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山麓書聲琅,百年名庠青史留。今生餘歲無可偷,母校之情永相守!~六七届初中丙班,恭贺母校百年華誕!

明视

<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 素有“六朝胜迹”之称的栖霞山,是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栖霞山紫气东来,钟灵毓秀。每至商飙来临,便枫叶流丹,漫山红透,犹如栖落人间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彩霞</span>!</p><p class="ql-block"> 南京栖霞山与北京香山、长沙岳麓山、苏州太平山并称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自古以来就以“栖霞丹枫”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之列。</p> <p class="ql-block">  栖霞山除了风光秀丽,还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遍布于龙山和虎山之间的80多处历史古迹,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石刻文化、地质文化、名人文化、茶文化、教育文化等诸多栖霞山特有的文化元素符号。</p> <p class="ql-block">  其中栖霞山的教育文化,可以远远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萧衍时代。梁武帝萧衍认为栖霞寺的高僧学问很好,所以下旨,要天下寺庙的和尚都要到栖霞寺进行培训进修,才能获得修行成为高僧的资质!</p><p class="ql-block">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昔日栖霞中学的校址,已经变成了气派非凡的中国佛教学院栖霞山分院了。</p><p class="ql-block"> 这足以说明,在1500多年前,栖霞山的教育地位就傲视天下、独领风骚啦!</p><p class="ql-block"> 有鉴于此,栖霞山又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在与栖霞寺一墙之隔的茂林修竹掩映下,曾座落着一所百年学府——栖霞中学。它就是我心目中的圣地,度过了两年初中学习时光的母校!</p> <p class="ql-block"> 【一】栖霞中学百年华诞盛典</p> <p class="ql-block">“百年春秋声誉满天下,万千学子桃李遍九州!”</p> <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艳阳高照,神清气朗!</p><p class="ql-block"> 今天,欣逢栖霞中学百年华诞。嘉宾云集,高朋满座。煌煌校园,盛景空前!</p> <p class="ql-block">  位于尧化门金尧路的栖霞中学高中部校区,焕然一新,喜迎宾朋。</p><p class="ql-block"> 上至苍苍白发的校友,下至今年刚入学的新生,大家无不欢呼雀跃,畅诉衷肠,共贺母校旷世难遇的百年华诞!</p> <p class="ql-block">  由学生组成的礼宾队,身着校服,英姿勃发。一早就站立在学校大门口,喜迎参会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来自天南海北的各届校友。</p><p class="ql-block"> “校友,您好,欢迎您光临母校!”一声充满青春气息的问候,使每一位到会校友倍感亲切,大有宾至如归之感!</p><p class="ql-block"> 上午9:30分, 栖霞中学“弦歌百年新跨越•毅行栖中再起航”建校百年暨素质教育发展大会,准时在校“毅行馆”即体育馆开幕。</p> <p class="ql-block">出席大会的各级领导有:</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张利明,</p><p class="ql-block">栖霞区委副书记、代区长王承江,</p><p class="ql-block">东南大学副校长、黄质夫先生之孙黄大卫,</p><p class="ql-block">栖霞区委政法委书记秦志刚,</p><p class="ql-block">栖霞区副区长卢静,</p><p class="ql-block">南京市教育局中教处处长田家英,</p><p class="ql-block">国家督学王立生,</p><p class="ql-block">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陆志平,</p><p class="ql-block">江苏省体育指导委员会主任王正伦,</p><p class="ql-block">南京大学研究员冯维波,</p><p class="ql-block">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招生处、学生处负责同志,</p><p class="ql-block">贵州、新疆、陕西等省外友好学校领导,</p><p class="ql-block">江苏省阜宁中学等省内友好学校,</p><p class="ql-block">栖霞中学历任校级领导,</p><p class="ql-block">部分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驻区部队领导,</p><p class="ql-block">栖霞街道、尧化街道分管领导,</p><p class="ql-block">栖霞区教育局领导班子及科室负责人,</p><p class="ql-block">全区中小学书记等。</p><p class="ql-block"> 以及优秀校友代表,栖霞中学全体师生及家长代表等共同参加。</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党委书记姜坤林致贺词。</p> <p class="ql-block">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利明致贺词。</p> <p class="ql-block">  南京市栖霞区副区长卢静致贺词。</p> <p class="ql-block">  从栖霞中学走出的2014届校友、奥运冠军张常宁致贺词。</p> <p class="ql-block">  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石静副主任携从栖霞中学走出的体育健儿,中国女排奥运冠军龚翔宇,亚运冠军刁琳宇、吴梦洁,为学校赠送了冠军学子匾。</p> <p class="ql-block">  栖霞区代区长王承江,东南大学副校长、<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质夫先生的孙子</span>黄大卫向南京市栖霞中学高质量发展顾问团队颁发聘书。</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们向黄质夫先生的儿子黄飞先生,老校长代表胡国富先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献花,表达了栖霞中学最诚挚的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学生们表演的歌舞《少年》。</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学生们表演的器乐合奏《盛世国乐》。</p> <p class="ql-block">  江苏省体育局训练合作中心的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武术套路表演。他们飒爽的英姿,高超的技巧,收获了现场观众们的赞叹与掌声。</p> <p class="ql-block">  百年华诞庆典隆重、热烈、欢快、喜庆。参会的栖霞中学1967届初中丙班校友,坐在校友区域的座位上,满怀深情地观看庆典。</p> <p class="ql-block">  弦歌不辍育桃李,薪火相传续辉煌。