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题为载体,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

雨竹

<p class="ql-block">邹岗镇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研讨发言稿</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课题组成员下午好:</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以课题为载体,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p><p class="ql-block"> “双减”背景下关于学生作业的探讨。因为有了作业时间与作业量上的控制,所以需要教师在作业的“质”上能够准确地把控。需要教师思考:怎样的作业才是有质量的作业?精准设计有质量的作业又有哪些路径与策略?顺此思路,我们邹岗镇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确立了《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与实践,实现“减负”与“增效”并重》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载体通常是课题,课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对一线教师而言,做课题研究,其实就是去尝试解决问题,这需要思辨问题的实质,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期间,因为教师需要对精准作业的特征作深入思考,需要结合实践进行大量的作业设计与应用尝试,积累丰富的实践感悟和过程经验,理解作业“减量不减质”的根本要求, 这些过程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极高。</p><p class="ql-block"> 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绝不只是理念上有所转变,而是应该在行动上作出实践回应,在能力上得到切实提升。教育科研的过程,正是一名教师进一步学习、扎实开展实践、深入进行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常有理念与行为的冲突,有对实践行动的反思,也会有教育方法的改进。</p><p class="ql-block"> 于是,作为研究主体的教师,自然会有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将研究中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尝试和应用,使其内化为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便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教育问题, 从而突破教学困境,形成具有个人色彩的教学风格。</p><p class="ql-block"> 我们邹岗镇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成员自2022年11月课题申报成功以来,便结合作业设计与应用尝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感悟和过程经验,本课题组通过集体备课,集中研讨,网上交流等活动在以下方面有所收获:</p><p class="ql-block">1.关注单元整体设计,提高作业的针对性 </p><p class="ql-block"> 作业是单元作业的一部分,我们课题组首先学习了设计好了的优质单元作业,然后总结经验,发现基于单元整体精准设计的课时作业,能增强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作业之间的结构性和传递性,能从整体视角出发,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整合、重组,有层次地设计单元作业群体现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联。</p><p class="ql-block"> 例如,针对“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开发设计的七巧板拼组的系统性作业,就设计了5个系列活动这一作业群。(如后图)</p><p class="ql-block"> 如系列活动一学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布置:利用七巧板拼摆平行四边形,拍照记录,并说说你在拼摆过程中的发现,用简要的文字记录下来。【设计意图]通过用七巧板拼摆平行四边形,深化学生对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空间想象力、表达能力及发散思维。</p><p class="ql-block"> 系列活动二学完梯形的特征后布置:利用七巧板拼摆梯形,拍照记录,并总结自己快速拼出梯形的小窍门,简要记录下来。[设计意图]在拼摆活动中放飞学生思维,通过比较、辨析所拼摆出的不同梯形,进一步丰富图形表象与直观认识,并聚焦梯形的本质特征。</p><p class="ql-block"> 系列活动三学完三角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后,布置:试一试,只测量七巧板中的一组数据,你能推出所有图形的面积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七块板中名各图形的位置关系及边与边的倍比关系,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沟通各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推理意识。</p><p class="ql-block"> 系列活动四小组合作,帮助一年级小朋友制作七巧板,并设计(1)用七巧板有序拼出正方形或三角形。(2)将七巧板打乱,在一分钟内还原。(3)用七巧板拼出你喜欢的冬奥项目。(4)用七巧板创编一个有趣的故事。[设计意图]通过具有开放性与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引发学生拓展想象并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p><p class="ql-block"> 系列活动五理一理平行四边形的"朋友圈",梳理平面图形知识结构图。[设计意图]通过梳理,进一步巩固平面图形的特征、分类及公式推导等知识,沟通各个图形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反思、善于联系的良好学习习惯。</p><p class="ql-block"> 以七巧板为主题的动手操作与思维拓展类作业贯穿“多边形的面积”单元学习始终,使学生在拼摆图形、梳理知识、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特征的认识,巩固面积计算方法。