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明珠~乌玆别克斯坦

老世

<p class="ql-block">乌兹别克斯坦是位于中亚中部的内陆国家,西北、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部毗邻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东南跟阿富汗交界,西南、西部和土库曼斯坦为邻,国土面积约44.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38万,首都是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共有130多个民族,其中乌兹别克族约占总人口的80%,绝大多数民众都信仰伊斯兰教,官方语言为乌兹别克语。是中亚五国中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为此,我们团队安排在乌兹别克的时间最多的,共安排5天时间。</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也是塔什干州的首府。历史上在十六世纪末,乌兹别克人与哈萨克汗国作战失利,签约把塔什干城与附近草原交给哈萨克汗国240年,城中也有很多哈萨克人定居,后来在十八世纪,浩罕汗国成立,由一位名为羽奴思的和卓夺回塔什干,再回到乌兹别克人手中。</p><p class="ql-block">塔什干虽然是首都,但是没有太多的历史遗址,景点不多,以车游为主,用大半天时间走马观花,在塔什干游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沙希达夫纪念广场,喷泉与鲜花交织在一起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电视塔。</p> <p class="ql-block">在乌兹别克斯坦,以及中亚5坦,城市中都建有很多喷泉,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都喷水,可以用来缓解干燥的天气。</p> <p class="ql-block">每年夏季,天气炎热,雪糕是最这里热销解渴食品。</p> <p class="ql-block">帖木儿广场,广场上帖木儿的雕像就是一种英雄性的表达。他骑在马背上,抬起前左腿的骏马,恭敬地向胸前俯首,仿佛是万民向帝王俯首称臣的代表,而马背上的帝王,战袍飘逸,脚蹬马蹄,昂首挺胸,左手持着缰绳,右手做出向万军挥手示意的姿势,好一副驰骋沙场的英勇形象。</p> <p class="ql-block">位于帖木儿广场边上的博物馆是塔什干最为重要的人文聚集地。</p> <p class="ql-block">  在塔什干的帖木儿博物馆,看到了帖木儿这个民族灵魂人物塑造的王朝及其后裔,以及在那个朝代出现的文人志士为世界文明留下的众多手记,例如代数之父阿尔·花拉子模的数学推理图和早期的占星星盘等。</p><p class="ql-block"> 一件件帝王的锦衣保存完好,虽帝王早已驾崩,透过橱窗也依然能看到往日君王们的威严与尊贵。一根根金丝形成的刺绣图案,毫无重复的繁复花纹,正如整个国家到处可见的清真寺里那些马赛克与曼陀罗造型,让人感受到无限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纪念二战哀伤母亲雕像。乌兹别克斯坦著名的雕塑“哀伤的母亲”,哀伤的母亲想念着儿子,长年不灭的火焰代表着长长的思念。长廊里的铜板上镌刻着一战二战牺牲的乌兹别克人,是一个不忘记英雄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地震纪念碑。966年4月26日凌晨5时24分,原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市发生了7.5级(有说9级,还有称8.3级)大地震,顷刻之间,将塔什干几乎抹平。由于地震发生时,全城绝大多数居民尚在酣睡之中,根本来不及躲避,故此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因当时苏联当局对外封锁消息,究竟死伤了多少人,无从得到准确数字。据传,光死亡人数高达数十万,震后有30多万人无家可归。</p><p class="ql-block">灾后这座城市的重建仅仅用了五、六年时间,当时的苏联最高苏维埃政府凭借计划经济体制,举全国之力,援建这座劫后余生的古城。要求全苏15个加盟共和国每国义务“承包”一条主要大街,建成后,以其共和国名称命名。于是,各加盟共和国均在第一时间,组成最优秀的建筑大军,抽调最优秀的设计师队伍,筹措最雄厚的资金及材料,昼夜不停地为援建的“大街”奋战。这当中,中央政府负责政策协调和城市总体设计,当地政府负责这些来自各加盟共和国建筑大军的全部生活服务保障。</p><p class="ql-block">在市内广场上矗立起一座特殊的纪念碑,以使人们永远铭记住这场重大的自然灾难。纪念碑是一块巨大方石,一面有裂缝,另一面刻有一钟面,指针指在5时24分,即地震突发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独立广场,附近是乌兹别克斯坦议会大厦,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都非常的沉稳,散发出浓烈的前苏联的韵味,几乎很少见到我们这边钢筋水泥赤裸裸的那种现代高层建筑,都是一些较为低层数的、有装饰的,沉稳之中略带一点欧式优雅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哈斯特一依莫姆清真寺,清真寺博物馆内收藏着世界上仅存的 3 本可兰经副本的其中一本。这里是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官方宗教中心。