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欢迎来到白蕊艺术空间,在这里让我们一起进入艺术的世界,一起接受艺术的熏陶,成为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图片收集: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字编辑:白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人物介绍:</b></p><p class="ql-block">潘天寿(1897——1971) 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人,早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得经亨颐、李叔同指导。1923年至上海,常请教于吴昌硕,受其器重;先后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昌明艺术专科学校等校,1928年起任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国画系主任教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事业,对现代中国画和书法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历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等职,并被苏联艺术科学院聘为名誉院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潘天寿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开创者,中国的中国画教育和书法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在中国绘画面对西风东渐的挑战之时,力挽狂澜,他以宏博的视野和坚定的毅力,建构起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得以教习与传承的人文系统,奠定了当代中国艺术自我更新的重要的意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精品赏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朝日艳芙蓉图》</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鹰石水仙》</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鹫鹰磐石图》</font></b></h3>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他精于写意花鸟,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div><br></div><div>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一些不经意的景象在潘天寿的手中转化成美妙的画面。<b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盆菊》</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墨菊》</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菊酒》</font></b></h3> 潘天寿以其深谙传统艺术精髓的丰富学养与全面知识,以其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独立性创造性思考,把中国传统画推向了现代艺术思想的新高度,从而大大丰富与发展了传统画论与传统艺术思想的理论宝库,为传统本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br><br><div>潘天寿先生的绘画是很讲究构图形式的,《雁荡山花图》就是其典型的作品,题材虽是极平常的花草,但构图布局却充分体现了疏密、虚实的关系。<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雁荡山花图》 1963年 作</b></p> <p class="ql-block">潘天寿曾多次赴雁荡山深入生活,对景写生,画了许多雁荡山的风景;他的构图形式独特,选材巧取雁荡一角,或山花,或野卉,或溪流;潘天寿在《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曾说:“穷乡绝壑,篱落水边,幽花杂草,乱石丛篁,随风摇曳,无处不是诗言,亦无处不是画意。”雁荡山深涧绝壁间的幽花杂卉,在潘天寿的眼中就是诗,就是画。</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潘天寿《松荫观瀑图》作于1944年</font></b></h3> 潘天寿用墨,枯湿浓淡均见深厚的传统功力,尤其是泼墨,更是元气淋漓,深得苍茫厚重之致;用色则古艳淡雅,超尘绝俗,他的用笔曾吸收石涛的破墨洇化,干湿互用,造成淋漓酣畅的水墨效果。<div><br></div><div>通过对古松、巉岩、流泉、山花野草的描绘,创造了一个诗意盎然的画面,古松老干刚劲如铁,虽有枯枝,但仍然黛色参天,郁郁葱葱,画幅右边岩石,形象奇特,上下两部分的山石遥相相呼应,中空处留白有落款,整个画幅的结构颇具匠心。<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小龙湫下一角图 1963年 潘天寿 </font></b></h3> <p class="ql-block">一般画小龙湫,多喜画悬空直下的飞瀑,潘天寿却自出机杼,独取湫下一角,从一鳞一爪中来窥见全龙;而且幽深静穆,砯崖转石,构成“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新奇意境,反觉比正面描写更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面中水石花草布置得很有层次,下部涧水流出画外,花露半株,见其深而无穷;上部藤蔓抱石,离披下垂,见其高而无极,从有限显示了无限,全幅以一水斜贯中间,主题很突出,实而又虚,变化中复见统一,在画面构图方面,《小龙湫下一角图》充分发挥了方形画幅的饱满和紧凑。 </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微风燕子图》1961年 潘天寿 </font></b></h3> 在《微风燕子图》中,双燕的处理也极其巧妙,两只燕子左低右高,一前一后紧密相连,起到了很好的“势”的收拢效果,所以“合”的部分结实而严谨。燕子还接过右侧的款所传递的“势”,将之递给下方的柳树,同时又在左上角分割出了一个与右下角相对应的较实的空白,因此,燕子的这个高低排列组合对这张画气势的起承转合、边角经营都起到作用。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结尾:</b></p><p class="ql-block">作为20世纪杰出的一代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潘天寿既是一座艺术高峰,也是一面旗帜,具有超时代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他所创作的“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的不朽之作,雄强奇崛、浩大刚正,其风骨劲朗、高阔明豁的恢宏巨构,如高峰耸立,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美术学院,“传统出新”的“潘学”思想深入骨髓,与“兼容并包”的林风眠办学理念汇流成源,成为中国艺术教育和而不同的大道正脉,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风东渐,中国传统艺术遭受严重质疑的关键时刻,潘天寿总是以艺术史家的宏博视野和高度,以实践家的非凡勇气和自信,固守中国画教学的独立性;他是现代中国画教育体系的奠基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画争取世界地位,他希望新时代的中国绘画,依然能够毫无愧色地作为东方绘画的代表屹立于世界艺术之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