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内小,我情系一生的内小,如同一位慈爱宽容的母亲,给了她的儿女深沉浓烈的爱。在她爱的摇篮里,我摇啊摇,晃啊晃,从青葱少年晃到了沧桑中年。在内小110周年华诞之际,我用文字记录下和内小这份割舍不下的情缘,表达对她无尽的爱意,也算是一份对内小的华诞献礼。 ——题记</p> <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 内官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以前称之为“内官营小学”,后来又更名为“内官营中心小学”。当地老百姓把内官小学又称为“完小”,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它是小镇上的一所完全小学。当时在我们这个小镇上还有一所民办小学,即民校。老百姓的命名已经明确界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身份。从当时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来衡量,民办小学就有点相形见绌的卑微感。1998年,这所民办小学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终于和内官小学合二为一,成为小镇上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全小学。</p><p class="ql-block"> 关于内小太久远的故事,我无从知晓,更何况这样资深的老校,也不敢妄加评说。七八十年代关于内小的点滴,我从父亲的口述中略知一二。那个年代,我的父亲是内小的一名社请教师,然而在那个宁静淡泊的教育环境里,他们几个社请教师不卑不亢,能与正式在编教师平等和谐地共处。那时的校长是王鸿宇校长,为人和善谦卑,做事认真谨慎,工作兢兢业业,为教育默默付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校长。在王鸿宇校长之前任内官小学校长的有安绩校长、康文彰校长、高葆琦校长等,之后是陈显德校长。他们都是一些德高望重,德才兼备,受人崇敬的人。</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内小与民校同根相连,我仰慕中的内小,从我的童年时代就有了模糊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我的父亲由内小调到民校,理所当然我跟着父亲,到民校开始了我的小学生涯,我的童年也在这自由随性的环境中渡过。</p><p class="ql-block"> 民办小学和公立的完全小学,在办学条件上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当时民办小学的办学条件很落后:低矮的土坯房,两个水泥墩子上放一块木板就是简易的课桌,一条饱经沧桑的长条板凳承载着很不安分的“小布点”。常常因为一头的同学起来,而另一头的同学还未来得及起身,已经是人仰马翻、四脚朝天,赢得一阵哄笑声。笑人的、被人笑的,都同样的快乐,混乱的局面有时让老师无法控制。</p><p class="ql-block"> 冬天也是最为难熬的时节。冷风从椽沿口嗖嗖直入,几个含煤量极小的煤球死沉沉地躺在土泥的火炉里,零星的火星让人感觉不到火炉的存在。时隐时现的点点星火,远远抵挡不了咄咄逼人的寒气。冻疮摧残着我们娇嫩的小手,有时小手肿得像个小馒头,有时疮口溃烂,流血流脓,我们常常为不能写字而发愁。太阳下的墙角,是最温暖的地方。下课铃一响,我们飞也似地奔到墙根儿,一字儿排开,开始“挤暖暖”。你挤我,我挤你,流着鼻涕的小脸蛋上马上泛起了红晕,笑声也飞跃低矮的土墙,传向远方。我们的民校土里土气,孩子们在那里也是土生土长,所以我们民校就是名副其实的“土窝窝”。“土窝窝”尽管土气,但留存了我太多的温暖和苦乐交织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内官小学可就完全不同了:木桌椅、铸铁火炉,教室门窗封闭严密,在我们眼里就是名副其实的“洋学堂”。内小的师资力量也远远胜过民办小学,大部分都是正式在编的教师,我们民校的教师都是社请的,但他们都非常敬业。由于各自所处环境和条件的不同,给两校的孩子们无形中烙上了高贵和低贱的印子。“土窝窝”里的我们,也许是出于维护自己尊严的缘故吧,对“洋学堂”的学生有一种骨子里的敌意。放学路上,只要两校路队一相遇,一场激战是免不了的。土块就是各自的武器,最终谁输谁赢,也无从定论,但“洋学堂”留给我的记忆却是历久弥新的。</p> <p class="ql-block"> 三 </p><p class="ql-block"> 真正我与内小结缘,还是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十九岁那年,师范毕业后,父母把我交给了内小。那时的内小,有着蓬勃的活力,能走进她,是一种人生的荣耀。