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柿子分外甜(发表于2015年11月3日的《中国食品报》)

鄪人朱旭

<p class="ql-block">深秋柿子分外甜</p><p class="ql-block"> 朱旭</p><p class="ql-block">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这里所说的月份,实际上指的是农历。想到家乡的这句农谚,脑海里便浮现出老家金灿灿的柿子来。 </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在家乡许多山坡上都植有柿树,到了秋天,便会硕果累累。远远望去,宛如一团团的火,和天空的彩云相映成趣。走上前,就变成了一盏盏灯,点亮了农家人的笑脸。</p><p class="ql-block"> 人们从四面八方陆陆续续赶来了,前来分享这丰收的盛宴,连周围的空气都变得格外香甜了。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摘柿子。摘柿子用的工具我们叫“舀子”,一根四五米长的木棍,末端安一个铁圈和铁钩,铁圈下面缝上布袋。人们高高举起舀子,让铁钩勾住紧连着果蒂的树枝,往前一推或者向后一拉,柿子便落到布袋里。然后轻轻放下舀子,把柿子从布袋里拿出来,放进筐里。熟透的柿子我们叫做“烘柿”,红红的,软软的,里面满是甜甜的汁水。把“烘柿”拿在手里,揭去底部的皮,用力一吸,汁水入口,一下子就甜到了心底!</p><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母亲开始“暖柿子”了。她先烧了一锅热水,水温保持在40度左右。她把柿子放进锅里,上面覆上一层柿叶。“暖柿子”是为了除掉涩味,控制水的温度是关键,过高过低均不合适。水温低了,柿子吃起来发涩;水温高了,就煮熟了也不好吃。水温保持在40℃最理想,既不会损伤果实,脱涩时间还最短。“暖柿子”得需要一晚上的时间,不得不说辛苦。 为了保持恒定的温度,母亲一晚上要起来好几次往灶里填柴烧火,折腾着她整夜没有睡好。</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起床了。趿拉着鞋子,跑到灶前,揭起锅盖,捞起柿子就啃。吃进嘴里,味道香甜,脆爽可口。</p><p class="ql-block">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主要把柿子做成柿饼,赶集时卖掉换钱花。 </p><p class="ql-block">  做柿饼要先去皮。那时村里人用的是一种类似纺车的简单工具,一端是带三股叉的轴,另一端是手柄。把柿子插在三股叉上,左手拿着削皮刀放在柿子上,右手转动手柄,外皮被削下来了。然后在院子里选一处通风好的地方,两端各垒一个长石台,中间搭几根长木棍,上面铺上用秫秸做成的大席,把削好皮的柿子一个个摆在席上。秫秸席的缝隙比较大,透气性好,柿子不易霉变。晾晒一段时间,柿子外面变干而里面松软时就能捏了。捏时要注意力度,捏成饼状即可,不能捏破。过三四天,再捏一次。捏柿饼要在太阳还没出来、气温较低的早晨进行,否则柿子会渗出过多的糖分,粘手不说,还容易被捏破。 过三四天,再捏一次。捏柿饼要在太阳还没出来、气温较低的早晨进行,否则柿子会渗出过多的糖分,粘手不说,还容易被捏破。 </p><p class="ql-block">  柿饼晒好后,在秫秸席上堆成一堆,上面盖一层干柿子皮。过个把月,柿饼表面会出现一层白霜,这是柿子渗出的糖分。这时,柿饼就能吃了。大人会把绝大部分柿饼卖掉,只留一小部分给孩子们当点心。 </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那些柿子格外香甜,现在回忆起来,我还忍不住想流口水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