</p> <p class="ql-block">说到清真寺,不管哪个斯坦国,它们都为世界的建筑艺术贡献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而最为宏大壮美的都聚集在乌兹别克斯坦。</p> <p class="ql-block">乌丝别克斯坦的新郎新娘拍婚纱照,大都会穿民族服装,更加具有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团队,旅游精英。</p> <p class="ql-block">在中乌饭店中式晚餐,一路一带新思路旅行社老总还特意送了啤酒l🍺。</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的行程很短,第二天的早上就拖着行李箱前往火车站,从塔什干乘坐两小时火车前往第二大城市撤马尔罕。</p> <p class="ql-block">塔什干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铁路、高铁是西班牙建造,但是高铁非常晃不平稳,比起中国的高铁舒适度差远了,唯一比中国好的一点是座位稍微宽点,没有站票。车速大约在每小时200公里左右。</p> <p class="ql-block">类似航班上一样,乘务员会派发餐饮,我们高铁可没有这个福利啊。</p> <p class="ql-block">高铁发车十多分钟就到郊外了,一望无际的平原,种满了玉米还有各种不知名的庄稼。要知道,乌兹别克斯坦的国土90%都是平原,这是得天独厚的地形,加上地底下还有石油,发展条件相当好。</p><p class="ql-block">在如此空旷的环境中,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一马平川,大片大片的农田,可不像我们那些被划分得小块小块,间隔在丘陵之间的农田,这种视野冲击让人感受到地大物博,虽然我们国家比它大了好几倍。</p> <p class="ql-block">2021年乌棉花播种面积为103万公顷,共收获340万吨棉花,是世界第六大产棉国。</p> <p class="ql-block">高铁外的老人、小孩向我们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经常有苏联时代的车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撒马尔罕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撒马尔罕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名片,人们从世界不同的方向,在不同的中转站过来,为的就是一睹它的芳容。</p> <p class="ql-block">乌兹别克斯坦天文台,是20世纪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乌鲁别克设计的天体观测仪用是15世纪20年代修建的一座三层楼高的眺望台的一部分,现在只剩下出土于1908年的仪器的弯曲轨迹。遗址博物馆有描绘乌鲁别克的微缩模型和一些出土的老陶器及其他文物。</p> <p class="ql-block">天文台遗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今天但凡有人讲述“丝绸之路”历史,几乎百分之百无法绕过这个名字。公元前139年,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宫廷侍从官张骞,出了一趟远门:出关中、过河西、走戈壁、越天山。谁也没有想到,这次说走就走的“去看看”,竟为方兴未艾的汉帝国,打开了一个大大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根据史书记载,张骞在这里曾娶妻生子,张骞回汉朝后,妻儿被匈奴掳走,最后张骞派人营救,但始终没找到。</p><p class="ql-block">骑马西行的使团离开长安城时,他们一定也没料想:这一去一往走过的路,后来被西方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取了个如诗如画的名字: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参观乌丝别克斯坦的-间地毯厂,第一次见识到这么漂亮、精致的地毯画。</p><p class="ql-block">地毯大部分是由女员工织的,他们自己染线,晾干,手工编织。制作真丝地毯是非常费力的工作。可能需要1-6个月,有时候甚至要一年多的时间做一张地毯。当然,这取决于地毯的大小和花纹的复杂程度。</p><p class="ql-block">他们介绍说:“制作周期长,价格也会高。我们会用20多种纯天然的染料来调颜色。地毯非常结实,可以用很多很多年。我们的顾客来自中国、俄罗斯、欧洲。如果你来到撒马尔罕旅游,那么这家工厂一定不能错过。你可以直接看到地毯的制作过程,如果喜欢的话就买一张,当然,你要确保自己口袋里有几千美元才行”。</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主席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候,也来过这间地毯厂参观过。</p> <p class="ql-block">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古城,有一座名叫古尔·埃米尔陵的皇家墓地,这座华丽的墓地是中亚征服者帖木儿大帝在世时修建的,公元1405年帖木儿去世之后,他的尸体便被安葬在这座陵墓之中。除了帖木儿之外,这座陵墓中还安葬着许多帖木儿家族的成员,被誉为十五世纪最杰出的天文学家兀鲁伯国王也被安葬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鼓座大约8-9米高,把穹顶举起在八角形体积之上,穹顶外层高在35米以上,显得格外饱满。