里村,2016年被命名的第四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主要可观之地就是贯穿东西的老街,也是当年“徽杭官道”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老街长约800米、宽3米许,东高西低,途中几处采用五级石阶跌落设计,形成自然落差。街道排水暗渠置于街面下方,彰显徽州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朴素理念,寓积水聚财之意。街道两边徽派民居凹凸错落,青石门阙,厚实端庄,深居厚宅,精雕细琢,即使今天大部分关门闭户,仍然掩饰不住当年的殷实和富足。“徽杭官道”之于歙县“南乡”,如同新安江之于徽州,永不停息地流淌着徽州人的血液,也成就了徽州的乡间街市,它曾经深宅林立、店肆簇拥。每次回老家,只要时间允许,都会从头到尾再走一遍。踏上这条保存完整的青石街面,内心深处还会萌生出由衷的敬畏,把飘散的情思凝聚成文字,笔触伸至古街的每一个角落。我以这种方式向她致敬,感激她在过去岁月里的奉献和担当,感激她坚守着一份古徽州恒久的记忆,给我永恒不变、欲罢不能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这是村东头的乐哉亭,又叫五猖庙。其由来墙上有详细解读。这个地方对我有着别样的意义,因为这里曾是我外婆方福桂的主要营生之地,以卖蒸糕为主,现如今,如当年那样纯酒酿发酵,蒸成的大馍和蒸糕,仍然是久违又多方求之而不得的味道。虽然九十岁高龄离世的外婆,离开我们多年了,打我记事起,也没有见过她在这里做过买卖,但我依旧记得外婆在时的音容笑貌,还记得过年时,和她睡过一个房间时的情景。每次走到这里,对外婆的思念都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走在深长的青石板路,看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见孩童天真浪漫的嘻戏玩耍,感受自然祥和的乡村气息,自有一份悠然自得在心中弥漫。</p> <p class="ql-block">敦厚堂,多么响亮的名字,忠诚敦厚,人之根基。无论宅第如何从富丽堂皇变的破败不堪,我最想说的是,愿敦厚之家永远人丁兴旺,家业发达!</p> <p class="ql-block">敦厚堂之天井,四水归堂,水聚天心,常坐堂观天者,胸怀更加博广!</p> <p class="ql-block">一块块百年老青砖,你可曾看见它们记载的一个个老故事,铭刻了过往的成败?希望我们都能在一段清浅的休闲时光里,感受一下岁月的悠长,或心酸或浪漫!</p> <p class="ql-block">门前百草丛生,是历史沉寂和现实生机的交响曲,个中的旋律美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p> <p class="ql-block">因为有马克思《资本论》提到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名不见经传的杞梓里村,才可能走进历史文献。然而其祖上的宅邸,似乎仍然深藏闺阁人未识。</p> <p class="ql-block">透过半掩虚门,窥得内中一隅。其杂乱情况令人唏嘘,让我对能否长久保护好这历史遗迹,心生疑虑,希望我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p> <p class="ql-block"> 这里离王茂荫祖宅仅百米之距,那“王茂荫故居遗址”几字,现已抹去,原因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所谓的王茂荫故居遗址,只剩下一片竹林。挺拔的竹竿,繁茂的竹叶,也许是您在冥冥之中,在福荫子孙,预示村民生活如这竹子,蒸蒸日上,节节拔高!</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王茂荫日常生活的用水之处。</p> <p class="ql-block"> 这里叫门庭下,曾是村民聚集地,相当于农村新闻发布中心,村里到大事小情,所有的家长里短,都可以从这里知晓并广而告之。</p> <p class="ql-block"> 一幢幢有百年历史的居家,是历史的遗存,也是文明的见证,让中国传统古村落的称谓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是供销社,当时琳琅满目的商品,给我们太多的诱惑,也留下过我,年少时一段不堪的记忆。如今是一直闲置,还是另有它用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或许相当长时间里,再也不会重现当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明義堂”为“承庆祠”支祠,(“承庆祠”已于文革期间拆除)其中有王茂荫所撰楹联系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一脉本同源,强毋凌弱,众毋暴寡,贵毋忘贱,富毋欺贫,但人人痛痒相关,急难相扶,即是敬宗尊祖;</p><p class="ql-block"> 四民虽异业,仕必登名,农必积粟,工必作巧,商必盈资,苟日日侈游不事,匪癖不由,便为孝子贤孙。”</p><p class="ql-block"> 还有王茂荫再为其题额“祖德流芳”四字,也系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功能主要是作为村民红白喜事的宴请之地。</p> <p class="ql-block">明义堂内景,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三偶遇村民有白喜事,一品锅准备就绪,正在等待参加祭祀客人。</p> <p class="ql-block"> 一条条或深或浅,或宽或窄的石板路小巷,它们没有树也没有花,但其深处一定有人家。只要你静心走进去,一定听得见来自内心的声音,看的见头顶上的一米阳光,唤醒你梦想中的简单和平凡!