巧妙而系统的单元作业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乐趣,建立了单元知识间的关联,将空间观念的培养落到了实处。</p><p class="ql-block">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高作业的层次性</p><p class="ql-block"> 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作业设计时遵循分层原则,涵盖基础巩固类、能力提升类和个性化拓展类等不同类型,同时要注意难度水平和梯度设置。让学生在“保底”基础上自主地选择拓展类作业,使每一个学生在夯实基础之余能够进一步挖掘潜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p><p class="ql-block"> 如高爱强、雷云、肖欣荣老师强调高年级学生用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起到了用数量关系解决数学问题的本质。王静、卢奇、鲍艳梅老师用画图策略分析开放题破解了教学难点。付春花老师在"近似数"的习题讨究中,用圈数进行前后数对比,对"变"的数学刻画,进行"不变"的探寻与归纳,激发学生探究学习与自主学习。</p><p class="ql-block"> 一起来看一道再熟不过的练习题(后面图),(ppT)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教师会给学生布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的作业(如图)。不难看出,之所以给学生练习这样三道题,就是因为三角形按角的特征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每种图形都练一次,就显得“全面”了。但如果只给学生练习其中两种图形,然后要求他们“说一说这两种图形有什么不同”“如果让你再增加一种三角形进行面积计算,你打算增加怎样的三角形呢?请画出示意图”,仅仅用了先减,后添,改变了一下呈现个数,就将原先的机械做题,转变为用眼看、动脑想、动手画并组织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综合素养训练。</p><p class="ql-block"> 这样训练下的学生越来越会看(即数学眼光)、越来越会想(即数学思维)、越来越会做(即数学实践)、越来越会说(即数学表达)、越来越会学习(即终身学习)。而这正是“作业育人”的本质追求即培育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智慧。</p><p class="ql-block">3.关注数学核心素养,提高作业的开 放性</p><p class="ql-block"> 开放性作业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聚焦数学思维,从条件开放、问题开放、解题策略开放等维度设计具有发散性、探索性、创新性特点的综合作业。依据具体作业内容,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呈现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成为视野广、思维宽、会思考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本学年精品课的录制中阳琪、肖欣荣老师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阳琪老师在沏茶问题的练习环节设计了需要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压力锅有用电和用煤气的,燃气灶有单灶双灶等来合理选择和安排,这一开放性情境使得安排时间的方案不一,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有角色地卷入现实生活体验优化思想。</p><p class="ql-block">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重要组成。以上仅为课题组教师将作业与课堂教学、学生发展等联系在一起进行的有关作业设计基本原则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但作业设计只是教学工作中的一环,要真正实现减量提质的目标要求还要做到:</p><p class="ql-block">一、须向课堂要效率;课堂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越高,作业设计的弹性空间就越大,减量才有了底气,提质也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改进教学是实现作业减量提质的重要前提。</p><p class="ql-block">二、作业中反映出来的数据信息也要为教学改进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提示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作业设计,而应该从整体视角去研究作业与教学的关系,使两者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学习。所以减量提质要倒逼教学改进。</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专业发展本质上是指教育教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成长自觉,而成长自觉最重要的特质,便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以课题为载体,通过教育科研以科学、规范的行动去解决问题,不仅可以让教师更加主动地研究问题,更高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还能引领教师走上一条自觉发展的专业成长之路。对作业价值的判读,对作业编制策略的追寻,背后是教师教育观、学生观、学习观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笃志前行,虽远必达”,叩问作业设计与实践的价值,并努力地让作业设计与实践不仅发挥出提升学生学科思维的功能,更发挥出引导学生学习及学科育人的功能。是我们课题组每位成员的奋斗目标。</p><p class="ql-block"> 最后,借企业成长师张琦的一段话结束我的发言,她说:“年轻的团队最讨厌的就是无效的会议,冗长的会议,解决不了问题的会议,开会的标准是会前有准备,会中有控制,会后有追踪,会而要议,议而要决,决而要行,行而要果,果而要报"。我想这段话的意思是开会的终极目标是事事有回应”。它同样适用于我们年轻的课题组团队。</p><p class="ql-block"> 我的发言完毕,有不到之处,敬请指正!</p><p class="ql-block"> 闵伟林于2023 09 28</p>

作业

学生

设计

教师

七巧板

教学

实践

数学

图形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