百年华诞校庆盛典在学校质夫合唱团《我爱你中国》歌声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圆满落下了帷幕!</span></p> <p class="ql-block">  参会的所有领导,移步主席台合影留念。站在新的百年征程路口,栖霞中学正朝着理想航向乘风破浪,重新出发!</p><p class="ql-block"> 以“985”高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为首的省内外二十多所高校,七、八所中学和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等单位,纷纷发来贺信,恭贺栖霞中学百年华诞!</p> <p class="ql-block">   南京林业大学发来的贺信。</p> <p class="ql-block">  远在千里之遥的贵州溶江县第一中学,与栖霞中学同根同源,发来的贺信更是情真意切,彰显手足之情!</p><p class="ql-block">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和栖霞中学同时期创立的其他四所乡村师范学校,却没有任何祝贺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和高邮县的界首中学还有过学术上的交流呢!难道栖霞中学没有向它们发出邀请吗?</p><p class="ql-block"> 庆典结束后,各位领导、各届校友纷纷在校园参观留影,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新、老校长和部分校友代表合影留念。(此照片由1967届初中乙班校友陈志泉拍摄)</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新、老校长和黄质夫先生儿子黄飞先生合影留念。(此照片由1967届初中乙班校友陈志泉拍摄)</p> <p class="ql-block">  黄质夫先生儿子黄飞先生家人合影,左一者为黄质夫先生孙子、黄飞先生儿子、东南大学副校长黄大卫。(此照片由1967届初中乙班校友陈志泉拍摄)</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1967届高中校友王霞兰和1967届初中乙班校友陈志泉,与黄质夫先生儿子黄飞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1967届初中乙班校友陈志泉和原校长姜增敏老师合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姜增敏老师的夫人何菁老师,是栖霞中学的音乐教师。她不但教授音乐课程,还曾担任过我们丙班的班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不同届别、不同班级校友的合影,分别是67届高中甲班的王霞兰,67届初中乙班的陈志泉、67届初中丙班的苏来英和马腊娥。</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1967届初中乙班大才子陈志泉校友,在学校广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1967届初中丙班校友,在学校广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不同届别、不同班级校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耕读亭”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们</span>分别是67届高中甲班的王霞兰,67届初中乙班的陈志泉,67届初中丙班的校友。</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1967届初中丙班校友,在“耕读亭”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1967届初中丙班校友,在“耕读亭”合影。</p><p class="ql-block"> 园亭柱子上题写着黄质夫先生的名言:“耕读一堂,得天下英才而教;弦歌四野,树黔南文化之基”。</p> <p class="ql-block"> 【二】栖霞中学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看着庆典上播放的栖霞中学百年回眸,看着母校现代化的校区,看着母校奋发有为、青春靓丽的莘莘学子,我们这些已步入古稀之年的校友,感慨万千,思绪也不由得漫步在母校百年历史变迁之中。</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肇始于1923年。那一时期国民政府倡办乡村师范教育,在江苏省建立了五所乡村师范学校,它们分别位于高邮县的界首镇,南京市的栖霞镇,无锡市的洛社镇,苏州市的吴江镇,嘉定县的黄渡镇。</p><p class="ql-block"> 栖霞乡师序列第四,校址位于被乾隆皇帝御封为“第一金陵明秀山”的栖霞山之麓。</p> <p class="ql-block">【1】1923~1927年,学校初始名称为“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分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一任校长是</span>仇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先生,</span>任职至1927年。</p> <p class="ql-block">  仇埰,字亮卿,号述庵,南京人,生卒于1873~1945年。光绪三十年即1904,留学日本弘文学院。</p><p class="ql-block"> 仇埰先生是民国时期南京著名的教育家、书法家、词人。他是栖霞乡师的创办者,还主持过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学政,是我国发展乡村教育的先驱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仇埰先生曾经的词作:</p><p class="ql-block">《夏初临·题西湖饯春图》</p><p class="ql-block">目送芳华,</p><p class="ql-block">心随画楫,</p><p class="ql-block">软风疏雨湖天。</p><p class="ql-block">听取黄鹂,</p><p class="ql-block">唤春悤度今年。</p><p class="ql-block">倦游词客联翩,</p><p class="ql-block">写西泠递付吟筵。</p><p class="ql-block">瞋帘痴燕,</p><p class="ql-block">黏堤怨绿,</p><p class="ql-block">图本争传。</p><p class="ql-block">惜花人往,</p><p class="ql-block">移水舟新,</p><p class="ql-block">再来胜侣,</p><p class="ql-block">寄感依前。</p><p class="ql-block">流光复尔,</p><p class="ql-block">嗟非旧日青山。</p><p class="ql-block">愁入鸥边,</p><p class="ql-block">好楼台拆绣堪怜。</p><p class="ql-block">会凭栏,</p><p class="ql-block">无穷幽绪,</p><p class="ql-block">只问啼鹃。</p> <p class="ql-block">  这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仇埰</span>先生的行书,足以看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采”,会意字,甲骨文的“采”原是用手采摘叶芽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采”在汉字中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的多重含义和引申意义不仅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变化和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思想和情感的多样表达。