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与尘世---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文明探访纪行(三)(副本)

🎀火💋蔓💝🎉(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九)我心向阳</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以色列不仅拥有厚重的历史,街头巷尾也充满现代艺术气息,6-7月份在耶路撒冷、特拉维夫等地举办有各种艺术节,戏剧、歌剧、现代艺术展,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大可在文化艺术的世界徜徉。</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以色列博物馆作为以色列最令人难忘的文化宝藏之一,不仅拥有丰富的考古文物收藏,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犹太艺术和生活展览,以及许多重要的国际和以色列艺术品,值得你流年忘返、驻足欣赏。</h3> <h3>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属《死海古卷》,这个造型独特的展馆---圣书之龛,就是专门为了存放《死海古卷》而特别设计的。</h3> <h3>  《死海古卷》是1947-1956年间,在死海西北基伯昆兰旷野的山洞发现的古代文献,文献大约是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世纪期间写成的,它们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这些羊皮卷被证实是一些用希伯来文书写的早期犹太教,基督教的经文,它是研究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发展史的文献资料。</h3> <h3>  艺术花园</h3> <h3>  考古展厅的展品是世界上最广泛的涉及《圣经》和圣地的考古发现,按照时间顺序从史前时期到奥斯曼帝国依次排列。</h3><h3> 这是一组公元前13世纪的人形陶器棺材。</h3> <h3>  看似不起眼的一块小石头,却是史前时代的文物,考古价值极高,表明距现在1万多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文明。</h3> <h3>  公元3世纪的马赛克瓷砖。</h3> <h3>  犹太生活展厅的珠宝与服饰。</h3> <h3>  博物馆美术展厅收藏了大量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佳作,许多画家的作品都在这里展示,如雷诺阿、德加、莫奈、高更等,而我只是奔着梵·高而去,眼里已无他人,学绘画时曾临摹过《向日葵》,被梵·高迷的神魂颠倒,现在能亲眼所见他的真迹怎能不激动呢。博物馆收藏的两幅画作《普罗旺斯的收获》与《罂粟田》于1888年创作,这一年的2月梵·高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离群索居,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他的画风大变,开始以狂烈的笔触去画他心中的风景,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我站在两幅画作前久久不甘移目,那深深浅浅交交错错织成的黄色暖调和红绿冲击,对疲劳的身心真是无比美妙的按摩,我魔障了,挪不动步子,最后索性坐下来,犹如雕塑,一缕魂却荡进画里,想象自己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和阿尔小镇,在炙热的阳光下,用奔放狂野的笔触表现翻滚的麦浪、起伏的山石、纤弱的花朵、扭卷的云团,梵·高曾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他画里如火焰般晃动的笔触和色块,正是其炽热的内心在燃烧和迸发,也正是这种生命里爆发的激情深深的吸引和感动着我,眼泪不自禁就流下来------我心向阳,无谓悲伤。</h3><h3> 梵·高说:"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人们如果确能真诚相爱,生命则将是永存的,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和信念。