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依稀记得2005年,我还在江苏工作,和赵建华老师一起去参加“亲近母语”第二届阅读论坛,烟花三月下的扬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次,我认识了徐冬梅老师、薛瑞萍老师、窦桂梅老师,第一次听到作家梅子涵老师致开幕辞时说出了“点灯人”这个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当时的理解就是用阅读点亮孩子们的心灯。至于“点灯人”后来已经成为全国阅读推广人的美称,就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秋天,我们班的家长为孩子们人手购买了一本《日有所诵》。将陪伴孩子们四年级整整一年的书里,精选的基本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诗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与《日有所诵》结识很多年了,见证了它一次又一次的改版,也曾带着一届又一届孩子“日有所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两天,读《日有所诵》新的单元,孩子们读得趣味盎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忍不住也读了一遍。每读一首,我都会给孩子们分享我的感受和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到顾城的《绿草地》,孩子们讶异简单的语词洋溢的诗意,我告诉他们,诗歌就是流淌的音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到牛汉的《根》,浏览完整首诗后,我立马会想到歌曲《绿叶对根的情意》,想到绿叶对根的爱和归属感。艺术是相通的,诗和音乐都属于艺术的范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到杜牧的《题乌江亭》,我教他们去联想、去对比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去体悟“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才是真正的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到前苏联诗人伊萨克夫斯基的《风》,我会联想到上周读的《风》,英国诗人克里斯蒂娜.罗塞蒂的同题作品。我还会想到唐朝诗人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就是这样想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长日久,孩子们或许就会在自主阅读时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去感受古今中外作家不同的写作风格,真正领略到语言文字的内涵。这样的阅读,必定会点亮他们的智慧之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时代的局限,我在能读书、爱读书的年纪,没有书可读。整个小学阶段,我读的唯一一本外国文学书籍是前苏联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这本书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借给我看的,来自小学校图书馆里爱心人士的捐献。我至今难忘经常锁着的图书馆的神秘以及看书时的热血沸腾,革命小英雄对祖国的热爱和坚强果敢对少时的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为小学语文老师和妈妈多年来,我一直感觉我不是教学生语文,而是在和学生和自己的孩子重新学语文。这几年,又从教学生语文变成了教学生学语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来,我根据不同阶段班情,给家长给孩子推荐《日有所诵》,鼓励孩子们日有所诵,更多的是想让他们拥有一颗诗意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在《童年不能没有诗》里这样写过:“我一直相信,在诗歌里浸润过的孩子,到老了,也依然会有明亮的眼睛和柔软的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认为,语文教学不是培养作家,意义之一是引导孩子们用聪慧稚嫩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事物,这和新版课标中提到的“核心素养内涵”之“审美创造”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是一个出书主义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作家丁立梅老师去年对我说,“你以后出书是水到渠成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很年轻、比较年轻的时候,我也是很巴望出书的,还巴望成绩和荣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渐渐地,知道要为自己画一个天空了,而不是站在屋檐下得意洋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渐渐地,特别懂了语言在自己的笔下、嘴中的要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语是特别的、丰富的、美妙的,既是天然的,更是被运用被使用出来的。很多人知道我热爱写作,其实源自热爱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孩子们正在读的《日有所诵》选录作品的很多作者是各自母语的艺术家,汉语,英语,法语,俄罗斯语,日语,孟加拉语等等。他们是母语文化和艺术的诗人、故事家,思想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语这个词,在我现在的语境中,很尊贵,很隆重,很被爱惜地出现,我不是当作一个普通词随意地提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希腊的欧里庇得斯说,家乡的土地,在任何地方,总是那哺育着人们的土地。母语,也是人的家乡。不管你去到何处,它都会是你心中所思所念的亲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国教育家、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获得2022年“世界教育一丹奖”的朱永新老师曾经说过,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精神成长史。对这一说法,我非常认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在我遭遇困境的时候,我选择用文字疗愈自己,甚至尝试过给朱老师发过微博私信,没想到他很快就给我回复,短短一句“行动才有收获,坚持就有奇迹”给当时的我很大的鼓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每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清亮的眼睛,我时常会想,他们才九岁十岁,智力差异并不大,为何在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上却有着很大差别?而这个差距,是造成他们学习力差距的主要内因,绝不是靠所谓的补习班和家长的“鸡娃”卷起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经多次在任教班级发起过亲子共读,最成功的一次,是我和小七班学生、家长以及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作家曹文轩的《草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续十天,全班家长几乎个个参与,在群里写下了累计近十万字的读后感,不少妈妈看哭了,好几个爸爸想起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而孩子需要慢慢成长,才会慢慢变成大人。后来,这个故事被我写成案例发表了,这个班级整体的语文素养也是我二十来年所教的班级当中最高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爸爸妈妈们,世界上最贵的学区房,是家里的书房。愿您每天亲近孩子,亲近母语!每一个家庭,因为阅读而亮起的一盏盏的灯,才是世界上最明亮的灯,也是点亮孩子童年最温暖的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