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来,作为乡镇综治中心一名干部,接触了太多的信访对象,处置了太多的信访案件,也感受了很多的困惑和委屈。我国信访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保障下情上达,缓解社会矛盾,为群众表达诉求提供一个救济渠道。但是,随着经济加速加速、社会不断开放包容、利益诉求日趋多元、信访通道更加便捷,大量信访诉求涌入相关理部门特别是各级信访部门,直接导致种种“困局”“难点”的出现:</p><p class="ql-block">1、只层层分办、不分级处理; </p><p class="ql-block"> 2、只问属地户籍所在地,不管原因是否合理合法,是否是“属地”责任;</p><p class="ql-block">3、只要结果息诉罢访、按结事了,不顾后果,由此衍生的“串连访”不同诉求抱团上访。</p><p class="ql-block">4、“择机访”逢敏感时间节点必访。5、“贴牌访”纪检部门强势介入信访工作后,大量诉求捎上“问题干部”。 6、“涉法访”法院终审后再无穷无尽 。7、“随手访”有一点不顺心,就拨“12345”,就上网发泄等“怪象”层出不穷。</p> <p class="ql-block"> 为何出现那么多诉求没得到解决呢? 首先,信访人在维权中,信息不对称是最主要的,每一个诉求都得由事实和理由支撑,但获取这个理由的证据以及法律政策,信访人的认知水平,能力限度。</p><p class="ql-block"> 其次,各种诉求通过什么方式维权不清楚,方向不准确,有些需要诉讼解决的问题,一直采用其他方式解决,重要的原因是不想打官司,不懂打官司,错过了取证时间和诉讼时效。有些是有关部门有责任的,不知道怎么应对敷衍拖延,怎么履行监督。</p><p class="ql-block"> 最后,在信访中有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但与政府相关部门间发生的矛盾,处理的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后来人,是不是理旧账取决于充足的法律政策依据和责任感,因为他不去纠正也没有大错,纠正了反倒引起其他不可预测影响。另一种就是处理人就在现在的岗位,这种自己纠正自己错误的决心是很难的,往往会打太极,去拖延掩盖,这是人性,这时候没有监督就会久拖不久。</p><p class="ql-block"> 碰到事情,一定要多学习,可能一句话会让你豁然开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