</h3> <h3>  高更的画作就在梵·高的旁边,博物馆用心良苦。这副《马提尼克的村庄》创作于1987年,彼时,他还没到阿尔小镇和梵·高共同生活,也没远走塔希提岛。</h3> <h3>  莫奈《日出·印象》里的光与色在我短暂的绘画经历里曾产生了很大影响,捕捉瞬间美感的理念诱发我拿起了相机定格走过的山水与人文。2015年斯里兰卡美蕊沙出海观鲸,那天,海港的日出像极了莫奈的《日出·印象》,惹得我坐在船头一阵狂拍,试图捕捉光与色变幻瞬间的感觉。</h3><h3> 博物馆收藏的是莫奈晚期的"睡莲"系列中的一副。</h3> <h3>  现场教学</h3> <h3>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其实是我和W.L到达以色列探访的第一个景点。了解一个民族的现状、先进性及未来的发展,大学是可窥的一扇窗口。希伯来大学,先建校后立国,短短100年内共培养了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教育理念就是培养独立研究意识。校园内学术氛围浓厚,图书馆里人满为患,或埋头看书、或低声讨论,不似国内的大学图书馆里寥寥无人。一位朋友曾说,让我国教育部大学校长多去取经,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土壤不同,即使照搬过来又如何?</h3> <h3>  闯进一间教室,学生们正在紧张的考试。</h3> <h3>  图书馆前的抽象艺术,表达对浩瀚宇宙的幻想,极具以色列风格。</h3> <h3>  &nbsp;耶路撒冷的戏剧和音乐历史悠久。耶路撒冷剧院,包括一个音乐厅、若干剧场和一个咖啡馆,W.L定了7月12日晚在这里观看根据《圣经》故事改编的舞台剧《参孙》。剧场不大,演员就7个人,全希伯来文,虽然听不懂,但事前百度了圣经故事以及从演员卖力的表演中依稀能理解故事情节。</h3><h3> 提示:观看舞台剧、歌剧、音乐剧等,开演后不允许拍照。</h3> <h3>  特拉维夫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这里集中了一大批艺术家和设计师,各种精致的小店和别致的装饰使这里散发着独一无二的艺术气息。这是BEN YEHUDA大街上一家耀眼的艺术品店,由当地设计师开办,精湛的陶瓷烧制技艺与蝴蝶为主题的设计理念完美结合,连我这个来自号称世界瓷都的中国人都惊叹不已。</h3><h3> 最爱这副"Book of Live",知识化身为缤纷的蝴蝶,不再是僵硬枯燥的数字或者文字,它是赏心悦目的、翻飞的,勾引你对知识的渴望,只有爱读书的犹太人才有如此创意。</h3><h3> 推荐法国电影及音乐:Le Papillon <br /></h3> <h3>  这副作品的灵感是受到马克·吕布的《手捧鲜花与刺刀对抗的女孩》照片的启发吗?</h3> <h3>  我可爱的Hello Kitty不要这样呀,😂</h3> <h3>  切·格瓦拉这位拉丁美洲左翼革命者一直是西方艺术家喜欢表达的主题。曾读过他写的《摩托日记》,文笔清新独特,描写了一次义无反顾的旅行,响声震天的"大力神Ⅱ"摩托车承载着旅行者全心全意想要了解大千世界的心情,如风般自由地行驶在路上。一如现在的我。</h3> <h3>  &nbsp;在以色列停留的最后一晚,我和W.L在特拉维夫以色列歌剧院欣赏了著名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下午偶遇的以蝴蝶为主题的陶瓷艺术店与晚上的歌剧名不谋而合,冥冥中是一种契合,为这次的旅程增添了梦幻般的色彩。</h3><h3> 以色列特拉维夫歌剧院,能容纳1650个座位,是这座城市最主要的歌剧院,也是以色列芭蕾舞团的本部,常举办世界级艺术表演。让我惊奇的是,歌剧院里的咖啡厅满满的中国风。</h3> <h3>  7月26日晚上演的歌剧《蝴蝶夫人》当属世界一流水平,作曲家: 意大利的普契尼,指挥:丹尼尔·欧伦(著名犹太指挥家),主唱:Branchini Susanna/孙秀苇(中国),Najmiddin Mavlyanov,这个团队也曾来中国北京、广州表演,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票价仅三百多人民币,是国内价格的五分之一。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剧院在头一天晚上允许观众付出极低的费用(50元人民币)参观后台预备,专人介绍《蝴蝶夫人》的舞台设计、布景、服装,和部分演员见面了解故事背景,这在国内是没有的体验,能让观众在正式观演中更有代入感。</h3> <h3>  当晚,歌剧院座无虚席,在丹尼尔·欧伦充满激情的指挥下拉开了序幕,我的心跟随蝴蝶一起经历了由女孩儿到女人的甜蜜、浪漫、忠贞、背叛、绝望,直至以决绝的方式守护自己的爱情和尊严。