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1936年10月9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开国将军朱家胜回忆录《到了家》(董辰生插图)

董辰生艺术画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历史上的今天:1936年10月9日,红军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长征组画《大会师》董辰生作</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6年10月9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古城会宁胜利会师。尽管此时红二方面军仍在长征的路上,但三大主力会合大势已成,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从1934年秋天开始的战略大转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2日,红一、红二方面军在甘肃隆德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彻底胜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历时两年的殊死征战中,红军以无比坚强的革命毅力,走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个省,挫败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英雄业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朱家胜 </b><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14年-2007年8月3日),江西省莲花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江西莲花县乡苏维埃政府委员、主席,区苏维埃少先队主任委员,游击队政治委员,警卫营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棠市伏击战和长征。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7年8月3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到了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朱家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了几万里艰苦转战的二方面军,终于来到了陕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连续几天没有打仗,我们都猜想着:是不是已经到了根据地?可是又不像,因为部队仍旧日夜不停地往前赶。两天一夜没有休息了,大家都觉得有些疲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天半夜里,部队正在快速前进,前面突然传下话来:“跟上,不要掉队,准备与中央红军会合!”这消息像一股旋风飞掠过来,队伍里马上掀起一阵欢腾的风暴:“到家了!到家了!”“就要见到毛主席了!”“就要和中央红军会合了!”这是一年来日日想夜夜盼的事啊,现在可盼到了,谁不高兴呢!同志们像脱弓的箭似的甩开大步,“刷刷”地赶上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带着总务处的一个挑夫班和一些勤杂人员走在后面。听到会合的消息后,我们也鼓足劲头向前猛赶。可是,经过长期行军作战,人员减少了,大家早把两担并作一挑,每挑都有七八十斤重,赶着赶着,渐渐地掉队了!大家都为不能早一些见到毛主席,不能跟部队一起去和中央红军会合而扫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拂晓以前我们来到了一片开阔地,只见前面黑暗中有火光在闪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喂!看见亮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一齐欢呼起来。挑夫班的徐班长,举起手指着前面,兴奋地说:“革命的道路真是越来越宽阔、越走越亮堂啊!前面的部队怕已经和中央红军会合了,同志们!加劲赶吧!”徐班长的话更加鼓舞了同志们,大家都加快脚步,朝着火光奔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哎呀咧!毛主席领导好主张,拖得敌人叫爹娘,哎呀咧!”前面又传来了一阵歌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兴国山歌!兴国山歌!”同志们一阵欢呼。这是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流行极广的民歌,已经一两年没有听到了,如今,忽然听到它,感到十分亲切。有人情不自禁地高呼:“哎!同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面有六个同志围着一堆火唱着,有的低着头在火里拨着什么。听见喊声,他们一起站起来,迎着我们边跑边喊:“同志们!辛苦了!你们是二方面军的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啊,你们是中央红军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啊!是啊!”两边同时回答,两边同时靠拢。我们有的同志摞、撂下挑子,就扑了上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阶级弟兄的手紧紧握在一起,革命同志的心紧紧贴在一起。激情的拥抱,表达了长久的思念;跳动的心声,倾诉着漫长的、艰难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朱家胜将军回忆录《三大主力会师》董辰生插图</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拉着我们围拢在火边,把一个个热乎乎的洋芋硬塞在我们手里,还很不过意地说:“前面什么都准备好了,我们是在这里等你们的,没什么好的,先将就吃点吧!”熊熊的篝火,向我们表示了热情的接待。这一切是多么温暖啊!虽然是在旷野里,我们的心里却连连地默念着:“到家了!到家了!”告别了他们,我们又继续赶部队。太阳出来的时候,远远望见山麓下升起一缕缕的炊烟。走近了,才看出是窑洞。村口有个人向外瞭望,看到我们,急忙回头又叫来两个人,一同在路边站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志!你们是哪部分的?”我们走近时,其中一个扎着围裙、带着福建口音的同志问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班长回答说:“我们是二方面军六军团政治部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啊!你们真辛苦了,辛苦了!快进去休息休息吧!”他们三人连说带拉地把我们让进一孔窑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炕桌上整齐地放着十几副碗筷。他们先拿来一罐开水,接着又端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小米饭和羊肉炖山药蛋,连声地说:“快吃点,快吃点。”饭菜的香味很诱人,可是谁都不动手。大家好像都是一个想法:一来怕掉队掉远了,二来也觉得不好接受这么丰盛的招待。有个同志起身对我说:“处长!咱们走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照顾我们的一位同志听了不知所措,急得叫起来:“班长,班长!二方面军的同志要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位福建口音的同志赶忙堵在门口,埋怨道:“到了家了,还急什么!你们走这么远,挑这么重,还能空着肚皮赶路?你们不吃,教导员回来还要批评我们哩!”我只好叫大家都坐下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这是中央红军一个营部的炊事班。班长见我们十几个都接受了他的招待,不客气地吃起来,就眉飞色舞地打开话匣子:“今早,天没亮,过去许多二方面军的同志。我们等你们好久啦!袜子、毛巾、牙膏、牙刷都送到前面去了。这饭也是为你们准备的。”他指着满桌子饭菜说:“都得吃光,一点也不准剩。”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笑着,他忽然往我身上看了两眼,转身从背包里翻出一块蓝布,里里面面看了看,又偷眼望着我,拿着布踌躇起来。我心里纳闷:他要干什么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个炊事员好像领会了他的心思,说:“班长!我有,我有。”他急忙拿出了一个布包,把包着的干粮倒在班长那蓝布上,然后把这块布递给班长,笑嘻嘻地说:“这还是东渡黄河的时候,司务长分给我的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唔!他多细心呀,原来他见我衣服破了,要给我补衣服啊!我刚想推辞,班长已拿着那块布走到我面前,关切地望着我说:“同志啊!补补你的衣服吧,整整齐齐地去见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这件黑单衣,还是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从湖南桃源穿出来的。整整两年了,已经烂得很难再补了。我考虑一下后,终于接受了他的建议。我要把衣服补好,用这标志着阶级兄弟的团结友爱来纪念长征的胜利,纪念伟大的会合,纪念中国革命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文图原载197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红军不怕远征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