我很幸运,被她接纳,至此,我扎根这里,情系这里,与内小相依相伴近三十年。内小留给了我太多温暖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正是师范的鼎盛时期。那时的内小,刚分配的师范生很多,师资力量很强。他们经过师范四年的学习,练就了很强的教学能力,他们身上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和对工作的热情。只要是刚分配到内小的新教师,上岗前先要接受老校长一番郑重其事地谈话。他会如数家珍般的把每位教师的教学特长一一罗列出来,他借助榜样的力量给新教师施加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新教师心里懂得: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圈子里,如果自己不努力,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就会被环境淘汰。刚步入教坛的年轻教师,在老校长的教导下背负压力又满怀信心,开启自己的教学之旅。</p><p class="ql-block">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就是田生福校长,他是继陈显德校长之后的内官小学的校长。他是全国优秀教师,省级特级教师,获得“省园丁”的殊荣,他的名望在全县都是数一数二的。他的管理是润物无声,不着痕迹的。他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得很好。教师会上很少见他批评指责教师,但年轻教师对他总有一种敬畏感。他就像一位严厉又慈爱的父亲,总用父辈的慈爱呵护着每一位教师。</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我刚带一年级,课余时两个小朋友你推我搡,结果一位孩子的头上碰了一个大包。当时家长找麻烦,我害怕极了。那时老校长老鹰护小鸡般的护着我,对家长理直气壮地说:“有啥事情找我这个校长,不要吓着我的老师,她还是个刚毕业的孩子呢。”过后,田校长让我拿着学校的钱买些礼物,看望一下那个学生。家长对我感激万分,却对田校长找了许多麻烦。现在想来,老校长的那份担当与保护,真是让人感动呀!</p><p class="ql-block"> 老校长,他不愧是教学界的管理专家,他的批评很有艺术性,春风化雨般的惩罚充满温情。曾记得我们带一年级的五位教师,及格率都没达到百分之七十五,(低于这个线,是要受罚的,罚几元钱)老校长对我们几个受罚教师开了一个座谈会。当时,老校长递来一个苹果让我吃,我不好意思,这时他笑着说:“冯老师,拿上吧,果子还是要吃的。你一直拿奖拿习惯了,受一次罚就受不了吗?不要紧,还有下次嘛。”老校长表扬式地批评,让失败的我感觉到的不是沮丧,而是一份暖暖的感动和满满的信心。 </p><p class="ql-block"> 老校长经常对年轻教师说:“踏上教坛,三年内毫无建树,那已注定你是平庸的老师。”那时我担任一年级二班的语文老师及班主任,要独立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心里有几分胆怯。面对那一个个淘气的小不点儿,常常束手无策,力不从行,这时纵有一腔热情,也难以消除一头的雾水和一脸的茫然。1996年,老校长给了我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第一次参加大规模的教育培训活动心潮澎湃,第一次聆听名师的课例,惊奇地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精彩,可以如此幸福而富有神韵!培训回来,我依葫芦画瓢,完全照搬专家的教学设计上了一节公开课。老校长说:“课上得真不错!”一句简简单单的话,给了我莫大的鼓舞。</p><p class="ql-block"> 至此行走在教育路上,我对小学语文情有独钟。正是源于这份热爱,一路走来,我努力着、奋进着、收获着。在参加不同级别的赛课活动中,当手捧饱含汗水和喜悦的荣誉证书时;当“省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能手”“区级学科带头人”等大小不一的荣光照耀我时;当我和孩子们栖居在诗意的课堂,共品共读,享受教育的幸福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地感动和感谢:内小给了我这份人生的底气,老校长给了我前行的勇气。在内小温暖的怀抱里,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感,精神得到了满足。</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的内小,是最为辉煌鼎盛的时期,是内官学区的一杆旗帜,教学管理严谨,教学环境稳定,教学成果丰硕,学校充满活力,是老百姓最为放心的口碑学校。