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十月一日,我们自驾中原行,计划行程:第一站龙门石窟;第二站白马寺;第三站老君山,十月五日下午返程。</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第一次利用假期出游。二零二三年中秋十一“双节”假期是从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六日,之所以选择十月一日出行,十月五日下午返程,就是想避开假期出行、返程高峰。实践证明,我们这样安排时间是正确的,往返高速公路一路畅通。</p><p class="ql-block"> 关于景区人满为患的问题我要说一下我的亲身体会:一是,各景区游客确实比平日多好多。比如,这次我们去龙门石窟,去奉先寺看卢舍那大佛,台阶上排队的游客真是像网传的视频和照片一样,后面的游客看到的全是前面游客的后脑勺;二是,游客们的素质普遍提高。虽然人多,但大家都是有序排队进行参观,没有拥挤、没有大声喧哗;三是,自驾游大幅增加。好多都是年轻的家长带着孩子、老人一起出游,能看到他们旅途劳累,但更能看到他们全家人一起出游的幸福,他们其乐融融,累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还有,我再说说吃饭、住宿问题。</p><p class="ql-block"> 首先,在景区里吃饭很贵,价格翻几倍到十几倍,所以,尽量不要在景区里吃饭。其次,住宿价格也是翻倍的。有的贵的离谱,尤其是景区周边。可以多看几家,尽量住市里。比如,我们这次去白马寺,住在了距离白马寺只有300米的一个街边家庭旅店,住宿环境一般,价格高。</p><p class="ql-block"> 总体来讲,如果平时没有大段时间,那么,利用节假日出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是像传说中的那么可怕。</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简单说一下我们本次龙门石窟景点游览的具体情况。</p><p class="ql-block"> 我们十月二日早6:30到达龙门石窟景区。阴天。景区停车场稀稀拉拉有几辆车,都是自驾而来。停车场距景区检票口约3公里,有摆渡车,我们徒步前往,为的是可以看看沿途风景。伊河水静静地向北流淌,陪伴着千年的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 石窟,石窟寺也。是开凿在河畔山间的佛教寺院。石窟寺是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佛教艺术载体。我国最为著名的要数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这三大石窟。</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约5公里的伊河两岸。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似门阙。古称“伊阙”。公元604年,伊阙改称“龙门”。</p><p class="ql-block"> 十月二日下午,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我们于下午2:30返回停车场,驱车前往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安顿下来后,去往洛阳古城。一碗洛阳水席宴中的一道清真营养烩面吃的舒服。</p><p class="ql-block"> 十月三日,晴,蓝天白云。参观完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中午,我们驱车再次前往龙门石窟,查遗补漏,把龙门石窟看了个仔细。至此,龙门石窟景区在阴天、下雨天、晴天(蓝天白云)、夜景(灯光秀)的情况下,我们将开放的石窟均游历个遍。这一次进景区是在检票口补的门票。昨天是早在出行前,网上预约的门票。这样看来,景区还是很人性化的。(补充说明两点:一是,我不知怎么搞的,印象中门票在48小时内可以进两次景区;二是,今年龙门石窟景区第一次有夜景灯光秀,我们不知道,错失昨天晚上的夜景。基于这两点,我们才在第二天中午又驱车前往,结果在检票口补票,景区没让我们白跑。)</p> <p class="ql-block"> 早晨6:30到达景区停车场后,我们徒步前往景区检票口。真是应了那句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游客还没到,沿途很清静,沿途美景成了我们两个人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阴天。静静的伊河。架在伊河上的铁道桥会偶尔有货运火车驶过。</p> <p class="ql-block">伊河。伊河是洛河的一条分支,洛河是黄河的一条分支。所以,伊河的水是黄色的,这大概就是一脉相承吧。</p> <p class="ql-block">去往检票口沿途中的指示牌。看了这指示牌后,才知道白居易是在这里老去(白园)。</p> <p class="ql-block">途中远眺西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西山(上)、东上(下)立面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龙门石窟简介</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市南十三公里。这里东(香山)西(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水堑其间而北流,形如一座天然门阙,故史称“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分布在伊水两岸,南北长度一公里的崖壁上,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宝库。一九六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OOO年十一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历经东魏、北齐、隋、唐和北宋诸朝,营造时间长达四百余年。东西两山现存窟龛二千三百余个,佛塔近八十座,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块,造像十一万尊。这些窟龛造像多分布于西山,东山主要是唐武周时期的造像。</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北魏时期的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百分之三十,代表洞窟有古阳洞(1443号窟)、宾阳洞(140号窟)、莲花洞(712号窟)、魏字洞(1181号窟)、皇甫公窟(1609号窟)等,其中古阳洞开凿最早,造像内容丰富,著名的“龙门石窟二十品”,该洞占有十九品。</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唐代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的百分之六十,代表洞窟有奉先寺(1280号窟)、潜溪洞(20号窟)、万佛洞(543号窟)、极南洞(1955号窟)、大万伍佛洞(2055号窟)、高平郡王洞(2144号窟)、看经寺(2194号窟)等,尤以奉先寺为代表的大卢舍那像龛群像,雕刻精湛、气势磅礴,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之多,为中国诸石窟之冠,它们既是研究历史的佐证,又是不同时代、不同书体的真迹,从中精选出的“龙门二十品”和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書丹的“伊阙佛龛之碑”,是魏碑体和唐楷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是北魏和唐代皇家贵族发显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在石窟艺术中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其栩栩如生的佛教艺术造像,是中国古代富有才华的雕刻艺术家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宗教“仪轨”的束缚,以现实生活为源泉而创造出的。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开凿一千五百多年来,遭受了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精美的造像损坏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龙门石窟高度重视,使龙门石窟得到了妥善保护、合理利用。