</p><p class="ql-block"> 后来为了区分不同的字义,“采”专用来表示神采和摘取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加了“彡”的“彩”,用来表示颜色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加了“土”或“宀”的“埰”或“寀”,用来表示封地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在校庆纪念册中,将第一任校长名字记为“仇采”,在校史陈列馆中则记为“仇埰”。</p><p class="ql-block"> 两个地方出现的名字应该相一致,我认为,“埰”字更符合民国时期的文风!</p> <p class="ql-block">【2】1927~1929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实行大学区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学校名称分别改为“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江苏大学区立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中央大学区立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第二任校长是章桐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  1929~1931年,学校名称改为“江苏省立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校长仍然是章桐先生,任职至1931年。</p><p class="ql-block"> 百度上查不到章桐先生的信息。李鸿章的别名叫“章桐”,难道是章桐先生因为仰慕李鸿章而取名为“章桐”吗?</p> <p class="ql-block">【3】1932~1937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学校独立设置,由江苏省教育厅改名为“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第三任校长是黄质夫先生。</span></p> <p class="ql-block">  时人称赞栖霞乡村师范教育独树一帜,它的开拓创新和成果,是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由于学校办得出色,国民政府的要员及全国各地不少学校、教育机构都派人前往参观。</p> <p class="ql-block">  林森,字长仁,中国近代政治家,民主革命家,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元老。</p> <p class="ql-block">  陈立夫,名祖燕,字立夫。陈立夫是二十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p> <p class="ql-block">  张治中,字文白,政治家,军事家,爱国主义人士,1937年任湖南省主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还有其他的著名人士也相继到栖霞山考察、演讲。</span></p> <p class="ql-block">  黄质夫先生手迹。</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至1937年,南京沦陷,栖霞乡师被迫停办。校长黄质夫先生率领部分师生迁往黔贵高原的榕江县,创办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继续开展乡村师范教育。</p> <p class="ql-block">【4】1949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流亡在贵州的原栖霞乡师师生们,返回南京后,在栖霞山原址重建学校,恢复办学。学校名称改为“镇江区立师范学校”。第四任校长是陈木斋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时栖霞镇的行政关系隶属于江宁县,而江宁县隶属于镇江专署。所以这一时期的栖霞中学就属于镇江管辖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当时镇江地区有七所乡师学校合并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  1950~1951年,学校名称改为“江苏省立栖霞师范学校”,校长仍为陈木斋先生。</p><p class="ql-block"> 1951~1952年,学校名称改为“苏南栖霞师范学校”,校长仍为陈木斋先生。</p><p class="ql-block"> 1952年后,学校名称改为“江宁县初级师范学校”,校长仍为陈木斋先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1953年4月,陈木斋先生调入秣陵中学任校长。他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做出了贡献,为秣陵中学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1957年9月,陈木斋又调入秦淮中学任校长,直至1965年4月。栖霞中学在七十年校庆纪念册的编后记中,提到了陈木斋先生的女儿:“…栖霞师范老校长陈木斋的女儿陈瑞霞同志,为纪念册的编写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使它得以问世。…”</p><p class="ql-block"> 其时,学校分出来一部分,分别成立为句容县师和溧水县师。</p> <p class="ql-block">【5】1953年,学校的校长一职空缺,“校领导”一栏标注的是副校长吉长瑞,他主持那一时期学校的领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  询问现在的校领导,1953年校长一职为何空缺,他们说这些资料都是以前老师整理的,他们也不知道历史上是因为什么原因所致。</p> <p class="ql-block">【6】至1954年,学校名称改为“南京市栖霞初级师范学校”,第五任校长叫罗庆新。</p> <p class="ql-block">  至1956年,南京市栖霞初级师范学校送走最后一批师范毕业生,改名为“南京市栖霞中学”,沿用至今。校长罗庆新继续任职至1957年。</p> <p class="ql-block">【7】第六任校长叫裴业东,1957年开始任职。</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记忆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也受到了批判,并且靠边站了,他的校长任职应该说在1966年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但校史陈列馆和校庆纪念册记载的却是他任职至1970年,是学校搞错了还是我们记错了呢?</p> <p class="ql-block">【8】文化大革命开始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学校领导的“校长”一职改称为</span>“革委会主任”。并且如同走马灯一般<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更换个不停,</span>居然一直持续到了1979年!</p><p class="ql-block"> 以上为各个时期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革委会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9】文革结束后,社会各个层面都在恢复正常的秩序和状态,学校领导自然也恢复了“校长”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据校方说,马一新校长也已退休,现任校长是一位女性。