由于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态,内官小学好似一棵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树,给了它的学子们一份安稳与踏实。 </p><p class="ql-block"> 那时教室和宿舍都是平房,教室里飘出朗朗的读书声、清脆的歌声和悠扬的琴声,回荡在校园的上空,引来婉转啼叫的鸟儿们,乡村教育的天空湛蓝纯净,一派自然和谐之景。在这样清宁的环境里,教师们过得比较闲散自在,人与人之间很亲近。土房子宿舍里,没课的教师边喝茶聊天边改作业,笑声里洋溢着人情的温暖与亲切。那时学校有一批精湛的篮球队,课外活动时,他们雀跃的身影在操场上跳动着生命的活力。他们也经常外出,与校外的球友举行联谊赛,当他们满载而归时,也会看到老校长的满脸笑容。</p><p class="ql-block"> 放学后,夕阳洒落的校园显得格外宁静祥和。像我这些家在内官的教师放学后直接背包回家,离家远的教师,学校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安然自在。有家室的住校教师,学校才是他们真正的家。在操场后排宿舍的一角有一间共用的伙房,那里饭菜飘香,充满浓浓的烟火气息。茶余饭后树荫下他们拉拉家常,很是惬意。</p><p class="ql-block"> 那些单身教师,放学后的时光,各自有着各自的门路。在那青春飞扬的岁月里,在那有工作的女孩子很匮乏的年代,年轻的男教师找对象也是老大难,所以只要哪里有点蛛丝马迹,他们便会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放学后的时光,便是他们的最佳时机。有时他们也出去约朋友喝喝小酒,聚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胡侃乱片。</p><p class="ql-block"> 有些好学的老师,放学后看看自考书,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在几位自考先行者的带动下,我也是成了自考大军中的一员,尽管自考之路艰辛,但还是收获满满。在那平静和谐又富有活力的环境里,我们精神富足,享受着教育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1997年,在举国同庆香港回归的喜悦和热烈中,内小的校容校貌也发生了巨变。内小,在时代的潮流里,它要脱去昔日的素装,改换成时尚华美的盛装了。</p><p class="ql-block"> 内官小学要建一栋四层教学楼!这在小镇可算是一个爆炸性新闻。老百姓喜悦、激动又好奇,在建楼的奠基仪式上纷纷前来观望。那天的场面很宏大:礼炮轰鸣,鼓声震耳,彩旗飘飘,有省市区各级领导参加。这样隆重又热烈的场面,在小镇实属罕见!</p><p class="ql-block"> 水电暖齐全的“Z”字形教学楼建成了,这在小镇可谓是一座宏伟建筑。乡村的孩子也终于能和城里孩子一样,在有暖气的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了。教学楼建成后,校园的美化也成了老校长最关心的事情。老校长特别喜欢牡丹花,而且对牡丹花颇有研究。楼前楼后,开辟了四五处花园种牡丹。这些牡丹品种都是老校长费尽周折,从临洮等地挑选来的一些比较名贵的花种。每到四五月牡丹盛开时,蜂蝶成群,花香在风里飘荡,孩子们迎风的笑靥如花般灿烂,真是一派迷人之景。高端大气的教学楼配上鲜艳的牡丹园,内小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这样的校园景色在城区学校也实属难见。此时的老校长成了一位真正的园丁。他一天除了上几节副课外,大多时间是沉浸在牡丹园里,精心打理着每一株株牡丹苗,他如同呵护自己的孩子般的珍爱它们。 虽然老校长置身于牡丹园里劳作着,但教室里哪班学生在吵闹,哪位老师迟到了等等现象,他一清二楚。现在想来,真的佩服老校长的慧眼和他那不动声色的管理方式。</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内小,这棵枝繁叶茂的百年老树,在时代浪潮的冲击里,曾有过一度的落寞。飞来的鸟儿们在它的枝叶间停留片刻,便飞向更高远的云天。微微颤抖的老树,望着鸟儿们远去的影子,暗自伤感。但不管怎样,老树永远为内官的学子们遮风避雨,永远是内官老百姓最坚实的依靠,永远是内官的孩子们放飞希望和梦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只折翼的鸟儿,无力飞向更高远的云天,栖息于老树近三十年,此生虽未看到外面更精彩的世界,但能与老树不离不弃,在它的怀抱里享受清宁的教育生活,把对教育的热情与爱播撒在自己的家乡,把诚实善良的品质传承给家乡的孩子们,此生也了无遗憾。</p><p class="ql-block"> 一万多个日子里我和内小默默相守 ,它见证着我的成长经历,我亲历着它的发展变迁。内小,我情系 一生的内小,相信它的明天会越加辉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