由两层薄薄的钟乳体同鼓座显著分开,通体灿烂的琉璃砖贴面又赋予它华丽的外衣。</p> <p class="ql-block">陵墓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会觉得没有什么好看的,也不会看,但是进去后看到整个室内装饰金壁辉煌,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比比哈努姆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是当时伊斯兰世界里最高的建筑,并将当时的建筑推至到顶点。</p><p class="ql-block">帖木儿为了纪念之妻修建的,最著名的印度秦姬陵也是仿照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建造的。可惜的是这座清真寺落成后帖木儿就去世了,也成了他在世时留下的瑰宝建筑。清真寺的对面是萨莱·穆尔克·哈努姆的圣陵,同时也是王族中其他女性成员的安葬地。</p> <p class="ql-block">参观具有百年历史的酒工厂-豪列尼科撒马尔罕酒厂,并且品尝撒马尔罕的葡萄酒和白兰地。</p> <p class="ql-block">酒厂老板讲解每一种酒的制作,左边小伙子是乌丝别克斯坦导游。</p> <p class="ql-block">每人10P,从餐前酒到白兰地,口感觉得很一般,酒味没有醇厚。</p> <p class="ql-block">午餐选择在当地人家开的餐厅,一感受当地饮食文化。</p> <p class="ql-block">列基斯坦神学院,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境内的学校,是一组宏大的建筑群,建于公元15-17世纪,中世纪培养穆斯林神职人员的学府。</p><p class="ql-block">建筑群由三座神学院组成:左侧为兀鲁伯神学院(兀鲁伯为中世纪帖木儿帝国的学者、天文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建于1417-1420年;正面为提利亚-卡里(意为镶金的)神学院,建于1646-1660年;右侧为希尔-多尔(意为藏狮的)神学院,建于1619-1636年。</p> <p class="ql-block">这三座建筑高大壮观、气势宏伟,内有金碧辉煌的清真寺。兀鲁伯神学院的正门和彩色的穹顶是用各种色彩的陶瓷装饰的,后遭地震破坏,又重新修建了高13米、直径13米的新穹顶,建筑材料采用特殊金属结构。这些神学院是中世纪培养穆斯林神职人员的学府。其中兀鲁伯神学院是15世纪最好的穆斯林学府之一。据说,兀鲁伯曾亲自在此授课,这里是他统治期间世俗科学思想的中心。三座神学院虽建于不同时代,但风格组合相当成功,是中世纪中亚建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在学院旁的当地人餐厅迎接日落,品尝当地人的晚餐,这种晚餐氛围挺浪漫。</p> <p class="ql-block">到中亚5国,每天都喝上隆香的啤酒。</p> <p class="ql-block">晚上入住的小酒店,内部各个位置装饰、摆设得相当精美,第一次见到这么有艺术性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早上从撤马尔汗坐车到布哈拉,车程约4小时,到达后吃过中午饭,开始在古城参观、听故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亚城市博物馆”</span>“丝绸之路活化石”, 这是布哈拉的美誉,在沙俄与苏联的统治下,它独有的辉煌被俄罗斯文化所掩盖和淹没,曾被世人遗忘。苏联解体后,这座古城的建筑艺术珍宝和文化古迹开始恢复本色,重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p><p class="ql-block">布哈拉城已经有2500年历史,据考证,自建城以来,布哈拉的位置没有改变,而在地下20米的纵深范围内,却埋藏着不同时期的大量文物和古迹,地面上则分布着170多座中世纪以来各种风格的伊斯兰建筑。</p> <p class="ql-block">雅克城堡,是布哈拉统治者及其亲属的城堡和居所,建于公元前1世纪,是布哈拉中世纪文明的象征。几个世纪以来,由于古堡几经毁坏和重建,多次迭加,使整个古堡形成一座高达18米的丘岗,外边由层层的城墙所围。最上面一层是布哈拉最后一代统治者所建,面积约4公顷。当时,该城堡为一个综合建筑,有三千多人居住在里面,建筑包括当时统治者的宫殿、国库、官吏们的住所、兵器库、清真寺、手工作坊、监狱等,但保留下来的建筑不多。</p><p class="ql-block">1920年,在布哈拉埃米尔与苏联红军的交战中,城堡的东、南、北部城墙及大部分建筑,特别是木制框架部分基本被毁。</p> <p class="ql-block">浫王上朝的地方,相当简陋。</p> <p class="ql-block">卡扬宣礼塔,是布哈拉最著名的建筑纪念碑,建成于1127年,高46.5米,坐落在布哈拉市老区中心大清真寺旁边。</p><p class="ql-block">它高于整个布哈拉市,在距布哈拉几公里处就可以看到它的入口。宣礼塔起初是用于高声召集大家祈祷的。宣礼塔是用烧过的砖建成的,地基深达16米,勒脚直径达9米。巨大的锥形细脚到顶部时则成为圆筒形悬楼。圆形建筑物在柱子的顶部,悬楼有16个拱型透光窗。</p><p class="ql-block">卡扬宣礼塔是被成吉思汗留下来的唯一建筑,据说是成吉思汗抬头看宣礼塔,帽子掉了下来,为此折腰捡帽子,就特赦唯一没有被放火毁灭。</p><p class="ql-block">以前夜间塔顶会燃烧柴火,成为丝绸之路上夜晚为沙漠商队指引路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布哈拉老城大清真寺及神学院,现在里边都是一些卖纪念品的摊铺。