龙门石窟包蕴广博的内涵,丰富精湛的雕刻使我们乃至后世子孙从中可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是照片“龙门石窟介绍”的石刻碑文)</p> <p class="ql-block">陈抟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潜溪寺</p><p class="ql-block"> 高9.95米,宽9.86米,深7.19米。</p><p class="ql-block">潜溪寺位于龙门西山北端,开凿于唐高宗年间,相传古时地下有泉水涌流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宾阳中洞洞内造像为北魏时期常见的“三世佛”题材。正壁主尊释迦牟尼,结跏</p><p class="ql-block">趺坐于方台座上。两侧为弟子迦叶和阿难,是龙门北朝石窟中保存比较完整的弟子像。弟子外侧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北壁是以过去佛燃灯为中心的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南壁是以未来佛弥勒为中心的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这些造像皆面容清秀、目光和悦,身着宽袍大袖式衣衫,显示出一系列中原风格特点。</p> <p class="ql-block"> 宾阳南洞西壁造像。宾阳南洞完工于唐贞观十五年(641),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为纪念长孙皇后而续建。</p><p class="ql-block"> 宾阳南洞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主尊阿弥陀佛,面相饱满,脸型略长,颈有蚕节纹,胸部隆起。两侧菩萨形体丰腴,造型古拙。</p> <p class="ql-block">龙门西山崖壁上的石窟佛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中有大量石窟造像残缺不全,令人扼腕叹息。龙门石窟的破坏,主要分为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两大方面。自然破坏主要是风化、岩石坍塌、洞窟渗水等。人为破坏主要原因是蓄意破坏和盗窃。二十世纪初,西方人开始对中国石雕艺术密切关注并大加赞赏,一些学者还出版了研究著作,到了二十世纪20~40年代,龙门石窟遭到了严重的盗凿。虽然新中国成立后,那些流散海外的龙门石窟造像有一部分回归,但那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流散海外的造像到目前为止,还未得以回归。主要流散于大英博物馆、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这是我们国人之痛!</p><p class="ql-block">值得欣慰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洛阳市委书记吕英带领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一高的学生日夜驻守于龙门,这才使得龙门石窟免于浩劫。</p> <p class="ql-block">像这样窟内造像已被盗流散海外的数不胜数,看着心疼啊!人民当团结,祖国当强大!</p> <p class="ql-block">这尊交脚佛像头部被盗凿,流散海外。看看佛像后面的主壁,花纹清晰细腻,多么精美,可想而知,佛头更是雕刻的精美细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惟妙惟肖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千龛竞秀</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可以看出山的走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字洞</p><p class="ql-block"> 洞口高4.3米,窟檐高4.5米,深4.12米。唐字洞因洞内保留较多唐代造像题记而得名。东外上方有窟檐,窟檐前坡雕刻瓦垄,檐下刻有18根椽子,写实逼真,极为形象,为研究北魏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屋脊正中有一只迦楼罗鸟,民间俗称大鹏金翅鸟,为佛教护法天龙八部之一。佛经上讲,“金翅神鸟,翅翅金色,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里,以龙为食”,看见,它在佛教护法中是何等强悍。它人面鸟身,昂首挺胸,张开两翅雄踞于屋脊之上,极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奉先寺</p><p class="ql-block"> 奉先寺高19.68米,宽38米,深36米。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雕工最美的一组摩崖型群雕,相信每一位看到这组造像的人都会为之惊叹!震撼!</p><p class="ql-block"> 它开凿于唐高宗初期,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完工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原名大卢舍那像龛,因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梵语意为“诸恶皆除,悉德兼备,净色遍照法界”,是佛在显示智慧与美德时的理想化身。主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仅耳朵就有1.9米。</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头顶为漩涡纹发髻,面部丰满圆润,鼻梁高挺,嘴角微翘,眼部刻画采用立体感极强的透雕,使大佛形象更加饱满、丰富、栩栩如生。她的双肩宽厚,衣纹简洁流畅,精美的火焰纹背光,衬托出她如日如月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中的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北壁的神王、力士像</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中神王</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北壁上部的佛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伊阙碑</p><p class="ql-block"> 莲花洞外北壁崖面上“伊阙”二字,此处原为唐武则天时期佛弟子史延福刊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方石刻佛经距译出时间不足十年,可能是中国最早石刻版本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可惜被“伊阙”两个大字覆盖。这两个字是明代隆庆年间监察御史赵岩所题。</p> <p class="ql-block">在西山伊河对岸远眺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东山的千手千眼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龙门桥</p> <p class="ql-block">在西山眺望伊河对岸的香山</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口雕刻的140副药房</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西山夜景</p> <p class="ql-block">极南洞西壁造像</p><p class="ql-block">极南洞三设坛,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二力士九尊像,坛基刻十二身伎乐像。主佛为弥勒,波状发髻,着通肩式袈裟,左手抚膝,右手被凿缺,倚坐在束腰方莲座上,足踏莲茎圆台。二菩萨雍容华贵,二弟子虔诚侍立。</p> <p class="ql-block">在光影的映衬下,金碧辉煌的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在伊河东岸远眺奉先寺</p> <p class="ql-block">在伊河东岸远眺灯火阑珊下的西山</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洛阳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我们还会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