</p> <p class="ql-block">【10】至2007年,南京市烷基苯厂中学与栖霞中学合并,仍沿用栖霞中学校名,一校两址。</p> <p class="ql-block">【11】至2014年,栖霞中学整体搬迁至尧化门,结束了与栖霞寺的晨钟暮鼓相依为伴了九十年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至此,原栖霞中学完成初高中分离,成为了独立高中。</p> <p class="ql-block">【12】翻阅学校编辑的百年校庆纪念册,关于文革期间的描述,比七十年校庆纪念册的内容还要简单。</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七十年校庆纪念册编撰的章节。</p> <p class="ql-block">  这是百年校庆纪念册编撰的章节。</p> <p class="ql-block">  文革前,学校的老教师们,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路线,十七年呕心沥血、勤勤恳恳,在三尺讲台上奉献着自己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然而,文革开始后,有些老教师从精神上、肉体上遭受到了非人的打击、迫害!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遭受迫害最惨痛的教师有:郝孚蕙、汪彩云、王曼洛等。</span></p><p class="ql-block"> 尽管在文革结束后,他们得到了平反昭雪,但却缩短了人生的寿命!这些老教师在栖霞中学的教学生涯中,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何罪之有呢?</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些受过迫害的老教师们理应在校史中得到体现,但</span>栖霞中学对此却讳莫如深,未能在校史中提及只言片语。不知这种微不足道的意见能否在下次校庆得到实现呢?</p> <p class="ql-block"> 【三】栖霞中学校区变迁</p> <p class="ql-block">【1】坐落于栖霞山的校区</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代时的校园,那时校舍的外观设计很有西洋风味呢!</p> <p class="ql-block"> 根据照片上学校名称的称呼,应该是拍摄于1937年以前吧。</p> <p class="ql-block"> 这是学校唯一的一座大礼堂,建成于1937年,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外观设计好像是汉朝的风格吧!</p><p class="ql-block"> 文革前,每到临近高考前的一两个月,高三毕业班的全体学生们,就要集中于此,冲刺备考。直至深夜,仍是灯火通明!</p> <p class="ql-block">  不管在哪个年代,闲暇时分,栖霞山的千佛岩都是栖中学子们喜爱的去处之一!</p> <p class="ql-block">  原来学校大门朝向西边,与栖霞小学隔街相望。文革以后,改为朝向南边。</p><p class="ql-block"> 南大门紧挨着大砟沟公路,此路是栖霞到龙潭的交通要道。车辆穿梭不息,环境吵杂,车祸频发,师生进出很不安全!根本就不如以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朝西大门的位置好,</span>真不知道当时的校领导是怎么想的!而且大门门楣还缺少“南京市”几个字。</p><p class="ql-block"> 这个大门应是改向后的第一个造型吧。</p> <p class="ql-block">  这个大门是应改向后的第二个造型吧。</p><p class="ql-block"> 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收集到文革以前栖霞中学朝西开的老大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被学子们称为“栖中的荷塘月色”的池塘,曾是校园里唯一的水景。</p><p class="ql-block"> 水面盛开着荷花,古色古香的园亭,位于水中央。该园亭建于1934年,命名为“质夫”亭。</p><p class="ql-block"> 池塘西侧是阅览室,建于1964~1965年间。阅览室的一部分建筑材料,是从学校在“何家山”的旧建筑拆除下来利用的。那时我们刚进入栖中就读,劳动课就参加了建筑材料的搬运工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然而,这里已是佛学院的领地,徜徉</span>在造型别致的佛学院建筑中,已听不到昔日琅琅的书声,闻不到醉人的荷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3年栖霞中学的九十年校庆,也是最后一次在栖霞举办的校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在栖霞土地上存在了九十的学校,就要整体搬迁到尧化门了,令人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校庆时拍摄的学校教师宿舍一景。</p> <p class="ql-block">【2】坐落于尧化门的校区</p> <p class="ql-block">(A)新校区全面打造以“质夫精神”引领下的“毅行”文化校园环境,除了教学楼、实验楼,还建设有质夫广场、质夫铜像、“诚、勤、公、毅、桃、李”六园等主要景点。彰显了栖霞中学源远流长的办学历史和厚重深邃的办学底蕴。</p> <p class="ql-block">  “质夫”楼是学校的行政中心,教师办公室和校史展览馆都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实验楼之一的诚谨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教学楼之一的毅行楼和实验楼之一的公善楼。</p> <p class="ql-block">  庆典结束后,栖霞中学招待参会校友免费就餐。学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餐厅叫“悯农馆”,名字起的很有寓意和教育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们坐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宽畅、明亮、洁净的餐厅</span>里就餐时,自然而然的就想起唐朝诗人李绅的名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p class="ql-block"> 母校的饭菜真香啊,我们再一次真切的体会到了母校的一片拳拳之心!</p> <p class="ql-block">(B)对新校区平面布局之管见</p><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的尧化门校区,面积约6.8万平米,呈现的是东西长、南北窄。</p> <p class="ql-block">  按照中国古代文化理念和建筑风格,作为学校,大门应沿着中轴线或平行于中轴线开启。再经过<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段两旁栽种着高大植物的距离,才可看</span>到教学楼主体建筑。那样学校就会给人一种博大深邃的感觉,焕发出学子们探索知识无限奥秘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现在校区大门朝南开在中轴线的径向,即使站在大门外,校园的主体建筑也一览无遗。缺乏深度,缺乏想象,缺乏层次感,实在令人不敢恭维!