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 - 弇山园(yǎn shān yuán)

双魚

<p class="ql-block">弇山园为国家3A级景区,江南著名园林,誉为东南第一园。是集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亦名太仓公园。弇山园是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体验式乐园相结合的休闲娱乐性公园,它作为南宋“海宁寺”的旧址,很好地展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p> <p class="ql-block">弇山园为明代尚书文学家王世贞家园, 初称“小祗园”,后因《庄子》、《山海经》、《穆天子传》有“弇州”、“弇山”,皆仙境。他自号“弇州山人”亦改园名为“弇山园”,“弇州园”。后门又榜为“琅琊别墅”。王世贞以为“第居足以适吾体,而不能适吾耳目,计必先园”,因而与当时造园高手张南阳合作在太仓城里最先建成了号称“东南第一名园”的“弇山园”。</p> <p class="ql-block">一𡶶傲然独立的假山。相传此石乃北宋花石纲之遗物,明代时为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之弟王世懋澹圃所有。</p> <p class="ql-block">大铁釜</p><p class="ql-block">此釜为元代苏州造船厂遗物。据《金石志》载:“铁釜圆径六尺三寸五分,口围廿尺,腹围十七尺,边阔四寸九分,厚二寸四分,高四尺三寸五分。相传为元代海船煮篾缆用,篾缆盘置釜中,以桐油漫之,防蚀耐用。釜,就是我们现代的“锅”。成语“破釜沉舟”中的“釜”正是这个字。元代时的太仓,海运已经相当发达。当时京城所需的粮食等物资有一部分就是由太仓海运至京城的。那时所需的篾缆很多,所以这样的铁釜很有用武之地。</p> <p class="ql-block">通海泉</p><p class="ql-block">为明代洪武三十一年( 1398 年)由张宗源开凿。此泉原来属圣佑道院,后改建公园划入园内。此泉其实是口井,因井口有4个井眼,俗称“四眼井”。此井有个特别之处,再大旱不雨,它照样不干不涸,邑人疑为通海,好事者谓之“通海泉”,也就沿称入口处东面的石亭下是一口古井。</p> <p class="ql-block">知趣轩</p> <p class="ql-block">“知趣轩”是一座临水小筑,匾额书“临池”二字。园中游人常在此中观鱼休憩。</p> <p class="ql-block">海宁寺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弇山园内,太仓宋代海宁寺遗址是在2003年太仓人民公园改造过程中发现的,内存大量石础、石柱、条石等,另有墙基遗址、石亭遗址等。石块上有比较精美的雕刻。海宁寺始建于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元时重修,清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在太仓王锡爵故居碑刻展廊中还有海宁寺修造记碑。</p> <p class="ql-block">弇山堂</p><p class="ql-block">弇山园的主建筑、为移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老城区改造时,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王掞的保素堂保护性搬迁,2003年移建恢复于此,更名为弇山堂。</p><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为歇山式,屋顶的正脊两端为鱼龙对峙,斜脊为双狮捧绣球,高敞、堂皇,端的是气派。</p> <p class="ql-block">弇山堂高近10米,面积约300 平方米。堂内的雕刻考究、精美、梁架上的抱云山为典型的香山帮匠人工艺,额枋的木雕有梅兰竹菊图案与双桃石榴等。</p><p class="ql-block">弇山堂三字由古琴家严征(严澂)所题写。严澂字道澈,号天池,常熟人,明万历间以父荫官至邵武(今属福建)知府,为官清正,后辞官返里,精古琴,曾结琴川琴社,集天下琴师讲论,形成很有影响的虞山琴派。正中间是一幅《大江东去图》,作品两旁是著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高式熊先生所题的一幅篆体对联,“游鱼鸣禽同喜真乐,高花深柳及时清欢”。</p> <p class="ql-block">弇山堂左右两侧是花菱纹的漏窗,站在窗前,窗前景色透过窗户若隐若现,一幅朦胧明媚、和谐统一的画面。这是中国建筑艺术园林构景方法中的漏景。它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而漏景则若隐若现,含蓄雅致,体现着中国人性格中的含蓄特点。