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魏武帝地下运兵道

鹤乡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徽亳州,是东汉末年权臣魏武帝曹操的老家,其自带的文化元素非常丰富,这片广袤的平原上不仅仅孕育了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等历史名人;见证了汤王桑林祈雨、小明王韩林儿称帝、清末捻军起义等轶事,还牵出了一段三国古战道史话。</p> <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中国与前苏联交恶,“珍宝岛之战”爆发。为了响应毛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民挖地下防空洞活动在亳州城区展开。施工期间,某施工单位挖开表层泥土后,竟是连片的青砖,继续深挖,发觉这不是一般建筑毁弃后的遗址,而是一座地下古道。</p><p class="ql-block">古道沿着老城区的人民路东、人民路西、人民路南、人民路北4条街道一直延伸,总长8000 多米。如此大范围且保存完好的地下古道,实属罕见。当地文物部门立即组织专业考古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基本可以确定这里就是曹操修建的运兵道。</p> <p class="ql-block">在运兵道出口建成的气势恢宏的谯望楼,地上六层分别为建安文学馆、序厅、书画厅、服饰厅、乐府厅、赋诗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下一层为地下长城军事奇迹展厅,经过这一层,来到穿越时空隧道,就可以进入曹操地下运兵道了。</span></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东汉末年曹操兴建的谯望楼高八仞,相当于现在的20多米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以军事瞭望以及宴请宾客、吟诗作赋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曹操修建的地下运兵道,由青砖筑成,总长度达8000多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span>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p><p class="ql-block">曹操在讨伐董卓失败时,曾率军返回家乡,以图再起,但因其兵少将寡,曹操为不暴露弱点,在家乡修筑的地下军事防御战道,也就是亳州古地下道,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p> <p class="ql-block">曹操运兵道位于亳州市谯城区老城区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整个地道纵横交错,布局奇妙;立体分布,结构复杂;规模宏伟,工程浩大,是迄今发现历史最早的地下军事战道。</p><p class="ql-block">运兵道最为常见的是用砖砌筑,非常狭窄,仅能容下一人通过,甚至还要弯腰。运兵道内有障碍墙、绊脚板、陷阱、猫耳洞、传话孔、通气孔等设施,以此迷惑敌人。</p><p class="ql-block">运兵道在地下蜿蜒盘旋、纵横交错,是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地下战道,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古代地道战术的总汇,铸就了地道战术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曹操的运兵道,历为军事战道,唐宋时期一直使用,并经过多次修缮,又因是军事之用,属于高度机密,只有少数高级将领知道有此设施,所以史书上很少记载。</p><p class="ql-block">但作为军事战道使用,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经过多次修葺,所以建筑本身也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到了南宋嘉熙四年(1240),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河再次决口,发生了持续八个月的南泛,亳州城被淹,运兵道再次被深埋。 </p><p class="ql-block">运兵道是一座地下军事奇迹,把曹操的雄才大略展现得淋漓尽致。运兵道是一本古籍,告诉人们,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上天的眷顾,而是因为他先天的智慧与后天的努力。运兵道它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被誉为<b>“地下长城”</b>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谯望楼建安文学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谯望楼演艺厅</b></p> <p class="ql-block">在谯望楼的院内刻有“衮雪”两个字的石碑,<b>“衮雪”</b>二字取材于中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是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曰:“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p><p class="ql-block">这两个字近篆而非,属隶又违,行笔纵放不羁,确有波涛澎湃之势,表现出曹操的风采神韵与魏武精神。“衮”,气势磅礴,充满刚毅,好似一个象形字,上边三点一口似水花,下边,一撇一捺一竖钩,三钩均朝上翘起,像湍急的水流,给人以张扬、不羁、活拨、沸腾、激荡、舞动的阳刚之气。“雪”字平和、内秀、收敛、平静、朴实、飘飘洒洒,柔情万种,合二为一,阳刚而不失柔美。后人赋诗赞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衮 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滚滚飞涛雪作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势如天上泻银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浪花并作笔花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魏武精神万顷波。</b></p><p class="ql-block"><b>“衮雪”</b>是褒谷摩崖石刻十三品之第一品,书体为汉隶大字。“衮雪”二字表现了河水汹涌澎湃的流势,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散溅出,水大石众,犹如滚动之雪浪,故云“衮(滚)雪”。这是至今发现的曹操留下的唯一书迹,他的字气宇轩昂,威武洒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走进魏武帝地下运兵道</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