</p><p class="ql-block"> 简言之,新校区的中轴线是东西向,大门如沿着中轴线朝东或朝西开,等到下一个百年华诞,那给人的视觉效果就绝对会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当年栖霞中学的领导者和新校区的设计者,对栖霞中学深邃厚重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缺乏应有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四】中国乡村教育运动先驱一黄质夫先生</p><p class="ql-block"> 黄质夫,名同义,字质夫,江苏仪征十二圩人。&nbsp;</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于2023年7月6日上午开馆,坐落在黄质夫家乡仪征十二圩的“黄质夫乡村教育史迹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黄质夫先生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农艺系,毕业后即投身于乡村师范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他主持并创办了江苏省高邮县界首镇、江苏省南京市栖霞镇、浙江省杭州市湘湖和贵州省榕江县四个地区的乡村师范学校,前后长达20余年。</p><p class="ql-block"> 黄质夫一生胸怀教育救国理想,践行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精神,建立了独特的乡村师范教育体系,形成了系统的实践创新模式,影响深远、惠泽后人,被誉为中国乡村教育先驱和乡村改造先锋。</p> <p class="ql-block">【1】江苏省立第五师范界首乡村分校”</p><p class="ql-block"> 1924年,黄质夫从东南大学毕业后不久,即到江苏省高邮县界首镇,创办了“江苏省立第五师范界首乡村分校”。</p> <p class="ql-block">  界首乡师是民国时期办的较为出色的一所学校,黄质夫先生在这儿工作到1927年。</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和界首中学共同举办的学术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2】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实行大学区制,将“江苏省立第四师范栖霞乡村分校”并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学校名称改为“大学区立南京中学分校”,时任校长叫“章桐”。</p><p class="ql-block"> 黄质夫应邰爽秋之邀,重返南京,出任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栖霞乡村师范科主任。</p><p class="ql-block"> 在这期间,黄质夫与陶行知等几位有志于乡村教育的校长们,共同研讨学校的教学改革。其结果是,引起校长章桐和教育当局不满而遭到了迫害。</p><p class="ql-block"> 至1930年,黄质夫先生愤然辞职离校。后经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梁希先生推荐,到该院推广处任指导主任。</p> <p class="ql-block">【3】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1931年8月,黄质夫先生应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张道藩聘请,担任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校长。</p> <p class="ql-block">  在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工作期间,黄质夫先生增建新校舍,选聘新教师,增设简师班,增收了近百名新生。</p><p class="ql-block"> 黄质夫先生在这里工作了8个月。</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p><p class="ql-block"> 这是陶行知先生继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后,于1928年受浙江省教育当局所托,直接参与创办的第二所乡村师范学校,有“浙江的晓庄”之称。</p><p class="ql-block"> 学校原名为“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 ”。至1933年,改名为“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 至1957年,改名为“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至2002年,并入了杭州广播电视大学,挂牌为“杭州广播电视大学湘湖校区”。</p> <p class="ql-block">【4】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1932年初,黄质夫先生回到栖霞乡村师范学校继续担任校长。自此,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了五年多。</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至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栖霞乡师被迫停办。</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栖霞中学在位于栖霞山老校址上落成的黄质夫先生铜像。</p> <p class="ql-block">  2015年9月1日上午,栖霞中学全体师生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尧化门新校区的“</span>质夫广场”,举行了新学年开学典礼暨“质夫铜像”揭牌仪式。</p><p class="ql-block"> 在校长李斌陪同下,黄质夫先生之子黄飞先生、其孙东南大学副校长黄大卫先生和来自榕江的贵宾王新辉先生,一起为“质夫铜像”揭牌。&nbsp;</p><p class="ql-block"> 随后,黄大卫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欣喜之情,感谢了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为栖霞中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并祝愿栖霞中学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李校长带领全体师生重温了质夫先生建校所立之“一训三风”,并提出了新学期的奋斗目标。希望栖中全体师生团结起来,秉承质夫先生的教育思想,沿着“面向全体,共同进步;全面发展,特色鲜明。”的方向踏实前行。</p><p class="ql-block"> 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为质夫铜像撰文铭志,全文见后面的“栖霞中学的文化标识”篇。</p> <p class="ql-block">【5】国立贵州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1937年,黄质夫先生率领部分师生南下迁往黔贵高原的榕江县,于1940年创办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继续开展乡村师范教育。</p> <p class="ql-block">  2007年3月,贵州榕江一中迁入新校址,同时落成的还有黄质夫先生的铜像。</p> <p class="ql-block">  1956年,黄质夫夫妇与子女们在栖霞镇故居留影,那是栖霞镇当时最时髦的带有西式风格的建筑。令人遗憾的是,在栖霞镇后来的拆迁改造下,已荡然无存!