</p> <p class="ql-block">萨曼陵墓,是中世纪中亚建筑艺术的典范。波斯人在这一建筑中首次使用火烧砖,据说和泥的液浆用骆驼奶调成。墙砖以不同的方式搭列,间有空隙,拼成了精巧别致的花草鱼虫或历史故事图案,墙体却坚固无比。</p><p class="ql-block">陵墓是个立方体,覆以大圆拱顶,四角有小圆顶。立方体象征着稳固,也代表地球;大圆顶象征着天空,也代表宇宙。它们的结合,象征着天地合一。屋檐用砖砌成圆形,象征着太阳和星星。</p><p class="ql-block">在干旱的沙漠,砖砌的陵墓经年不变,看起来像是一个巨大的木雕,但在不多见的雨天,整个建筑又变成了滋润的泥塑。这是此类建筑最为传神之处。相传,成吉思汗大军攻陷布哈拉之前,当地居民为保护陵墓用土将其掩埋成一个山丘,从而使这一建筑杰作免于战火的摧残。如今,萨曼陵墓成为来布哈拉朝觐的穆斯林信徒的必到之处和旅游者必看的古迹。</p> <p class="ql-block">夏宫,位于布哈拉市郊,是布哈拉最后一位埃米尔的住所,也是迄今为止留存的唯一一座布哈拉统治者宫殿。宫殿分为两个部分:旧宫称为阿卜杜-阿哈德汗宫,建于1892年,为布哈拉传统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新宫称为萨伊德-阿里姆汗宫,兼具欧洲和中亚风格,建于1917年,包括一些装饰华丽的居室和大厅,由布哈拉最优秀的工匠建成。除宫殿本身建筑外,夏宫还包括一个很大的园子,内有喷泉、池塘等。</p> <p class="ql-block">在室外看很普通,进入室内是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乌兹别克斯坦是古代丝绸之路上联通欧洲与东亚的重要枢纽,但它的存在远远超过古今的贸易往来,更像一颗被遗忘的璀璨明星,静静地夹缝在欧洲与东亚之间透射着它的光辉。著名旅游杂志《孤独星球》称之为(历史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2015年《孤独星球》杂志其中一期封面是布哈拉的四塔清真寺,今天有幸同框。</p> <p class="ql-block">布哈拉是传说中一千零一夜的发源地,是阿凡提的故乡,也是中国古书中的不花剌……据说布哈拉汗国四百多年的历史中,有三分之二的故事是在布哈拉.,所以这里游客比较多。</p> <p class="ql-block">晚上在老城里的纳迪尔迪凡贝伊径学院的餐厅享用风味晚餐,并且欣赏传统舞蹈、时装表演。</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早晨,布哈拉。</p> <p class="ql-block">从布哈拉到希瓦古城距离445公里,早餐后出发,车程7小时有多,沿途是克孜勒库姆沙漠公路,沙漠面积约 30 万平方公里。下午到达希瓦后入住酒店稍作休息,然后开始进入古城。</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希瓦古城门外的园林式酒店。</p> <p class="ql-block">  希瓦古城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下游的希瓦绿洲上,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南边界。建立于公元4世纪,历史上是旅行商队的必经驿站。16世纪时为希瓦汗国都城。据传其名由突厥语“干燥的”一词演变而来,此城处于中亚卡拉库姆沙漠附近,气候异常干燥。</p> <p class="ql-block">中亚古谚说:“我愿出一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期待着可否有这种感觉。</p> <p class="ql-block">在习近平主席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方赠送给乌方的国礼中,有一座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Khiva)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p><p class="ql-block">从2013年启动项目,到2019年底项目竣工验收,历时数年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一步一个脚印,“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了文化遗产的真实完整,得到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希瓦古城面积不大,约3平方公里,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昔日外城居住的是平民百姓,内城居住的则是王公贵族与宗教领袖。如今的希瓦,居民几乎都住在外城,内城则成为一座古老建筑密集的“露天博物馆群”,随处可见装饰着马赛克、大理石和珍稀木材的重要建筑遗迹,包括大小经学院、皇宫、清真寺、军事设施、民宅、城墙等文化遗迹53处。</p> <p class="ql-block">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商品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修复后的经学院。阿米尔·图拉经学院是17至19世纪布哈拉汗国与希瓦汗国时期伊斯兰宗教建筑代表之一,这座建于18世纪40年代的建筑,200多年来只在1983年做过一些局部修缮。</p> <p class="ql-block">城中最著名也最核心的是一座陵墓,属于一个叫做帕拉翁·马哈穆德的人,此人生活在14世纪的希瓦,是当时人们心目中一位接近完美的超级“强人”—既是诗人和哲学家,也是力大无比的摔跤手,同时还是一位富裕的商人,并且品格高尚、气度不凡,受到众人近乎神明般的崇拜。