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从小就给了我深深的烙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句悲壮苍凉,引发了我对古老边塞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穿越茫茫沙漠,见证了这座历经二千多年风霜雨雪洗礼,仍然矗立在茫茫大漠上的关塞一一玉门关。</p> <p class="ql-block"> 这座在凌厉的漠风中冷瑟了千年的孤城,玉门关就这样突兀地闯进了我的眼帘。我站在它的面前,目睹它的风姿,吟诵它的诗篇,凭吊它的历史,一了我的夙愿,这是何等自豪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踏入一座古关,寻访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之门户。</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原称小方盘城。改名玉门关的原因有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第一个版本:相传丝绸之路畅通之后,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经此入关。于阗国的特产“和田玉”也源源不断地经此运往内地。于阗国王为换回中原王朝的大批丝绸,派了官兵,专门押解运送玉石。官兵押运了几次后,就出现了怪事,驮运玉石的骆驼一进城就口吐白沫,昏迷不醒,押运官对此束手无策。一个拉骆驼老人告诉押运官:“骆驼入关生病,事出有因。咱们长年途经此地运玉石,从未祭礼关神。再不祭祀,恐怕下一趟也要得病。押运官问:“依你之见,如何才能消病除灾,确保人畜平安呢?〞老人说:"用上等玉石,在此城关门上镶嵌一圈,这样关楼就有了光彩,关神也就高兴了。"押运官按老人的建议办了,骆驼灾病果然消除,平安到达了长安。而关城因为城门砌了一圈闪光的玉石,从此就称为玉门关。</p> <p class="ql-block"> 小方盘城改名玉门关的第二个版本:古时候,在甘肃小方城西面,有个驿站叫“马迷兔”,又叫“马迷途”。据说,马迷途的地形十分复杂,沼泽遍布、沟壑纵横、森林蔽日、杂草从生。每当运玉石的商队走到这里,总是辨不清方向,常常在这里迷失方向。</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商队刚进入“马迷途”就迷路了,人们正在焦急万分之际,忽然不远处落下一只孤雁。商队中一个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出“马迷途”后再放掉。可是不一会儿,只见大雁流着眼泪对小伙子“咕噜咕噜”地叫着说:“咕噜咕噜,给我食。咕噜咕噜,能出迷途。”小伙子听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为饿得飞不动才掉队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干粮和水让大雁吃个饱。大雁吃饱以后,就飞上天空,不断盘旋,领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小方盘城。过了一段时间,这支商队又在“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飞来,在空中叫着:“咕噜咕噜,商队迷路。咕噜咕噜,方盘镶玉。”边叫边飞,又一次引着商队走出了马迷途。大雁飞走时所说的话,只有救那只大雁的小伙子能听得懂。这个小伙子把大雁的意思转告给领队的老板:“大雁叫我们在小方盘城上镶上一块夜光墨绿玉的玉石,以后商队有了目标,就再也不会迷路了。</p><p class="ql-block"> 老板听后,心里一盘算,一块夜光墨绿玉要值几千两银子,实在舍不得,就没有答应。</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下一次商队又在“马迷途”迷了路,数天找不到水源,骆驼渴得喘着粗气,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难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时,那只大雁又飞来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队迷路,方盘镶玉,不舍墨玉,绝不引路。”小伙子听罢急忙转告老板,老板慌了手脚,忙问小伙子到底应该怎么办才好?小伙子说:“你赶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镶玉,绝不食言”,老板马上照小伙子说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听后,在空中旋转片刻,把商队又一次引出了马迷途,商队得救了,到达小方盘城后,商队的老板再也不敢爱财了,立刻挑了一块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绿玉,镶在关楼的顶端。每当夜幕降临之际,这块玉便发出耀眼的光芒,方圆数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以后,有了夜光墨绿玉作为路标,过往商队再也不迷路了。小方盘城上有了一块玉,从此就改名为玉门关。</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汉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汉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古道。