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8月25日,是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百年的纪念日。河南省博物院、新郑市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在新郑市莲鹤广场举行隆重的纪念大会和纪念碑揭碑仪式。</p><p class="ql-block"> 100年前的8月25号,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青铜礼乐器百余件,引起社会和学界广泛关注,并以“新郑彝器”扬名于世。当时正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发轫之始,郑公大墓青铜器的出土,使得年轻的中国现代考古学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研究和传播契机,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也因此得到较大提高。1927年成立了河南省博物馆筹委会,郑公大墓青铜器成为河南博物馆(今河南博物院)的首批镇馆之宝。特别是国宝青铜莲鹤方壶,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匠心技艺和艺术成就,是中国青铜器最为优秀的杰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李家楼郑公大墓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这座位于郑韩故城西城东南部的大墓,仅出土的青铜器就有曲耳鼎、沿耳鼎、盖鼎、鬲、甗、簋、方壶、圆壶、罍、虎形觥、浴缶、盘、匜、鉴、编镈、编钟等,共计102件。出土的青铜文物是春秋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艺术、生产工艺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这些青铜文物不仅揭示了古代中原地区的繁荣和辉煌,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一百年来,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郭沫若先生曾赞叹莲鹤方壶是“时代精神之象征”,他评价:“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的飞翔。”新与旧,传承与创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莲鹤方壶不仅承载了东周大变革时代下新旧青铜文化交锋的记忆,经历千年岁月,如今更见证盛世中国的辉煌。尽管时光流转,我们仍然能够与过去相连,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 如今,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这批国宝文物分布在两岸四地五馆。郑公大墓青铜文物出土100周年之际,一系列纪念活动在新郑举行。回望莲鹤方壶为代表的这批青铜文物百年的颠沛流离,聆听青铜时代千年未绝的回响,见证新时代的和谐乐章。一百年前 郑公大墓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 故事还要从1923年说起。那年8月,太阳像一团火球燃烧在天际,田野里的庄稼在干渴中大片大片倒伏在地,亟待雨水的滋润。居住在新郑县南门外李家楼的李锐,眼见原本绿油油的菜苗由于干旱而日渐枯萎。无奈之中,他下决心打井灌溉,以解燃眉之急。令李锐意想不到的是,他这一小小举动此后竟引来了世人的广泛关注,由此在中国几千年灿烂文明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李锐决意打井以后,请人在菜园中进行了勘探,在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段,他用镢头画出一个不规则的圆圈:“明天就在这里挖吧。”这里土质坚硬,同样撒下种子,长出的菜苗总是稀稀疏疏,没有其他地方长势茂盛,因此总是闲置着。翌日,天蒙蒙亮,几个帮工便挥动镢头开始猛挖。但出乎意料的是,当挖到两米深时,出现一层红色黏土,像铸铁一样坚不可摧。天黑之前,约半米厚的坚硬土层终于被凿穿了。但是坚硬无比的红土层以下并不松软,而像是夯打过一般。</p> <p class="ql-block"> “其实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一看便知这是一座大墓,他们所挖的是大墓中经过严密夯打的填土,而李锐和几个帮工却对此一无所知。”2023年8月17日,坐在河南博物院安静的一角,河南博物院原研究馆员、作家苏湲开启了娓娓讲述。谁也没有想到,他们正在奋力挖掘的竟然是一座2000多年前的古墓!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叩响了这座沉重幽秘的历史之门!1923年8月25日,也就是李锐挖井的第三天下午,还是一滴水也没有见到。当挖掘到9米深时,井下的帮工一锹下去,突然碰到一件铁一样坚硬的东西。在汽马灯的辉映下,映入眼帘的不是砖头瓦块,而是一件周身带着绿锈的铜器。