</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时,陈立夫先生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七十年校庆时,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的亲笔题词。</p> <p class="ql-block">  黄质夫先生一生怀抱“救百万村庄的穷,化万万农民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的理想,培养了大批不怕苦、能实干。负责任、守纪律。懂礼义、知廉耻。不消极、不苟安。能工、能农、能商、能教学、能生产、能在后方保安、能上前线作战的新型乡村教师。</p> <p class="ql-block">  今年,黄质夫先生辞世已一个甲子,又恰逢栖霞中学百年华诞!看着现在校园里的质夫楼、质夫广场,这些处处展现着质夫精神的载体,黄质夫先生定能含笑九泉了!</p> <p class="ql-block">  学生们演出了再现黄质夫先生形象的“情景校歌”剧。</p><p class="ql-block"> 剧中的黄质夫在出场时说了一句台词:“黄质夫鄙人是也。”</p><p class="ql-block"> 黄质夫名“同义”,“质夫”是字。按照古代称谓礼仪,称自己时应称其“名”,称别人时应称其“字”,这是基本的礼貌,是⼀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礼仪⽂化。</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句台词若改为“黄同义鄙人是也”,不知是否更恰当呢?</p> <p class="ql-block"> 【五】栖霞中学文化标识</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注重文化标识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1】校徽</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九九四年之前的校徽图案。</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现在的校徽图案。</p><p class="ql-block"> 校徽为红色圆形内以“人”字托起枫叶,象征莘莘学子在老师的呵护和社会的关爱下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校徽体现了学校“枫叶片片红”的办学目标,让每位学生在栖霞中学这片沃土上,尽情绽放生命的绚丽光彩。</p> <p class="ql-block">【2】校训</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四年之前的校训:无。</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校训:诚勤公毅。</p> <p class="ql-block">【3】校风</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四年之前的校风:</p><p class="ql-block">团结、勤奋、求实、文明。</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校风:</p><p class="ql-block">智如日增,勤奋为本。</p> <p class="ql-block">【4】教风</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四年之前的教风:</p><p class="ql-block">严谨、勤恳、求真、务实。</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教风:</p><p class="ql-block">德能感人,才能胜任。</p> <p class="ql-block">【5】学风</p><p class="ql-block">一九九四年之前的学风:</p><p class="ql-block">好学、守纪、踏实、谦虚。</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学风:</p><p class="ql-block">明责明礼,自觉自治。</p> <p class="ql-block">【6】校歌</p><p class="ql-block"> 据悉,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栖霞乡村师范时期,时任校长的黄质夫先生创作了《栖霞乡师校歌》歌词。</p> <p class="ql-block">  这首激励了无数栖中学子的校歌,就镌刻在学校大门的背面:</p><p class="ql-block">《栖霞乡师校歌》</p><p class="ql-block">“栖霞山在旁边,</p><p class="ql-block">扬子江在面前。</p><p class="ql-block">首都首善,</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责任先,</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责任先。</p><p class="ql-block">耐着千锤百炼,</p><p class="ql-block">才能任重致远。</p><p class="ql-block">做不完,</p><p class="ql-block">学不厌,</p><p class="ql-block">教不倦。</p><p class="ql-block">救百万村庄的穷,</p><p class="ql-block">化万万农民的愚,</p><p class="ql-block">争整个民族的脸。</p><p class="ql-block">好青年,</p><p class="ql-block">着先鞭,</p><p class="ql-block">新中华,</p><p class="ql-block">就实现。</p><p class="ql-block">栖霞山在旁边,</p><p class="ql-block">扬子江在面前,</p><p class="ql-block">首都首善,</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责任先,</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责任先。”</p><p class="ql-block"> 现在,学校对校歌歌名和歌词,作了部分修改。歌名改为《栖霞中学校歌》,原歌词的“首都首善”改为“诚勤公毅”。</p><p class="ql-block"> 经向现在的校领导询问为何要加以修改,他们说,是出自于意识形态的考虑。真不知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栖霞中学为何要如此这般神经过敏呢?</p><p class="ql-block"> 《栖霞乡师校歌》旋律优美、抒情,充满着青春活力,非常能鼓舞学子的进取精神!</p><p class="ql-block"> 关于《栖霞乡师校歌》的谱曲者,栖霞中学有不同的解读。</p><p class="ql-block"> 镌刻在新校区大门背面的《栖霞乡师校歌》,落款为“黄质夫、任中敏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收藏于校史馆的《黄质夫乡村教育文集》一书目录,标注的也是“任中敏作曲、黄质夫作词”。</p><p class="ql-block"> 而栖霞中学100年校庆纪念册中刊登的《栖霞乡师校歌》,标注的却是“黄质夫、任中敏词,陈丽君曲”。</p><p class="ql-block"> 任中敏是我国著名词曲学家、戏曲学家、唐代音乐文艺研究的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 1932年时期,任中敏曾前往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任教并担任训育主任,其时黄质夫为第三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任中敏先生在扬州大学任教,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在栖霞中学100年历史中,任中敏先生是所有任教老师里学术成就最为显赫,学术影响力最为广大的教师!