</p> <p class="ql-block"> 来到玉门关若想见识古代城关的雄伟繁荣大多会失望,因为随着千百年来岁月的侵蚀,玉门关早已损失了当年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玉门关看似一个夯土堆的遗迹,呈方形,高约10米,长宽20多米,由四面土墙壁组成,在土墙的西北两面各开一门。</p> <p class="ql-block"> 游客从西门进入盘城,出北门数十米有一个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 在观景台可以望见湿地,当时这里水草丰盛,利于屯兵设关同时控制水源,防范外敌入侵。</p> <p class="ql-block"> 小方盘城虽已没有了当年的壮观,但进入茫茫戈壁之上挺立的小城,可以在废墟中想象当年的盛景,感叹历史和时光的沧桑变化,怀古之情油然而生,莫不是一种特别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关隘长城早已远逝,只留下这象征性的有如星点的遗址。这遗址,是一种见证,见证了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这遗址,是一种情怀,这情怀,数千年了一直挥之不去地萦绕在华夏大地的上空。</p> <p class="ql-block"> 站在玉门关前,仿佛就站在了历史的风雨烟云中。在这里,没有时间的节点,没有岁月的迷茫,有的只是对生命的回顾。</p> <p class="ql-block"> 一轮明月绕过天山,浩荡长风吹越万里。静静的玉门关,在时间的长河里翻阅着历史的过往。这是黄沙百战穿金甲的玉门关;这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玉门关;这是少年从军泪千行,功成名就白马闲的玉门关。</p> <p class="ql-block"> 从小方盘城遗址乘摆渡车向西行驶约5公里,就是目前仅存的、两千年屹立不倒的当谷燧段汉长城。</p> <p class="ql-block"> 汉长城修筑于西汉武帝征服西域期间。敦煌汉长城呈东西走向,东起瓜州县东碱墩,沿疏勒河南岸,西至敦煌榆树泉盆地,长约136公里。汉长城是由障、坞、燧、关、仓、边墙等各类设施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下辖传烽系统、屯兵系统、驿传交通系统及军需屯田系统。</p> <p class="ql-block"> 这段汉长城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一段汉长城塞墙,长约300米,最高处2.95米,顶宽0.65米,芦苇沙砥逐层筑成,层距0.2米。</p> <p class="ql-block"> 眼前是绵亘不绝的汉长城,这在二千多年前,靠土沙砺石,芦苇夯筑,已是很雄伟的存在了。看上去它绵延十几里,但很长的一段,由于漫长的风蚀漠沙,早已荒废不堪,高不足三尺,只有根基显示,它是汉长城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 当谷燧位于小方盘城西约4公里戈壁上,汉长城由该燧北不远处经过,三层土墼一层芦苇垒砌,顶部尚保存芦苇草层。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曾在该烽燧大规模发掘,获得了大量汉简。</p> <p class="ql-block"> 汉长城的北侧是疏勒河古道,古长城就沿着河道,向戈壁深处东西延伸,蜿蜒逶迤,如龙盘虎踞,气势如虹。每隔数里,便筑一处烽隧,守护着大汉江山。我望着那秃废了的烽燧,仿佛时光倒退了千年,秦时明月汉时关,可以想像那烽烟燃起,鼓角相闻,血雨腥风的惨烈。</p> <p class="ql-block"> 每每想到在这些寸草不生,风沙滚滚的关隘上,古代边疆驻军将士,远离家乡,长年累月驻守在此,便对他们的敬畏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沿着疏勒河古道,小方盘城往东约15公里处是大方盘城,汉代“昌安仓”遗址,又叫“河仓城”,意为河谷中隐藏的仓库,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现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p> <p class="ql-block"> 黄土夯筑的河仓城,坐北朝南,呈长方形,一眼望去,气势与规模,要比小方盘城大许多。</p> <p class="ql-block"> 大方盘城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城壁保留的三角小气孔,是粮仓的通气孔。</p> <p class="ql-block"> 河仓城东西北三面被草地、沼泽包围,南面为高出沼泽的戈壁所掩护,位置险要,隐蔽安全,大、小方盘间距相宜,互为臂肋。</p> <p class="ql-block"> 从西汉到魏晋,河仓城一直作为玉门关边防儲备粮食的军需仓库,这在中国古代西北地区粮仓儲备重地是极为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见证了古丝路曾经的辉煌,使者往返如梭,商旅络绎不绝,文化交流活跃,宗教日益兴旺,这一切就在那悠悠绵长的驼铃声里,就在这条古老文明的丝绸之路上。</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经历了千年的风沙洗礼,剩下的就是一个土堆。在这种不毛之地,寸草不生,水贵如油的地方,我才体会到大西北的人,生活多么的不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