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经常妈妈们会说,“宝贝,写作业时间到了哦!”“宝贝,练琴时间到了哦!”“宝贝,该去练字拉!”结果孩子的回复总是“妈妈,我先吃个东西好吗?”“妈妈,我十分钟后再写可以吗?”孩子在面对作业、学习,是否常常推三阻四?</p><p class="ql-block"> 尽管已经给了很大的自主空间,但是在面对“困难”和“悠闲”时,孩子似乎更倾向与过多的选择“悠闲”的休息,而不是“繁难”的功课?这时候,我们可以问孩子3个问题,帮助他找回“勤奋”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问题1:“再休息十分钟是有特别的事儿?还是因为懒?”此刻,这个问题可以激活孩子的“元认知”,帮助他们认识和思考自己的行为。“懒惰”,是人类的本能和天性,正是这种天性,让我们在食不果腹的远古,得以保存能量,繁衍生息。因此,一个孩子如果不特别的运用一下自己的自控力,他就会很自然的选择这样的行为模式:逃避困难,选择简单的事儿。也因为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所以孩子甚至意识不到,他在偷懒。这一句问话,就是为了引发孩子的思考,和自我审视。正是因此,在我们问出这个问题之后,孩子会愣了一下,又想了想:“因为懒……”</p><p class="ql-block"> 特别注意:当我们问出这句话时,目的不是责怪孩子,而是唤醒孩子的自我观察。所以,咱们的语气和情绪应该是平稳理性的,而不是充满了苛责和不满。我们越是平静理性,越容易唤醒孩子负责理性思考的“大脑前额叶”;如果我们此时大发脾气,被唤醒的就是孩子负责“情绪应激”的杏仁核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问题2:“你心里也有勤奋的力量,对吗?”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中的问题,我们就不要再继续纠结在“缺点”上,而是要帮他唤醒“勤奋的力量”。每个孩子都曾经希望自己“勤奋好学”,无论是成绩多么差、多么懒散的孩子,心里总有那么星星点点的火苗,总有那么一些时候,冒出“勤奋”的念头。咱们要做的,不是强调“不要懒”,而是唤醒和点燃孩子心中“勤奋”的小火苗。如果孩子的眼神疑惑,一时抓不住这种感觉,咱们可以讲具体一点,帮他通过具体场景捕捉到自己“勤奋的力量”,比如:“你有时候也会想,现在是不是该学习了?是不是该关掉电视了?这就是你心里勤奋的力量,你也拥有这种力量,是吗?”当孩子说:“是的”。我们已经成功了大半。</p><p class="ql-block"> 特别注意:当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回“勤奋”的感觉时,咱们自己首先要相信,孩子拥有这样的力量,否则说出来的话,就会变得阴阳怪气。我们需要相信,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变好,都拥有美好的期待。而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孩子那些好的时刻,并放大它。——只有我们自己相信孩子时,孩子才会相信自己拥有变好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问题3:“你想多练习勤奋?还是多练习懒惰?”“你的心里有勤奋的力量,也有懒惰的力量。多练习勤奋,勤奋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多练习懒惰,懒惰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你想多练习勤奋?还是多练习懒惰?”在这个问句中,我们在告诉孩子,他有选择的权利。当我们告诉孩子“必须勤奋”的时候,孩子就容易倒向另一边;但当我们告诉孩子,他有控制和选择的权利时,孩子会自己做出选择。当孩子说出:“我想多练习勤奋。”这不但是孩子的选择,也是承诺。特别注意:这里的措辞非常讲究,咱们强调“练习勤奋”,而不是“必须勤奋”。这意味着,即使现在“勤奋的力量”还比较弱,我们依旧可以让它渐渐变得强大起来。这能够避免孩子因为自己“不够勤奋”而自责、内耗,因为“勤奋的力量”太小,而自暴自弃。咱们不追求非要“勤奋好学”,咱们只是每次多练习一些“勤奋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