</p><p class="ql-block"> 百度里查不到陈丽君的个人信息,而任中敏却是名声显赫!</p><p class="ql-block"> 《栖霞乡师校歌》的谱曲者究竟是任中敏,还是陈丽君,抑或是二者的联合创作?不知能否厘清这个问题。</p> <p class="ql-block">  “耕读一堂,弦歌四野”,学生合唱团演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栖霞乡师校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优美而熟悉的校歌旋律,诞生了近九十年!再次在百年庆典的会场响起,依然令人荡气回肠、情难自禁![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让我们纵情聆听《栖霞乡师校歌》吧!</span></p> <p class="ql-block">【7】荣誉墙</p><p class="ql-block"> 校史展览馆里有一面荣誉墙,上面展示的是历年从栖霞中学走出来的优秀学子。</p><p class="ql-block"> 他们宛若栖霞中学这个浩瀚星空里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星星,代表了学校的教学成就,承载着学校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这些校友们以母校为荣,而母校也以这些校友们为傲!更有源源不断的后学们,以这些校友为榜样,激励着、鞭策着、鼓舞着自己,为伟大中华的复兴而努力学习!</p><p class="ql-block"> 其中有两位校友是学校老师的子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沈干是栖霞中学老教师沈石泉先生的儿子,1967届初中乙班</span>沈宁的哥哥。他们弟兄学业上出类拔萃,工作上事业有成,都继承了乃父的风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2~1954年期间,学校名称为“江宁县初级师范学校”,沈石泉老师从1953年起,担任了学校教导主任一职。</span></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才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沈宁的成就定会更加斐然!</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乔延凤</span>是栖霞中学老教师乔选、郝孚蕙夫妇的儿子,1967届初中丁班乔霞生的哥哥。</p><p class="ql-block"> 儿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乔老师家和我家比邻而居,乔延凤这些大哥哥们,因家学渊源,学习成绩优异,一直是我们仰视的对象!</span></p><p class="ql-block"> 令人惋惜的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乔延凤和</span>乔霞生兄弟均已作古,未能看到栖霞中学百年华诞庆典的盛景!</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校庆散会后,遇到了昔日的邻居,乔延凤弟弟、乔霞生哥哥一乔小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乔小康是栖霞中学1965届初三毕业生,激情之下远赴新疆支边。我们将近六十年没有谋面了!激动和欣喜之情,无以言表!</span></p> <p class="ql-block">【8】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A)2015年黄质夫先生诞辰120年之际,中国辞赋学会会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京大学</span>许结教授,为栖霞中学作赋一篇。</p> <p class="ql-block">  该作品现安放在“质夫”楼大厅。</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赋》</p><p class="ql-block"> 《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礼》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p><p class="ql-block">昔</p><p class="ql-block">尼父设杏坛授徒,赈衰起废;</p><p class="ql-block">亚圣养浩气育才,继绝赓前。</p><p class="ql-block">子产不毁乡校,称名百代;</p><p class="ql-block">文翁兴学蜀郡,邀誉千年。</p><p class="ql-block">今科教兴国,文化振兴。</p><p class="ql-block">旧舍废,新黉立,诞敷文命;</p><p class="ql-block">人才出,颂声起,再造新篇。</p><p class="ql-block">于是</p><p class="ql-block">建邺故都,有焉百年庠序;</p><p class="ql-block">金陵新邑,欣闻一流歌弦。</p><p class="ql-block">校名栖霞,比摄岳兮高峻;</p><p class="ql-block">毗邻扬子,临江汉之长川。</p><p class="ql-block">枫叶片片,霜染红林之色;</p><p class="ql-block">葵花朵朵,日上中华之巅。</p><p class="ql-block">原夫旧学衰而新学起,美哉江左三贤,应运而生。开智启知,阳光行教。</p><p class="ql-block">生活教育,陶行知辨知行之道;</p><p class="ql-block">儿童教育,陈鹤琴观活水之源;</p><p class="ql-block">乡村教育,黄质夫创师范之校。</p><p class="ql-block">学而不厌,乃圣贤之典经;</p><p class="ql-block">劳而无怠,诚乡师之报效。</p><p class="ql-block">懿乎</p><p class="ql-block">界首肇始,兴半读半耕之志;</p><p class="ql-block">栖霞盛炽,彰仁人英才之心。</p><p class="ql-block">广学博纳,学融中外,却叹愧不如牛;</p><p class="ql-block">厚积薄发,流转南北,企盼社会知音。</p><p class="ql-block">兴五教,德智体美增一劳;</p><p class="ql-block">明四训,诚勤公毅喻青衿。</p><p class="ql-block">今之学子,异日明星。</p><p class="ql-block">诚乃星之始,</p><p class="ql-block">勤为星之路,</p><p class="ql-block">公是星之翼,</p><p class="ql-block">毅成星之轨:</p><p class="ql-block">放置四海,如铁肩之担道义;</p><p class="ql-block">退藏心室,亦文章之为时针。</p><p class="ql-block">宏图初展,壮志待酬。</p><p class="ql-block">东寇西侵,弦声断续。</p><p class="ql-block">有兰不凋,俟春而芳。</p><p class="ql-block">宗风不坠,流离湖广地;</p><p class="ql-block">榕江国师,扬名黔桂湘。</p><p class="ql-block">国事重光,名师云集。</p><p class="ql-block">忆昔</p><p class="ql-block">冶愚老人,堂上医道之论,解除痼疾;</p><p class="ql-block">半塘先生,手中戏弄之笔,梦在大唐。</p><p class="ql-block">乐菁莪,长育于朴野之地;</p><p class="ql-block">嘉蒙卦,启迪于智慧之乡。