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南六大古镇中,论名气南浔并不是最响当当的,但它却拥有区别于其它古镇的明显特点。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古镇共同的特点,南浔亦然。但是在南浔,不仅有正宗的明清古建筑,还有中西合璧的深宅大院,更有“国保”建筑五处,江南古镇中独此一份吧;其二,南浔曾富可敌国,明清时期为江南蚕丝名镇,南浔“四象”(资产达五百万两白银以上者,称之为“象”)——刘、张、庞、顾均在当时的“中国富豪榜”中名列前茅;其三,南浔古镇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著名人物层出不穷,如民国奇人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之一张石铭,著名诗人、散文家徐迟等。</p> <p class="ql-block">故江南古镇中,南浔是我最为欣赏的。其建筑之奇特,氛围之悠闲, 管理之大气(2023年1月18日宣布,南浔古镇景区向全球所有游客永久免票),均让人叹服。 </p> <p class="ql-block">今年3月,曾跟随旅行团来过南浔,匆忙中走马观花2小时,也只逛了1/3,没过瘾,故9月初呼朋唤友专程来南浔,慢游观光,三天两晚,基本逛遍了古镇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南门进入古镇,门楼上书“南稜浔曦”四字,道出了“南浔”之由来。</p> <p class="ql-block">南浔必去的景点,第一个就是小莲庄,坐落在一条叫鹧鸪溪的小河边。</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呢?因为从清末到民初,南浔的富贵人家比比皆是,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之说,据说这些巨富人家的总资产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相上下,其中最富的一家,就是小莲庄的主人——刘镛家族。</p> <p class="ql-block">好吧,南浔的游览就从小莲庄开始。</p><p class="ql-block">跨过竹园桥,</p> <p class="ql-block">拐弯走进一条青石小径,</p> <p class="ql-block">经过月老亭,</p> <p class="ql-block">走过小莲庄码头,就到了小莲庄。</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是“国保”单位,又称“刘园”,为南浔最大的私家庄园。这座庄园由南浔首富刘镛兴建,历经其祖孙三代人近40年,直至1924年方建成。小莲庄之名,也因刘镛仰慕元宋书画家赵孟頫所建的“莲花庄”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就如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一样,小莲庄就是南浔的魂。</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占地27亩,由家庙、义庄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园林以十亩荷池为中心,外围环绕着亭台楼阁、廊榭轩桥,彰显江南园林之美。</p> <p class="ql-block">和许多南浔商人一样,刘氏家族在传统上是正宗的儒学世家,而后由于长年在外经商,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认知上的多样性,体现在小莲庄的建筑中,就是中西结合。很快,这种“混搭”型的建筑风格风靡古镇,成为南浔富豪们所追崇的时尚。</p> <p class="ql-block">进门就见碑刻长廊,连接着馨德堂与“小姐楼”。因长廊的壁间嵌有《紫藤花馆藏帖》和《梅花仙馆藏真》刻石四十五方,故名“碑刻长廊”。</p> <p class="ql-block">其中《紫藤花馆藏帖》为世间孤品,是刘镛次子刘锦藻花高价购得。蹭听了讲解,才知小莲庄有三宝,这第一宝就是碑刻长廊。</p> <p class="ql-block">“净香诗窟”,建在荷花池西边,是主人和文人墨客吟诗作对之处。</p> <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中国文坛许多著名人物,如王国维、俞樾、吴昌硕、梁启超、蔡元培等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p> <p class="ql-block">“净香诗窟”四面开窗,其设计大有讲究。推窗即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景致,若是夏日与三五好友在此赏荷吟诗,真的是如诗如画,惬意非常。