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 李桂强作品选集

强哥

<p class="ql-block">人间佛教</p><p class="ql-block">李桂强先生(左3)为广东化州南山寺题字并与圣旭方丈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间佛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品视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赵朴初居士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始终关心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他又是一位慈善家,长期参与社会救济、救灾工作。赵朴初还是享誉海内外的作家、诗人和书法家,他在诗词、曲牌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书法作品俊朗神秀,久负盛名,墨迹遍布祖国名山大川、名寺古刹。</p><p class="ql-block">军旅书法家、赵朴初书艺传承人李桂强先生,从事书法学习四十余年,勤奋笔耕,作品以朴老书法为宗,在艺术道路上坚持探索,孜孜不倦,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的作品,每一幅都力求体现朴老书法雍容平和、返朴归真的特点,追求朴老作品中那种古拙灵动、达之性情的自然美,并从中寻求创作的灵感,融入自己的感悟,力求从朴老博大精深的智慧宝库中汲取精华,滋养自已。</p><p class="ql-block">基于此,编者搜集了赵朴初居士和李桂强先生书法作品各45幅,成此专集,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文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书法集》</p><p class="ql-block"> 一一 李桂强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赵朴初书法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中国佛教学者、居士、中国现代社会活动家。</p><p class="ql-block">曾经担任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持戒念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朴初书艺传承人李桂强其人其书</p><p class="ql-block"> 李桂强先生在书法方面的造诣,可圈可点的当是得益于对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书法艺术的传承。其书风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第一点是其书法中有贵和、尚中的内在精神。李桂强的书法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他的书法早期是写“二王"、赵孟頫、苏东坡等入手的,所以结构上方正灵动,整体很丰满,而且骨法很有劲道,在用笔上也是比较偏向涩,而不趋向于疾。李桂强中年后其书更注重于帖学,笔法大多学习的是苏东坡的笔法,所以其字势向右倾斜且扁而肥,随后又纳入颜真卿字体的雄健和米南宫的稳健的特色,最终形成自己的圆润中常而又挺拔,方正的字体中又带有些许的雄健。</p><p class="ql-block"> 第二点就是清新隽永。李桂强的字追求的是字的精神,而不追求字体的唯美,其书法大多是性情中有感而书,文字合一、诗书合一,因文而书,是有感而发的作品较多,所以李桂强的书法作品很少是有重复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点就是他的书法作品中藏有佛家的禅智,这个是他除书学赵朴老外,与深入研究赵朴老的佛学思想是分不开的。赵朴初的字字字如莲花,作品中带有很多的梵音,字体非常的古雅和平和,自然而恬淡,像是不染凡尘的白莲花,充满着佛家的智慧。此中意象,李桂强是深有体味和继承的,有些作品,细细品来与赵朴老手笔如出一辙,不同之处是少了些佛家气象而多了一份军人之刚直正气,令人叹服。</p><p class="ql-block"> 纵览李桂强作品,书法有三个显著特点:</p><p class="ql-block"> 其一,书法用笔刚柔相济</p><p class="ql-block"> 书法用笔,号称千古不易。可是李桂强的书法,似乎用笔并不太难,或者说已经破除千古不易。他破解用笔之难的法则就是刚柔相济。在李桂强的笔法里,笔走如龙,是为刚,笔走如凤,既为柔,龙凤顾应,合融而成刚柔相济的笔法气质。李桂强书法用笔,简而约成,主追笔法的虚实结合。看透笔法,无非就是虚意实成,实笔虚续的内涵,虚实之功,也就是刚柔相济的能力,笔法成刚含柔,不易之中有简成,所以李桂强用笔笃定坦然,潇洒自如。</p><p class="ql-block"> 其二,书法的结体以圆瘦为特色</p><p class="ql-block"> 观看他的书法,字字有精神,这是因为结体成瘦的结果,字体显精神,定位于一个瘦字。但是他书法的结体瘦不是长瘦,而取圆瘦姿态,字体不显长扁,以求方圆,规整秀目,有精神并且很儒雅。</p><p class="ql-block"> 其三,书法章法以和谐为追求</p><p class="ql-block"> 观赏李桂强的书法,大字显器重,小字显飘逸,章法之妙,在于和谐,悦目但不激烈,生动却不冲撞,大与小顾,粗与细应,太极之法,和谐为妙。书法的章法也是文化之法,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概括总结,然后融进书法的章法构造里,书法有世理,有内涵,疏密有道,浓淡成禅,可以说是章法和谐的典章。</p><p class="ql-block">(原载百度网,文章有改动和删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桂强书法集》</p><p class="ql-block"> 一一 赵朴初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李桂强书法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桂强艺术简介</p><p class="ql-block"> 李桂强,男,汉族,字瘦牛,笔名军旅墨客,号梦墨斋,1963年1月生,广东四会人。军旅书法家和收藏家,赵朴初书艺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1982年10月入伍,服役于广州军区著名“塔山英雄部队”,从事电影放映员工作。曾参加对越支边作战,荣立战功两次。战后作为提干对象被选送到桂林陆军学院学习,后供职于广州军区第四十一集团军和广州军区装备部机关,从事部队文化宣传工作。荣获广州军区“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和总政“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p><p class="ql-block"> 2003年转业进广州。任职广州天河博物馆馆长、刘永福纪念馆馆长和广州从化苏东坡纪念馆馆长。广东省委办公厅授予“南粤英杰"、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授予“广东十大杰出艺术家",国家文化部颁发“共和国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等荣誉;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和中国国家艺术促进会联合授予“人民书画家"荣誉,中央电视台授予“CCTV.艺术传承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荣宝斋等出版《李桂强书法作品集》(大红袍)、《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画家精品系列~李桂强作品集》、《中国书法艺术精粹~李铎 沈鹏 李桂强》等个人专著二十余部;作品多次荣登北京地铁一号线、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展播;北京瀚海、中鸿信、广东保利、广东古今、广东文雅、湖南国拍、澳门中信国际、香港今是、台北中正等国内外十余家艺术品拍卖行连续多年上拍其作品,均悉数成交。为名符其实当代最具市场潜力中青年书法家之一。</p><p class="ql-block"> 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会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四会市书画学会副会长、四会市政协第九、十届委员,世界华人实力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兼广东大湾区分会主席,中国南方书画院副院长、广东南粤将军书画院副院长、广东金谷书画院院长和广西山晖书画院院长等。现为北京《中国美术市场报》社总编辑兼副社长。</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视频] 行书毛泽东诗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诗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间佛教</p><p class="ql-block">(广东化州南山寺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广州梦墨斋</p><p class="ql-block">责编:文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