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 背夫之路

古道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雅安博物馆→2蒙顶山→3茶马司→4中国藏茶村→5新添驿站→6箐口驿站→7大通桥→8凰仪堡→9徒步茶马古道荥经大相岭段→10汉源大相岭茶马古道→11清溪古镇→12山横水远→13宜头驿站→14飞越岭茶马古道→15泸定化林坪古镇→16沈村渡口→ 17冷碛古镇→18泸定→19康定</b></p> <p class="ql-block">   茶马古道恢弘的起点——雅安</p><p class="ql-block">雅安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茶马古道,代表了雅安的历史;西南边地,大山深处,一条人踩马踏的崎岖小道,竟是藏汉民族和衷共济的坚硬脊梁。千年古道,一部茶史,从雅安到康定(打箭炉)的茶叶,由背夫一步一个脚印背运到达。 此次徒步茶马古道,我们第一站就是雅安市博物馆,这里关于茶马古道介绍一目了然,这是我们徒步川藏茶马古道雅安到康定段出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第二站——茶马司</p><p class="ql-block">茶马司</p><p class="ql-block"> 茶马司遗址,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新店镇长春村。可以导航过去,一到门口,就发现门是关闭的,你从遗址左边沿墙角一条小道进去,到底你会看见一道小门,门上有个电话号码,你打电话就会有人来,守茶马司的是一位婆婆。选择茶马司作为第二站,主要有这样几个理由,第一这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清建筑艺术成就,第二,这里是茶马互市“榷茶”制度的官方机构……</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第三站——蒙顶山</p><p class="ql-block"> 蒙顶山,又叫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巨大,古称“西蜀漏天”。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蒙顶山是茶马古道的起点,茶马古道是背夫用汗水和血泪铺就的一条中外经济文化交融的通道,他们身穿布衣,身形瘦弱,容颜黝黑,脚踩草鞋 日复一日,一步一挪,用血肉之躯踏出一条茶马古道。</p><p class="ql-block">一片叶子演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一条古道千年的辛酸……</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第四站——藏茶村</p><p class="ql-block"> 藏茶村,以藏茶为魂,承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出雅安市城区,沿川藏公路西行约两公里,在多营镇临山的右侧,一座川西风格的门楼赫然矗立,牌匾上“中国藏茶村”五个烫金大字分外醒目。进入景区,沿山两侧草木葳蕤、花朵灼灼。一段大型文化墙迎面而至,斑驳的岁月镂刻在青砖灰瓦上,一张张雅安的老照片写满故事:城区的老茶号、崎岖的茶马古道,以及晾晒藏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第五站——新添驿站</p><p class="ql-block"> 新添驿站位于雅安市荥经县城北新添镇境内,距县城8公里。相传是清朝康乾年间,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护送达赖喇麻进藏经过荥经时增设的驿站,故而得名新添驿站。</p><p class="ql-block"> 新添驿站是茶马古道雅安段上的重要驿站,古朴祥和,村落内有十余家旅(马)店,即兴盛店、中和店、兴发店、复兴店、德盛店、荥华店等,村内建筑多为前店后宅式,木结构、小青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第六站——箐口驿站</p><p class="ql-block">四川驿运,历史悠久。汉初西蜀地方已有驿亭、邮站的设置。清康熙、雍正年间,国家大力整顿驿运,在驿道上分设驿、塘、台、站、所、铺,荥经有众多茶马古道驿站,从荥经至汉源要经过三个驿站,即新添站、箐口站和黄泥堡。这条官道是从荥经县城出发经严道古城,沿荥河南岸至花滩,折而向西经石佛寺,过大通桥进入安靖,继续前进进入凰仪,开始翻越大相岭,进入汉源清溪境。</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第七站——大通桥</p><p class="ql-block">著名的大通桥横跨于相岭河上,原为荥经至清溪之要冲,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中的一段。据《荥经县志》(民国十七年版)记载:当时此处为西藏建昌要冲,明洪武十年征云南置笮桥,上盖瓦屋,其后被水冲毁,邑人改建石桥,甚坚固。