</p><p class="ql-block">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以这座陵墓为中心,城中又陆续修建起清真寺等诸多恢宏的宗教建筑。统治希瓦的汗王们,也争相在这位圣哲的陵墓之侧,为自己和先人修坟造墓。所有的陵墓及相关建筑都配有一座或大或小的穹顶,因为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得到永久的安息。希瓦的“千顶之城”美誉,也因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为期三年的修复工程不仅为乌方培养了一批文物保护技术人员,也为希瓦当地培养出了新的一批传承传统工艺的匠人。当地居民中的许多人也都参与了修复工作,这让他们既能照顾家人,又能改善家庭生活条件。不少原本前往首都塔什干的年轻人都回到了希瓦,他们相信,希瓦古城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商机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汗王上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普通话“您好”,时不时都会听到。</p> <p class="ql-block">手工制作馍馍。</p> <p class="ql-block">古城中间最大的蓝色圆柱形建筑为卡尔塔米诺宣礼塔。</p><p class="ql-block"> 对于来到希瓦的游客们来说,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那座“永未完工”的卡尔塔米诺宣礼塔。这座宣礼塔高近30米,外观蓝白相间,华丽非凡。如果全部修好,应该能达到60~70米甚至更高,毫无疑问会是全城最高大显眼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时下令修建这座宣礼塔的汗王,想要利用这座高塔监视邻国布哈拉。在当地人的传说中,布哈拉的汗王得知后,放出口风,要聘请修建这座宣礼塔的建筑师也来布哈拉修一座更高的塔。希瓦汗王因此暗中起了完工后杀掉建筑师的心思,见势不妙的建筑师于是逃之夭夭,留下了这座半截塔。</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每天都有表演,“汗王”经常出巡。</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说,画像上的阿拉伯人是一个医生,世界的医院从他开始。</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的驼队。</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在美美夕阳陪伴下,在古城内享用美味的晚餐,新思路老总通知领队给我们送上红酒。</p> <p class="ql-block">我在古城内闲逛两天,走遍古城的每一个角落,寻找那一种“穿越时空,走进中世纪”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希瓦古城的夜景很美,五光十色,拍摄剪影的最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乌兹别克人是典型的图兰人种,即白色人种和黄色人种融合而成的民族,因为在历史上各民族的融合和同化,导致乌兹别克人的相貌上既有着塔吉克人深邃的五官,又有着黄色人种特有的柔和之美,因此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盛产“混血美女”的国度,</p><p class="ql-block">到达乌兹别克斯坦后,我注意到当地年轻的妇女穿着尤其现代时尚,当地年纪较大的妇女,通常穿着比较严谨和经典,她们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穿着,只是在重大节日、家里喜事都会穿上民族服装。</p> <p class="ql-block">乌兹别克斯坦的女小学生,每人都头戴双朵白花,显得格外朝气。</p> <p class="ql-block">中学生都穿着整齐,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校服标准,不像我们那样,每间学校的校服不一样,五花八门。</p> <p class="ql-block">“我愿出一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这句流传下来的中亚谚语道出了希瓦古城曾经的绝美。自公元4世纪以来,它就是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重镇,有着曾经的花剌子模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而对于大多数国内读者来说,希瓦——这座地处乌兹别克斯坦西部、阿姆河下游绿洲的“千顶之城”,仍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过去十年,中国与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开展了33个联合考古项目,并积极推进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合作。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保护各国的历史遗产,还促进了文明交流与理解,为世界文明的繁荣和多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