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洲(南昌)

巴山蜀水

百花洲,南昌名胜。位于南昌市东湖区,由东湖之中的三座小岛组合而成。后来,人们也把整个东湖一带的风景区称之为百花洲。<div>自唐以来,东湖即为著名风景湖。明代以后,分成四湖,有桥涵相通。东湖之中有三座小岛,俗称三洲即百花洲。现有九曲桥、百花桥及海成堤跨湖通洲,洲上有“水木清华”馆、中山亭,百花洲亭,苏圃和文物广场等名迹。</div> 南昌行营建于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原为依东湖而建的江西省立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落成两个月之后,同年11月,蒋介石将政治、军事中心设于此处,在随后的五年,南昌成为国民党政府的政治中心。<br>1930年,刚从中原大战中收身的蒋介石便亲临南昌,指挥国民党军事“剿匪”事宜。因此,图书馆改为“海陆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是江南五省剿匪的总部,也被时人称为中华民国第二首都。1935年2月,蒋介石行营迁往武汉。<br><br> <div>目前,对这座历史建筑进行修复。原本计划于2012年完成修复并对外开放......如今,仍在修复工程之中。</div> 1945年在百花洲附近的中央银行举行国民党第九战区对日本的受降仪式。1946年4月被改名介石公园。1950年7月,更名为八一公园。<div>这是八一公园临苏圃路的东门,大门上匾额“八一公园”题字为陈毅元帅的墨迹。</div> 中山亭 对联:水色山光皆畫本 花香鳥語總詩情<div><br></div> <p class="ql-block">冠鳌亭 对联:池面风来波艳艳 波间露下荷田田 </p><p class="ql-block"> ——宋.欧阳修诗联</p><p class="ql-block">这曾是南宋时的“讲武亭”。南宋豫章节度使张澄,为抗御金兵进犯,加强军备,在百花洲建讲武亭,并在东湖操练水军。后来倒塌,清康熙年间重建,改名为冠鳌亭。</p> <div>清乾隆年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书“百花洲”三个大字,镌为石碑,后碑残破。(1983年11月重新勒石,并建石质碑亭一座)。</div><div>“百花洲”碑亭 对联:落花天氣無邊醉 遇雨林嵐一片醒<br></div><div><br></div> “百花洲”碑刻的背面是刻录百花洲来历的【百花洲录略】:东湖最早的記載見于水經注,湖中百花洲(由东、南、北三個小洲組成)一名的出現,則始于宋代。文学家向子堙(1086-1153)填蝶恋花詞詠【百花洲】;詩人戴復古(1167-1250)孺子亭詩亦云【百花洲上萬垂楊】。南宋紹興年間,豫章節度使張澄建講武亭于此,以習水軍。清乾隆十一年(1746),江西布政使彭家屏書【百花洲】碑,立于南洲,已斷損。自唐宋以來,吟誦百花洲的詩文甚富。現集顏字、選用金星石,重勒【百花洲】碑。 南昌市園林管理處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立。 “水木清华”馆 “水木清华”馆前的“圣旨”碑和门神石刻像 垂柳依依的苏堤与百花桥连接着南州和东洲,一扇洞开的院门,把游人引进了幽静的“苏圃”。 <p class="ql-block">苏圃园大门的照壁上题有王仲序的《苏圃》一首诗:“抱瓮足生涯,东湖偶寄家。惨书留竹几,拄杖落松花。南国清风在,西山白日斜。百花洲上路,目送悟咨嗟。”(百花洲重新修整后,此照壁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南宋初年,临川隐士苏云卿在此居住,几次谢绝出仕做官,以种菜、织草鞋度日,受到后人敬重,故称他住处为苏公圃。几度兴废,“苏圃春蔬”为豫章十景之一。</p> 苏圃园 <p class="ql-block">苏圃春蔬 “三春叶发年年碧 四序花开月月红”</p> <p class="ql-block">野岸溪几曲?松蹊穿翠阴。不知芳渚远,但爱绿荷深。</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和圣俞百花洲》</p><p class="ql-block">据《居士外集》目录注,此诗写于宝元二年(1039)。</p> <p class="ql-block">苏翁亭 “龙腾紫气长天碧 波映绿樟小圃春”</p> 起舞弄清影 水鸟湖中戏 <div>百花争妍,水光潋滟。荷风送磬,赏心悦目。</div> 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2年),观察使韦丹为除水患,首倡治湖、浚淤植柳、时称“韦公堤”,后遂有“万柳堤”及“黄金堤”之称。