1988年该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徒步茶马古道第八站——凰仪堡</p><p class="ql-block"> 从大通桥沿相岭河而上,南行约7公里,便是荥经至汉源的最后一个重要驿站——凰仪(古称黄泥堡、凰仪堡)。古道上有著名的邛崃关(即汉之九折板地),至今尚存有丈余宽的青石板古道残路,马蹄印空陷几厘米。这里又是古严道与汉代沈黎郡牦牛县最便捷的通道,汉代以来,经此过往官员、商旅、游客、背夫都须在此留宿,以利于翌日行程。</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第九站——荥经大相岭</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第十站——汉源大相岭茶马古道</p><p class="ql-block"> 今日重走茶马道,当我们盘桓于莽莽群山、驻足于相岭之颠时,看红叶彩林,踏千年古道,听大渡滔声,沐古城清风,观邛崃霁雪、赏贡嘎金山,穿过沧桑与凋零,跨越时空的变迁,古道二千余年的神韵和辉煌,依然晃动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十— ——清溪古镇</p><p class="ql-block"> 清溪古镇建于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距今已有1420年的历史,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一个最为重要的驿站,城内仍保存着大片唐、宋、明、清各代建筑。素有建昌道上小潼关之称 ,清溪古为笮都牦牛羌地,扼古驿道要冲。隋仁寿四年属沈黎治地,隋末并沈黎县入汉源县。唐开元初剑南道使陆象先奏请依山临河筑黎州城,以拒南诏吐蕃。明为黎州长官司。</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十二——山横水远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山横”、“水远”并非同一人同一时间书写、铭刻,“水远”右边小字表明,此二字于明朝天启年间,丙寅岁即1626年,至今370多年。仲冬即农历冬月;二者书法体式风格不同,“山横”显得雄浑刚劲有力,是典型的颜真卿字体,(颜真卿系唐玄宗开元、天宝间著名书法家和忠臣),“水远”则显得俊美飘逸,是赵孟頫的字体;“山横”二字由于暴露面积大,雨水浸蚀,风吹雨打,岩层风化剥落,长满了石花,而“水远”则仅为地瓜藤蔓延遮蔽了小字的上边一部分,字迹非常完整清晰。 前后相距约7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十三——宜东古镇</p><p class="ql-block"> 早在秦汉时,这里就为汉、藏、彝各族人民友好往来的要冲,古为沈黎土司置地,隋朝入沈黎郡汉源县,唐代为飞越县治地,后来的川西节度使王建曾经设驿站于此,因此宜东也被人称作“泥头驿”。</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14——飞越岭</p><p class="ql-block">飞越关也是茶马古道必经隘口。汉地的茶叶、食盐、粮食,涉藏地区的马匹、药材等物资就是通过飞越关来来往往。这时候,飞越关的作用不再是一个隘口,而是连通汉藏的经济桥梁,是古代背夫书写裕国兴家传奇的地理标志。上千年的岁月里,沿着这条茶马古道,背夫,马帮,商队,在连绵的万山丛中,演绎了不朽的岁月故事。</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15——泸定化林坪古镇</p><p class="ql-block">一进化林村,一种古朴和静谧的感觉扑面而来。石块奠基、木板作墙、青瓦盖顶的老房子分列两旁,房门上的雕花、刻图流露着明清时期的气息。金花庙、衙门遗址、果亲王诗碑、城隍庙碑等遗址遗迹,见证了岁月沧桑,历史更迭。化林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茶马文化,浸润着泸定甚至影响着整个康巴地区。</p><p class="ql-block">化林自古便是川边贸易重地和军事重镇,是雅安到康定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清朝初期设汛于化林,康熙年间改汛为营。清代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16——沈村渡口</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17——冷碛古镇</p><p class="ql-block">冷碛古镇是泸定县大渡河谷流域中人口最为密集的乡镇,冷碛老街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以前,冷碛镇银杏树被誉为“中国银杏树王”树龄距今1700多年,至今依然枝叶茂盛成为本镇的风水树,在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银杏树见证了冷碛镇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18——泸定,泸定桥</p> <p class="ql-block">徒步茶马古道19——康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