他扔下铁锹,连刨带扒地快速翻动着,一件高约50厘米的圆鼎露了出来。这件大鼎,口径约40厘米,三条腿粗壮有力,鼎身铸满狰狞可怖的纹饰。他们向周围继续寻找,发现井底周壁密密匝匝、东倒西歪尽是形制各异的铜器物。掩饰不住的喜色在李锐脸上一闪而过,世代居住在这里,他不知道自家园子的地下竟然埋藏有这样的宝物。</p> <p class="ql-block"> 夜空辽阔而神秘。经过一夜不间断的挖掘,到第二天天亮前,李锐共获大型器物20多件和一批小件玉器。李锐掘井挖出宝贝的消息不胫而走,围观者纷至沓来,把李家楼围得水泄不通。1923年9月1日,驻守郑州的北洋陆军第14师师长靳云鹗巡防至新郑县,听到了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李锐家掘出古物一事。靳云鹗虽是一介武夫,却一向重视古文化。于是他派人告诉李锐:“古物出土,关系国粹保存之责,应归公家。”1923年9月5日,靳云鹗命副官陈国昌会同新郑县知事姚延锦,带领数十名荷枪实弹的士兵进驻发掘工地,在他们的昼夜警戒和保护下,对古墓进行了进一步发掘。历时40天,这座规模宏大、未经盗扰的大墓终于发掘完成,共出土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100多件青铜器。后经考证,该古墓被认定为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墓,出土的这些青铜文物,被称为“新郑彝器”。由此,2000多年前,郑国故地的神秘面纱被拉开。事后,靳云鹗在出土地点李家楼立石碑一通,以示纪念,碑名为《河南新郑古器出土纪念之碑》。这批新郑器物最后被送到开封,藏于开封文庙内学生图书馆,交河南古物保存所所长何日章专门负责。其中包括著名的莲鹤方壶、王子婴次燎炉、大型甬钟、车马器和一批珍贵的玉器、陶器等。</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春秋时期郑公大墓的意外发现,众多珍贵文物出土,一对“并蒂莲花”的莲鹤方壶惊艳了四方。1935年,河南博物馆从新郑彝器中选出8件,远涉重洋到英国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展出时间为3个月。这是河南省第一次派团出国展览,也是西方国家第一次接触中国文物展。这批文物在出国前后,曾两次在上海展出,展出期间观众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受到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出国展品中,包括了名扬天下的莲鹤方壶。从此莲鹤方壶声名日炽,成为轰动世界的文物精品。这件铜方壶至今仍被视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2003年我国发行一套邮票《东周青铜器》,其中莲鹤方壶赫然位于七枚邮票之榜首。莲鹤方壶是一件青铜酒器,它自新郑郑公大墓出土以来,一举惊艳了世人,迷醉了千年时光。莲鹤方壶出土时为一对,稍有差异。通高126厘米,口径31.6厘米,宽26厘米。莲鹤方壶的壶体造型与西周晚期的方壶基本相似,为粗壮的椭方形,而在此基础上富有新的创意,因此令人耳目一新。壶体腹部饰满蟠龙纹,并有四只翼兽伏于腹部四角,作向上攀缘之状。圈足下两条变异的怪兽张口咋舌,似乎承受不住壶体的重压而拼命向前爬动。自青铜鼎出现后,便被赋予神圣的意义,即政治和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宗庙祭祀的礼器。莲鹤方壶正符合我们对商周青铜器既有的印象:狰狞恐怖、令人望而生畏,《诗经·郑风》有诗曰:“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意思是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娇美的荷花。大片盛开的荷花间,姑娘与小伙嬉戏打闹,欢乐而美好。正是当时当地的这种轻松自由的气氛,弥漫成了郑国之风。莲鹤方壶顶部打破了以往的形制,呈怒放的莲瓣状,分上下两层向外张扬,中间立一振翅欲飞的仙鹤,作引颈长鸣欲飞之状。其设计之奇特,铸造之精巧,给人一种华丽富贵、浪漫飘逸、蒸蒸向上之感。</p> <p class="ql-block">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一百年前,莲鹤方壶等郑公大墓出土文物的灿然现世,成为我国考古史上重要的一页,更奠定了河南文博事业的基础。在这片黄河孕育的沃土上,青铜淬火与兵戈碰撞留下千年未绝的回响;在这片黄河孕育的沃土上,数不清的考古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通过对一个个重大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使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延伸。“李家楼郑公大墓,对于郑州、河南考古来说意义非凡,它是河南文博事业的重要起点。”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翟红志向来访的记者介绍。他不无自豪地说,在河南文博界流传一个说法:“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