</p> <p class="ql-block"> 那白墙黑瓦,折射出家的颜色,斑驳的墙,低吟着浓郁的乡愁。无论身处何方,心中有它,永远不会迷失方向!</p> <p class="ql-block">  这个偌大的水泥广场,秋收时节是村民晾晒收获的地方,农闲时又是他们跳广场舞的主阵地,当然最前面的戏台有表演时,这里又成了观众席。原来是大会堂,隐约记得当年的模样。年轻时,在一次迎新年文艺晚会上,还有幸应邀在里面,登台献歌一曲,还记得唱的是,当年较为流行的《信天游》。更记得,由于表现一般,当时的反响没有想象中的热烈,喝彩声显得稀稀拉拉,很有些失望。现在想来,并不后悔,岁月是把杀猪刀,走一段老路,看一程风景,唱一首新歌,得不到回应,慢慢学会适应。如今虽已歌声沙哑,但热爱依然!</p> <p class="ql-block"> 近年落成的王茂荫展示馆,是在原来的小学校改建的,由于不是天天开放,不知道里面珍藏了多少宝贵文物。外墙上的牌匾及字画,仔细研读,你也会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希望人人都能钤记“勤、廉、忠、孝、公、义”!</p> <p class="ql-block"> 站在曾是学校的纪念馆二楼,俯瞰下方,曾为人师的我别有一番滋味涌心上。那路边张贴对联的矮房(加了红框),曾经是中学食堂。我的三年初中,大部分中餐,吃的是里面出来的白饭。还有一件难以启齿的羞赧,那是在排队打饭时,后面的女同学,发现了我身上有了,可能现在的人,已不知为何物的东西~虱子。当年那个背着扁篓,一筒腌菜一缸酱,无数次匆匆来回于学校与家之间的懵懂少年,还不知道什么叫希望,心里只有茫然。而今,面对此情此景,已近花甲的我,心中徒添惆怅。稍有欣慰的是,没有辜负当年父母的殷切期望,几年的努力,考取中专,走进师范,换来众人羡慕的铁饭碗。</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我就读三年初中的学校,现在已经变身幼儿园,房子也有原来的摇摇欲坠式的砖瓦房,变为现在的坚固又简约的现代建筑,是进步还是倒退?各有各的思量,我只能说,这是历史变迁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当年的学校食堂近观,我也不知道为何以“半巷”命名。或许是来自“人生哪能多如愿,万事只求半称心”?或许是它见证了半街繁华,半截沧桑?也许没有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近年兴建的红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就是王茂荫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看到并不古旧的所谓历史建筑,而且名曰“三多堂”,不明要义,也无人可问,进去探个究竟,目之所及,只有杂草多、杂物多还有木头多,但我想它的寓意应该是期盼多福、多寿、多子或寄望多读、多思、多做。</p> <p class="ql-block">  老街西头的“植三亭”,因庭前植有三棵槐树而得名。相传,集学问、地位、品格于一身的朝廷“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均住槐树下,杞梓里王姓祖先以此寓意,位尊于“三公”之列。王姓先祖、北宋时期兵部侍郎王佑,曾在家院手植三槐,以此明志,修身立德,清正为官。迁居杞梓里后,王氏子孙承继先祖遗风,在村口植槐三株,并建路亭,以槐命名,传示后代。清顺治年进士王国相(1607-1699)文思敏捷,出口成诵,曾在金銮殿上现场跪地作文,十六段文章,一气呵成,深得圣上赏识。“植三亭”上题额“杞梓里”三字即为其手书。如今古亭依旧,原植槐树却已被伐,幸得枯根逢春,抽枝发芽,至今已叶茂枝繁,依稀可见当年风采,感慨槐树生命力之顽强!</p> <p class="ql-block">  参加单位党日活动,参观“三示”教育基地,不忘和家乡名的牌匾留影,对家乡的挚爱之情也跃然脸上。</p> <p class="ql-block"> 镇政府的围墙,不仅有王茂荫之画像,也有生平与贡献简介,旨在勉励里面的人民公仆,都要以先祖王茂荫为榜样,也昭示每一位来访者,我们为有王茂荫这样的先祖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原杞梓里区政府所在地。愿这大院内的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要以一辈子清心寡欲,粗衣粝食,不畏权贵,一生致力“先不无累于民,后有益于国”发展理念,恪守“渴不饮盗泉之水,热不息恶木之荫”廉政为本的王茂荫为榜样,真正把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落到实处,个个争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公仆,让王茂荫之光芒,福泽一方桑梓,恩惠万众苍生!</p> <p class="ql-block">杞梓里村古今名人简介。</p> <p class="ql-block">  介绍玩梓里,把目光放远,把思绪拉长,走到离杞梓里大约一华里左右的路口,看到这指路牌上的英坑与三阳,曾是我学习半年和工作八年的地方,心中既有小小心酸,更有无上有荣光,两地都留有年少青春最美的时光,虽没有敢把日月来丈量的轻狂,但也有如何走出大山拥抱世界的梦想,今日回首是更为明日期盼。家乡的振兴需要走出去,主动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机遇,提升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品牌优势与知名度,推动文旅融合,吸引更多的人来感受古村落的魅力。愿美篇化作春雨,滋润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愿苍天不负我的努力,能助力家乡振兴,焕发勃勃生机,愿我的家乡祖德流芳,日升月恒,从兴旺走向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