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完成于1783年,近160年间在三个不同时期经三位皇帝修建的,大小是北京故宫的1/12。</p> <p class="ql-block">清帝共十次东巡。清圣祖康熙皇帝三次;清高宗乾隆皇帝四次;清仁宗嘉庆皇帝二次;清宣宗道光皇帝一次。</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分西、中、东三路,东路 努尔哈赤时期建造。</p> <p class="ql-block">东七间楼</p> <p class="ql-block">清太祖努尔哈赤在1625-1626年间,建了大政殿、十王亭,这组建筑群称沈阳故宫东路。与大政殿同期建的还有十王亭,大政殿与十王亭的空间关系正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中的反映。“营帐”式的布局,“君臣合署”办公“共理国政”的实用功能,也是满族特色的体现。这也是皇宫建筑史上仅有的一例。</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办理朝政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的宫高殿低,与北京故宫正好相反,独具特色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殿顶的八条垂脊上站着八位蒙古力士,用力拉住八条铁链,象征八方归一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福印,重达五六斤多。</p> <p class="ql-block">必须双手才能拿起盖章</p> <p class="ql-block">手绘地图15元一份</p> <p class="ql-block">敬典阁位于东所(乾隆时期修建供随皇帝东巡谒陵的太后及皇子居住之处),是围廊歇山式二层建筑,面阔进深均三间,主要是收藏家谱和皇族的个人档案等。</p> <p class="ql-block">甄嬛住过的介祉宫</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中路皇太极时期建造</p> <p class="ql-block">位于中路的崇政殿是皇太极(1627年﹣1635年)建造并使用的宫殿,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所在地,重大典礼都在崇政殿举行,是当朝的金銮殿,也是崇政殿地位最显赫辉煌时期。</p> <p class="ql-block">清朝第一座后宫宫阙的特色,沈阳故宫台上五宫是皇太极建造并使用的“大内宫阙”,从使用功能及建筑形式都保留了许多满族习俗,也是沈阳故宫独具特色的部分。五宫建在同一高台上,共同组成一个院落,没有各自独立封闭,与大政殿十王亭的空间布局相似。</p> <p class="ql-block">三层高的凤凰楼建在了3.8米的高台上,是清代沈阳的最高建筑。</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既是皇太极与皇后的寝宫,同时也是举行萨满祭神、宴客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皇太极驾崩</p> <p class="ql-block">关雎宫,皇太极惟独钟爱宸妃海兰珠居住。</p> <p class="ql-block">衍庆宫是皇太极淑妃巴特玛喿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永福宫是历史上著名的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麟趾宫,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大烟囱</p> <p class="ql-block">西所是乾隆时期修建的东巡行宫。</p> <p class="ql-block">迪光殿,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是皇帝东巡在盛京驻哔期间处理国家军政要务之处。</p> <p class="ql-block">继思斋</p> <p class="ql-block">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2-1783),是存贮《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建筑形式仿宁波天一阁,外观两层,阁内三层。</p> <p class="ql-block">曾有一部四库全书藏在沈阳故宫的文溯阁,这套四库全书称文溯阁本,现藏于甘肃兰州。</p> <p class="ql-block">仰熙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2-1783),是清帝东巡在盛京行宫驻哔时读书和题诗作画的书斋。</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很小吧,原来是磨房、碾房等。</p> <p class="ql-block">北陵公园</p> <p class="ql-block">人民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同年葬太宗皇太极于陵内,顺治元年(1644年)定陵号称昭陵,顺治七年(1650年)孝端文皇后入葬,顺治八年(1651年)陵制初备,此后,康熙、乾隆、嘉庆等朝又多次增建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清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清昭陵占地16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作为清朝兴起之初营造技术水平的代表建筑,清昭陵基本沿袭了明代的皇陵规制,建筑形式又融入了满族兴起时期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皇陵建筑中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正红门建于顺治六年(1649年)。单檐歇山式建筑,三拱门中正中一间叫“神门”,东侧一间为“君门”,西侧一间为“臣门”,两侧为一字琉璃袖壁。</p> <p class="ql-block">神功圣德碑亭又名大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方形重檐歇山式,内立巨形石碑,重达10万余斤,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个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拟,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生平事迹。碑座是龙趺(又名赑质),喜好负重,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隆恩门为方城的正门,方台式砖石结构,单体拱形门洞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3种文体竖刻“隆恩门”3字。隆恩门上建高大的三滴水歇山式门楼俗称五凤楼。</p> <p class="ql-block">方城</p> <p class="ql-block">隆恩殿又称“享殿”,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草创,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建。隆恩殿是供奉陵墓主人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牌位的地方,也是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清福陵始建于1629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9.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2座(组),古建筑群规模宏伟,庄严肃穆,气势非凡,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p> <p class="ql-block">结构基本与昭陵一样。由于福陵地宫建筑年代较早,它要比乾隆、慈禧地宫简略,至于其内部构造究竟如何,地宫内所葬者除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后妃,至今仍旧成谜。</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石祭台。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烛台各1对。</p> <p class="ql-block">月牙城</p> <p class="ql-block">清福陵的一百单八磴在明清陵寝中是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关于其来源,有种种传说,其中最普遍的说法是与道教的星宿传说有关。相传天上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它们都是不吉祥的星宿。一百单八磴寓意将天罡星和地煞星踩于足下,以保护福陵平安无事。</p> <p class="ql-block">为了凑足108台阶,有空余怎么办呢,中间建个桥。</p> <p class="ql-block">故宫与张氏帅府之间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东三省总督府,是清末民初东北最高军政机关的所在地,也是盛京沈阳继清代皇宫后又一闻名遐迩的大型衙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旧居,又称张氏帅府,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是20世纪20年代原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和国民革命军将领张学良的官邸和私宅。</p> <p class="ql-block">一座少帅府,半部民国史。</p> <p class="ql-block">大青楼为仿罗马式建筑,建成于1922年,因用青砖砌筑故称大青楼。大青楼建筑面积2460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楼高22.45米,是当时沈阳城最高建筑之一(超过了故宫的凤凰楼),登楼眺望,沈阳城美景尽收眼底。其建成后,曾是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办公与居住的重要场所,东北易帜,处决杨宇霆和常荫槐,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是在这里策划或发生的</p> <p class="ql-block">小青楼</p> <p class="ql-block">红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