</p><p class="ql-block">屹中立而不倚,洙泗之风赖以不坠;</p><p class="ql-block">溯横溃而独障,耕读之志更见辉煌。</p><p class="ql-block">京口钟山,江南柳绿,</p><p class="ql-block">师范神韵,于此尤彰。</p><p class="ql-block">惜分阴于短刻,期硕学于缣缃。</p><p class="ql-block">品茗于民众茶园,比德山水,此乃乐境;</p><p class="ql-block">吟诵其乡师校歌,任重致远,意气飞扬。</p><p class="ql-block">观夫盛世崇教,校内新风。</p><p class="ql-block">明道专心,见前贤而思齐;</p><p class="ql-block">润身浴德,启后学之修为。</p><p class="ql-block">诚谨、勤耕、公善、毅行,楼宇相通,彰显质夫神髓;</p><p class="ql-block">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名言共识,焕发栖中新姿。</p><p class="ql-block">文化园里,墙刻时贤隽语:得天下英才而教;</p><p class="ql-block">耕读亭边,联书励志名言:树乡村文化之基。</p><p class="ql-block">日新其业,嘉执事之勤劬;</p><p class="ql-block">砥砺其志,谱群生之新诗。</p><p class="ql-block">赞曰:</p><p class="ql-block">江山涵泽,耕读情真;</p><p class="ql-block">慎责明礼,润泽芳晨。</p><p class="ql-block">勤智如日,德行育人;</p><p class="ql-block">源头活水,质夫精神。</p><p class="ql-block"> 乙未初冬许结谨撰于金陵习赋斋</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即2016年,许结教授又为栖霞山创作了一篇《栖霞山赋》。</p> <p class="ql-block">(B)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为黄质夫铜像撰文铭志。</p> <p class="ql-block"> 黄质夫1896 - 1963</p><p class="ql-block"> 黄质夫,名同义,字质夫,江苏仪征人。中国乡村教育家,栖霞中学创始人,毕业于东南大学。以救百万村寨之穷,化万万农工之愚,争整个民族之脸为己任,立志育人报国。先后长苏北界首、南京栖霞、浙江湘湖及贵州榕江四乡村师范。</p><p class="ql-block"> 先生力倡生活教育之理论,坚持实践,勇于创新。欲众学子为才能胜任、德能感人之优秀师资,于乡村边疆教育贡献颇巨。学为人师,德为世范。为缅怀先贤,激励后学,恭立铜像,恒志景仰。</p><p class="ql-block"> 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撰文</p><p class="ql-block"> 南京市栖霞区教育局</p><p class="ql-block"> 南京市栖霞中学敬立</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O一五年八月二日</p><p class="ql-block"> 此铭文镌刻在黄质夫铜像前的底座平面上,要想连同铜像一起拍下来,那铭文的字迹就模糊不清。要想看清字迹,铜像又拍不到。此位置的设计,似乎有欠妥当!</p> <p class="ql-block">【9】收藏品</p> <p class="ql-block">  这个收藏在校史展览馆里的木质校牌,应该是文革前的物品。校牌和黄质夫先生的塑像,彰显着栖霞中学悠久而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老校牌和现在新校区大门上“南京市栖霞中学”的题字,遒劲有力,原以为是教授语文的邵经玉老师题写的。后看到新校区大门上的落款,才知道是原教授语文的鲜继善老师手迹。</p> <p class="ql-block">  这是曾经令学子们引以为傲的校徽胸章。据了解,文革以后学校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校徽胸章,就没有再恢复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校徽胸章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的体现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为什么不能恢复呢?</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最后一届以“栖霞中学革命委员会”名义颁发的毕业证书,它<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  1994年,栖霞中学首次举办了七十周年校庆,本人有幸参加,这是获赠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七十周年</span>校庆纪念册。</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栖霞中学举办了九十周年校庆,本人没有参加。经向学校老师请求,同意赠送给我一本作为纪念,非常感谢!这是获赠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九十周年</span>校庆纪念册。</p> <p class="ql-block">  2023年,栖霞中学举办了百年华诞校庆,本人有幸参加,这是获赠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百年</span>校庆纪念册。</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经向栖霞中学了解,2003年学校继续举办了八十周年校庆庆典,但没有编辑成纪念册。</p> <p class="ql-block"> 【跋】</p><p class="ql-block"> 相聚的时光是美好的,却又分外短暂!在欢歌笑语中,栖霞中学百年华诞的庆典,不知不觉就落下了帷幕。</p><p class="ql-block"> 在互道珍重声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校友们恋恋不舍的向母校告别,向母校的老师们告别,向在校的学子们告别,相约下一次校庆时再相聚于母校……</p><p class="ql-block"> 校友们衷心祝福栖霞中学,在第二个百年里,未来可“栖”,“霞”光万丈。我们的母校定会发展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品质高中,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p> <p class="ql-block">  余躬逢其盛,与有荣焉,幸甚至哉!浮想联翩,情难自禁,欣然赋词一首:</p><p class="ql-block">《相见欢·恭贺栖霞中学百年华诞》</p><p class="ql-block">乡村教育新黉,</p><p class="ql-block">数栖中。</p><p class="ql-block">百年名庠杏坛声誉隆。</p><p class="ql-block">弘传统,</p><p class="ql-block">赓文化,</p><p class="ql-block">质夫崇。</p><p class="ql-block">自是学教相长共圆梦!</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 “美篇”APP的开发者“蓝鲸人网络科技公司”,对于没有缴费成为会员的人,绝大多数优美的“模板”和“音乐”都不给使用。</p><p class="ql-block"> 因本人还不是会员,故与此次百年华诞庆典氛围相映衬的“模板”和“音乐”都无法使用,令人遗憾,只能有望于下次弥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