</p> <p class="ql-block">该厅最特别的地方,是它的屋顶设计,分别做成“升”状和“斗”状,故该厅又称作“升斗厅”,被园艺大师陈从周赞为“海内孤品”。升、斗皆为古代计量单位,这里是不是有所暗喻:“斗米恩,升米仇”呢?</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碑刻长廊的两头均有一扇形亭子,既起到了保护碑廊的作用,也使得长廊不至于看起来呆板无趣。</p> <p class="ql-block">离开碑刻长廊,我们即绕荷池一周逆时针而行,抬头就见西洋式楼房东升阁。由于刘镛的女儿曾在此居住,故民间俗称该楼阁为“小姐楼”。</p> <p class="ql-block">沿着荷池边上的亭台楼阁行走,荷花池里荷叶连绵,荷香阵阵。</p> <p class="ql-block">若有粉色荷花点缀其间,那就更美了。</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一池碧绿荷叶,真的是娇艳夺目,给小莲庄这座古宅增添了无穷魅力,也让每一位拜访这里的游客顿生浪漫情怀……</p> <p class="ql-block">这里非常适合拍照打卡,</p> <p class="ql-block">女神们“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内园位于荷花池的东南角,为园中之园,幽静而雅致。</p> <p class="ql-block">百年紫藤,小莲庄的宝物。当年刘镛买这块地建庄园就是因为这棵紫藤和野生的荷塘,认为是一块会大红大紫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荷花池东端堤岸上建有西式门楼一座,门额上的“小莲庄”三字为郑孝胥所书。其实,这里应该是小莲庄的正门,客人可以直接坐船到这里靠岸,入此门进小莲庄。</p> <p class="ql-block">刘氏家庙,厅堂三进,气宇轩昂。</p> <p class="ql-block">刘氏家庙前有两座御赐牌坊,此乃小莲庄第二宝也。</p><p class="ql-block">东面是积善牌坊,光绪三年,河南、江西等地发生水灾,刘镛出资30万两白银赈灾,于是清光绪皇帝赐建了牌坊。</p> <p class="ql-block">积善坊分五层,第一层上面有“圣旨”二字;第二层为“乐善好施”四个大字;第三层是一出戏,取材于民间的状元及第;第四层记载刘家积德行善之史实;刘镛希望后代也能效仿,所以在第五层的右边留下了一块无字碑。</p> <p class="ql-block">西面是贞洁牌坊,刘镛不仅是富甲一方的丝商,也是位居二品的显赫官员。刘家官职最大的是刘镛长子刘安澜,居一品工部郎中,只是英年早逝,他的夫人刘邱氏守寡终身不改嫁,于是被清宣统皇帝赐予“钦旌节孝”坊。</p> <p class="ql-block">两座牌坊上有很多精美的雕塑,如三星高照、状元及第、武松打虎等民间故事,以及龙凤麒麟、狮子蝙蝠等吉祥图案,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群,始建于1888年,于1897年落成,是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刘镛要建家庙?那时,刘镛的家产已高达2000万两白银,名符其实的南浔四象之首。但刘镛很清醒,他在考虑如何避免望族骤兴即衰的家族悲剧,故决定兴建家庙,以“敬宗收族”。</p> <p class="ql-block">家庙入口,是两位门神。奇怪的是,一般人家的门神大都请秦琼和尉迟恭担当,而刘氏家庙的门神却请了关羽和张飞,想来是刘镛最佩服关羽等忠义之士,故门神也“改换门庭”了。</p> <p class="ql-block">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正厅和馨德堂等。</p> <p class="ql-block">整体气势雄浑,构架雕饰华美。</p> <p class="ql-block">过厅上方悬“义推任卹”匾额,为李鸿章所题。</p> <p class="ql-block">正厅上方悬“圭璋令望”匾额,是刘锦藻的同年进士,状元张謇所题。</p> <p class="ql-block">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的荣耀,这也是小莲庄三宝的最后一宝。</p> <p class="ql-block">游览小莲庄之后,一溪之隔的嘉业堂藏书楼自然成为下一目的地,两地之间有小桥相连。</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按园林格局建造,四周小溪环绕,古木参天,林荫蔽日。</p> <p class="ql-block">假山、亭台点缀在荷花池周围,园林、书楼浑然一体,寓书楼于幽雅园景之中,此乃嘉业藏书楼的最大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在小莲庄的大荷花池里未见到荷花,却在嘉业藏书楼的小荷池中见到了盛开的荷花。</p> <p class="ql-block">亭亭玉立,清香袭人。