诗人杜牧曾赞其为“十顷平湖柳堤合”。 九曲桥<div>桥亭东面,匾额:月映九曲<br>对联:一輪皓月雲光動 九曲平橋水影浮(拼图中)<br></div><div>桥亭西面,匾额:薰风南来<br>对联:霞散浦邊雲錦截 月升湖面鏡波開(拼图下)<br></div> <p class="ql-block">东湖夜月</p><p class="ql-block">诗碑:日出海東頭,澄湖百頃秋。人家燈火靜,漁艇釣絲收。雲浸金波冷,星搖素練浮。徐亭與蘇圃,清景復悠悠。</p><p class="ql-block"> ——明·胡儼</p><p class="ql-block">南宋词人辛弃疾当年畅游东湖写下《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名作,抒发其对东湖春水的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p><p class="ql-block">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p><p class="ql-block">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p><p class="ql-block">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p><p class="ql-block">辛弃疾对东湖夜月如此撩人而生相思情怀,“东湖夜月”遂成豫章(南昌的古称)一景。</p> 今月曾经照古人 <p class="ql-block">江西贡院,又名南昌贡院,是江西士子乡试的地方。贡院,即是将考中的士子贡于朝庭,以备朝庭之用。江西贡院,宋至明代均在百花洲内。江西贡院是明代全国笫三大贡院,可容考生万人,足以反映当时江西及南昌文化和教育的发达。贡院旧迹现已不存,只有一囗贡院井,经修茸后,复原古扑文雅的贡院风貌。</p> 2020年9月29日,坐落于百花洲畔“贡院井”旁,面临苏圃路的“梁书美术馆”正式开馆,向公众开放。<div>梁书,名凯世,字惕生,号书,1905年生于江西万安,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精于山水,擅画梅、竹、花鸟和人物,被誉为“国画井冈第一人”。<br>梁书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师从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等一代名家,还与张大千、何香凝等大师交流学习,一起挥毫泼墨,创作了《泼墨牛头》《归去来兮》《船居图》等作品。毕业后,应徐悲鸿邀请任南京中央大学国画系教授。20世纪30年代,其作品《牯岭红叶》《庐山枫叶》等入选中德美术展,先后巡展欧洲多国,声名远播。</div> <p class="ql-block">澹台灭明,字子羽,春秋鲁国人,为孔子门徒七十二贤人之一。澹台灭明谨记孔子教诲,刻苦好学,终有所成。澹台灭明因“不具大器形貌”(形象不佳),不为孔子所喜欢,故自行去南方讲学。他从吴入豫章,在钟陵县驻足,后在百花洲结草堂开办学校,弟子达数百之众。</p><p class="ql-block">他释春秋大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之道,教《三坟》(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八索》,兼习“六艺",培养的弟子因德才双修而遍布天下,并使豫章文化从春秋肇始。</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这位古贤,把澹台灭明驻足的钟陵县改为进贤县,钟陵山改为栖贤山,南昌古城七门中有一门称“进贤门”,而且澹台灭明的墓在百花洲旁的原南昌二中校园内,并在校大门旁建有一组澹台灭明讲学雕象,供人们瞻仰。</p> 百花洲,心中的最美。你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是那般的清新而美丽;你的一亭一桥,一水一舟,是那般的端庄大气;你的一蝉一莺,一蜂一蝶,是那般的灵动可爱。<br>所有这些,并不仅仅是点缀着你的风光,让你在四季之中都显现出无与伦比的绚丽多姿;也不仅仅是传颂着你的声誉,即便离你千里之遥也会感觉你那独有气韵。<br>这既有渊远的历史沉淀,又有纯朴的现实催生,更令人感到骄傲和惊叹的是:你已经成为透视南昌历史文化的一泓清泉,这才是你绚丽多姿和独有气韵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