</p> <p class="ql-block">望海峰</p><p class="ql-block">整块的太湖石远望如奇兽翘首遥望大海,故称望海峰,亦有人认为此石侧看如百岁寿者,因此民间又有老人峰的称谓。此石&nbsp;1956&nbsp;年时由政府移至园中,半个世纪中,已三次移位,最后定位弇山堂前。</p> <p class="ql-block">墨妙亭</p><p class="ql-block">并不是王世贞弇山园中的景物。据太仓地方志记载,墨妙亭原在太仓城北淮云寺中,始建于元朝延佑5年(公元1318年),可惜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1983年3月,墨妙亭重建于此。我们眼前的墨妙亭,虽是重建物,但建造时吸取了元、明建筑的特点,“飞檐凌清虚,回廊摇花影,小憩美人靠,恍然入妙境”,门窗与座基,或雕得拙朴简洁,或塑得栩栩如生。古意绵绵,精致典雅,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据太仓地方志记载,当初建筑墨妙亭的是元朝时浙江军器提举官顾信。顾信和赵孟頫私交甚厚,曾经拜赵孟頫为师,潜心学习书法。延佑5年(公元1318年),顾信辞官回归太仓,临别时赵孟頫特地写了陶渊明《归去来辞》和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两幅书法作品为他送行。顾信对老师的临别赠馈特别珍爱,回到太仓后立即勒石供之,并在淮云寺内建造碑亭珍藏这两块碑石。</p> <p class="ql-block">亭内保存了元代赵孟頫的《归去来辞》碑。</p> <p class="ql-block">西园九曲桥</p> <p class="ql-block">扇亭</p> <p class="ql-block">占地七十余亩的弇山园,景点密布,移步换景,三山一岭,八桥四滩,亭台楼阁,堂室轩廊,水塘河流,竹林花木,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绝妙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弇山堂的南面是庭院,植物环绕,北侧临水而建。夏季时节,坐在树下,可消暑纳凉,这大概也就是高式熊先生所题的对联中的意境体现吧。</p> <p class="ql-block">此君亭</p> <p class="ql-block">弇山园的景色是迷人的,仿古建筑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一走进园内,古朴典雅的建筑掩映在翠绿的山水之中,的确给人以视觉上的满足与心灵上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碑廊</p> <p class="ql-block">园北“省获亭”建在小土丘上,独别的北方建筑风格。据说王世贞从前站在此处可远望田中庄稼的收获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会心处</p> <p class="ql-block">郏亶墓</p><p class="ql-block">郏亶是北宋时为王安石欣赏的吴中著名水利学家。他在宋熙宁五年,出任司农寺丞,负责兴修两浙水利,著有《吴门水利书》等,是个对吴中水利有大贡献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据《太仓州志》载:“郏亶墓始筑于宋代,有墓道、墓门,两侧有石马一对,并有专祠一所,后废。”清同治七年(公元 1868 年)知州蒯德模厘正墓道,修筑墓门,重建郏司农寺祠墓,后又废。</p><p class="ql-block">现墓侧的土墩即为原墓所在地,其上的封树有榉树、黄杨、冬青、老槐、剑麻、枣树等,长得郁郁葱葱。土墩边上的郏亶墓为 1993 年 8 月建造的,四周杂树蔽荫,松柏环抱,幽静而肃穆。</p> <p class="ql-block">墓前有一石亭,亭内的重建郏司农祠记碑,倒是真古董,乃清同治七年( 1868 年)知州蒯德模厘正墓道,修筑墓门时所立。</p> <p class="ql-block">小飞虹桥体为三跨石梁,微微拱起,呈八字型。</p> <p class="ql-block">洋玉桥</p> <p class="ql-block">振屐廓</p><p class="ql-block">从前王世贞的朋友们一路游玩,到了此廊准备出园时,就“振屐”将脚上刚才踩到的泥土“振”掉,所以此处叫做“振屐廊”。</p> <p class="ql-block">重建海宁寺碑</p> <p class="ql-block">古朴静谧的园林美学</p><p class="ql-block">每一帧都是岁月静好</p><p class="ql-block">以雅入境,满园芳华</p><p class="ql-block">廊轩水榭,缕缕风情</p><p class="ql-block">漫步于此</p><p class="ql-block">既有古典雅致的园林风光</p><p class="ql-block">亦有古韵悠然的人文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