特别是当蝴蝶听说平克尔顿要回来的消息,唱出了著名的咏叹调《晴朗的一天》,彻夜等候,在面朝大海的那扇纸门上用手指捅了三个洞,一个为自己,一个给铃木,还有一个低低的,是给孩子的。她们一起静静地向外张望,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月亮照进来,把三个伫立的人影映在纸门上,不远处的大海传来阵阵涛声。背景响起了轻柔的女声哼鸣合唱,充满了深深的期望,像是祈祷,又带有一种忧伤。而我,早已不能自制,在蝴蝶夫人充满幻想的咏叹调里和孤独无助的守望中泪流满面。</h3><h3> "越过那海洋,越过平原,春天的和风带来了温暖。 我是全日本和全世界最快活的姑娘,我已听到幸福的召唤, 啊!甜蜜的爱情已来到心间。"</h3><h3> "亲爱的,你的眼睛这样明亮,穿上这身洁白的衣裳,就像一支百合花。可爱的姑娘,我的热情为你而奔放。"</h3><h3> "当那晴朗的一天,在那遥远的海面, 我们看见了一缕黑烟,有一只军舰出现。 那白色的军舰稳稳地驶进港湾。 轰隆一声礼炮,看吧,他已来到! 我不愿跑去相见,一个人站在山坡这边, 长久地向海港张望,期待着和他幸福地会面。 他急急忙忙奔跑,越走越近,奔向这边。 ‘我亲爱的小蝴蝶,你在哪里?’ 我一句话也不讲,悄悄躲在一旁。 我的心儿狂跳,满腔的热情向火焰在燃烧。 他快活地不停地喊叫: ‘我最亲爱的小蝴蝶,快快来到我的怀抱!’ 这声音还像以前一样美好, 一切的痛苦都会忘掉。"</h3> <h3> (十)第一个安息日</h3><h3> 犹太教根据《圣经·创世记》关于上帝在六日内创造天地万物,第七日(星期五日落至星期六日落)休息的记载,定该日为安息日。安息日是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虽然之前看了很多游记,告诫大家在以色列旅行期间一定要提前安排好安息日的行程,因为那天商店、集市、餐馆都会关门,虽然我和W.L提前做了一些准备,但安息日当天全城的空灵氛围及带来的各种不便仍超出了我们的预想。</h3> <h3>  往日繁华时尚、熙熙攘攘的马哈耐耶胡达市场在安息日当天空无一人,没有一家店铺开门。😂😂😂</h3> <h3>  旅馆里住满了来自世界各地朝圣的犹太人、基督徒。Catherine是一位来自瑞士的犹太女人,健谈,略显瘦弱的身体却爆发出对生活和人的极度热情,她还没退休,但每年的年假都来耶路撒冷做一个月的义工,义务照顾养老院的老人们。因一次早餐同座而结识,她兴奋的告诉我们,她曾受中国浙江省海宁市教会的邀请,在海宁待了一个月,还去过上海,对中国的印象非常好,猿粪啊!她见我和W.L每天早出晚归的游走穿梭在耶路撒冷新城与旧城之间,行程满满累的半死,嘲笑我们这哪里是休假,分明只是个观光客,默然。</h3><h3> 安息日的前一天,Catherine邀请我们去她朋友Malka家里一起吃晚餐,这个邀请真是太及时太棒了,一来解决了我们正发愁去哪里吃的问题,二来可以去犹太人家感受安息日。</h3> <h3>  Malka是一位来自瑞典的犹太女作家,在我们住的旅馆后院租了一间带阁楼的小房子,一住就是6年,而她的丈夫和孩子仍在瑞典生活和工作。Malka已有70岁高龄,热情、好客,对事情要有绝对的掌控力,始终是话题的制造者,但这些性格并不妨碍她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安息日晚餐。😜</h3><h3> 晚上7点,我和W.L带着好奇心和礼物------一束百合花来到Malka家,Malka收到花非常开心,马上摆放在了微波炉上,看来女人对花的抵抗力都为零,不论年龄。Malka按照犹太教教义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每道菜都有一个故事,她还拿出精美的景泰蓝酒杯款待我们,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宾主尽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十一)丹麦夫妇</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7月15日,在以色列的第一个安息日,我和W.L收拾好行囊出发到约旦的阿喀巴。因为安息日,耶路撒冷中央车站到约旦边境站的大巴车停运,曾经在中央车站无往而不利的我们居然受到冷遇,再一次体会到阿以间的冲突,两个民族的恩怨是有多深啊,我们只是咨询到约旦边境的大巴车时间,平时对我们和蔼可亲的车站服务员态度就很不待见,相互推来推去,好不容易才打听到可以从特拉维夫坐车到约旦边境站,这意味我们得绕一个大圈我们只好先坐小巴车去特拉维夫车站再转战约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