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让孩子们理想信念的火种传承下去,凝聚力量,让孩子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感知时代责任,为新时代新征程积蓄更加强大的发展力量。</p> 红色故事宣传 《十七棵青松》 故事主讲人:王薇 故事内容: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瑞金市红星幼儿园大一班的王老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是《17棵青松》</p><p class="ql-block"> 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的华屋村,80多年前,17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怀着火一样的热情,用同样一颗初心做着同一件事情栽树,17个人在村子后山,分别栽下了一棵象征着万古长青的松树,现在这17棵树已经青翠欲滴,郁郁葱葱,丽日朗月之时,他们顶天立地直指苍穹,当年栽下这17棵树的人再也没有回来,后来瞻仰他们亲手栽下这十几棵树的人却成千上万,故事要从1932年说起,为打破敌人围剿,就在这片土地上中央苏区开展大规模扩红运动,既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村里的小伙子都踊跃报名,当时的华屋村只有43户人家,却有17名青年壮士报名参加了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要进行战略转移,这17名华屋村的战士要与亲人告别了村前屋后挤满了送行的乡亲,村里有位年长的说你们要走了,我们可能很久都见不到你们了,总要给我们留下一点念想,做点什么?可在一个小山村里能做什么呢?栽树栽树,不知道谁叫了一句。这激起所有人的回应,栽树好,再说好树可以一天天长大,就像你们在风雨中茁壮成长。于是这17个人一起在家人的陪同下,上了后山每人栽下了一棵松树,他们和家人约定,见松如见人,他们约定,革命胜利后一定返乡,他们还做出了承诺,如果有人回不来了,活着的人不仅要为阵亡的战友照顾好父母,还要照看照看好这些松树,17名战士中最年长的39岁最小的华崇宜才15岁,谁也没想到这次离别竟然成了他们与亲人的永别,青松已成木,不见儿郎归。华屋村的这17位红军战士全部牺牲在长征途中,给后人留下的只有这17棵青松。华屋人意识到这17棵青松对他们来说就是这17位英勇的红军战士,华屋人的精神和血脉就再次延续,2014年乡亲们在后山建亭立碑,把这片树林取名为烈士林,将这17棵松树称为信念树。</p> <p class="ql-block"> 红色文化的传承还在继续,我园将不断挖掘红色资源,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让红色文化别样“红”。</p> <p class="ql-block"> 图文编辑:郑 芳</p><p class="ql-block"> 图文审核:黄玉蓉</p>