</p> <p class="ql-block">隔着荷花池,远远望见嘉业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嘉业堂藏书楼为一座中式建筑,坐北朝南,系刘镛之孙刘承干所建。规模宏大,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与宁波的天一阁,杭州的文澜阁、瑞安的玉海楼齐名,并称为江南四大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幸亏”刘承干虽贵为富甲一方的公子哥儿,却并无声色犬马之好,只喜欢藏书、读书、印书,因而才建了这幢藏书楼,给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也算是青史留名了。据介绍,刘承干在小莲庄西侧,购地20亩,斥资白银12万两于1920年修建嘉业藏书楼,之后,更是耗资30万两白银收集藏书,人们称誉他为“民国时期私人藏书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嘉业藏书楼”乃著名书法家刘廷琛所书,仔细观之,发现“藏”字少了几画。查询资料后方知,是楼主刘承干故意为之,他认为世界上的书是藏不尽、读不完的,他希望后代能继续藏书、读书,所以就把“藏”字少写了几画。</p> <p class="ql-block">嘉业堂天井西北角,墙上嵌着石碑,是浙江图书馆2004年刻立,记载着刘承干当年写的《嘉业藏书楼记》。</p> <p class="ql-block">踏进楼门,看到整座书楼是口字形回廊式两层建筑,二层栏杆都是铁铸的“希古”两字,而底层栏杆上却用“嘉业”二字作花饰,匠心独具。</p> <p class="ql-block">原来,“希古”和“嘉业”都是宣统皇帝溥仪所赐,“钦若嘉业”和“抚心希古”,“希古”的意思就是效仿古人,要有高尚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四面合围,中间就是一个大天井,用方砖铺就,不生一根杂草,设计时就是为夏季晒书所用。</p> <p class="ql-block">书楼上下共有库室五十二间,楼下辟有“诗萃室”、“宋四史斋”、“嘉业厅”;楼上辟有“希古楼”、“求恕斋”、“黎光阁”。藏书楼布局合理,又便于古籍收藏和阅览。</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鼎盛时期的藏书60万卷,其中不少为海内外秘籍和珍本,宋椠元刻、稿抄本及地方志的大量收藏是藏书楼的三大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嘉业藏书楼的正厅上悬“钦若嘉业”九龙金匾,是由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所赐。</p> <p class="ql-block">不过,当时溥仪年仅三岁,这块匾额的题字,是由帝师陆润庠代笔的。</p> <p class="ql-block">宋四史斋。</p><p class="ql-block">刘承干曾以巨资购得宋刻本《史记》、《前汉》、《后汉》、《三国志》,统称前四史,并为这些镇库之宝特设宋四史斋专藏。</p> <p class="ql-block">诗萃室里的吊灯是从法国进口的,在当时是绝对的奢侈品。</p><p class="ql-block">诗萃室以放置刘承干与其继父刘安澜(刘安澜早逝无子,其弟刘锦藻之子刘承干过继给刘安澜)共同编写的《国朝诗萃》而命名,意在纪念刘安澜。</p> <p class="ql-block">作为藏书楼,嘉业堂还为防火、防潮、通风做了周密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的书橱,均用上等衫木制成,面向庭院一方都设落地长窗,便于采光和通风。</p> <p class="ql-block">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更可贵的是,刘承干刻书不以盈利为目的,起初免费赠送,图书馆、学者来函即送,兼贴邮资。出版大家张元济在主持商务印书馆时,还曾向嘉业堂借过多部善本图书用作影印。</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三年以后,刘氏家道中落,部分古籍散失,藏书残缺严重。直至一九五一年,刘承干将书楼及庭院全部捐给浙江图书馆,从此,藏书楼成为浙江图书馆的一个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走出嘉业藏书楼,感慨颇多。</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国人,往往生活富裕了,但精神却空虚了。走进嘉业藏书楼,这个问题就变得简单了,借用王安石《劝学文》中所述:“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之语,劝诫世人还是要多多认真读书(学习)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